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唐太宗竟是篡改历史的大骗子

揭秘唐太宗竟是篡改历史的大骗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021 更新时间:2023/12/17 23:19:55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由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繁荣的顶峰,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圣明君主的代表。

然而对于他取得皇位的过程,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流传中,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然后逼迫父亲唐太祖李渊退位,从而登上了皇位的,其手段可谓心恨手辣、残忍暴虐。

但在正史记载中,李世民在开创大唐的过程中劳苦功高,是推翻隋朝的主要策划和组织者,奠基登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么正史中的记载是否属实?李世民继位后有没有为维护自身地位而篡改国史呢?这就要从大唐的创立过程说起。

据史料记载,李渊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早死,四子元吉。李渊家世显赫,名应图谶,隋炀帝对他十分猜忌,而李渊自然也明白,所以他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虽然早有异心,却一直按兵不动。

网络配图

此间由于朝廷横暴征暴敛,连年战乱,搞到百姓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农民起义,李渊趁机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觊觎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

即便如此,隋炀帝还是派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中监视李渊,在朝廷耳目众多的情况下,李渊急需一个可靠的助手来帮助他。

温大雅所撰《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关于大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早记载,而且他亲自参与了起兵反隋的晋阳起兵,其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据此书所述,当时李渊身边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为其它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所以他就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年轻勇武、血气方刚,自然是李渊最为得力的助手。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渊受命南下针压起义军,北方突厥趁机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大怒,派人囚禁了李渊,李渊非常恼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边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因此只得忍住。

然而由于突厥的猖狂,隋炀帝下令赦免李渊,让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机会,李渊便不会轻易放过,他马上通知建成、元吉,让他们立即准备起兵,于是李建成在河东招集英杰之士,李世民在晋阳拉拢强兵能将,下大力气招揽人才,不久,建成、元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李渊让晋阳命令刘文静伪做了一份隋炀帝的敕书,在太原、雁门、马邑等郡征兵。二月,李渊又趁叛隋而起的刘武周南下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

与此同时,李渊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在做好这种种准备之后,李渊终于起兵反隋,由于他准备充分,谋划精密,加上兵多将广又个个骁勇善战,所以一路上势如破竹、威不可挡。

他们很快攻破了西河城,进城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恢复旧业,取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开向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网络配图

由此可见,太原起兵的全过程,包括此前数年的苦心经营,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大唐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王朝创立的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上。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然而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事实却发生了歪曲。

《旧唐书》记载,隋炀帝南巡江淮的时候,瓦岗寨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严重威胁到了隋朝的统治,李世民见有机可乘,便与刘文静密谋起兵,并做好一切策划和安排,待欲起事时才告诉父亲李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逼迫于当时紧急的形势,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

于是不得不勉强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书》、《资治通鉴》都延用了这种说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劳划到李世民身上,李渊则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从而使李世民成为起兵反隋、开创大唐的首要人物。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矛盾,与李世民夺取帝位后重修史书有关。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以次子的身份登上了皇位,而且杀死了亲生哥哥李建成,这无论如何是不合乎道统和伦理的,为掩盖这种残暴的行为,为自己的登基确立合法性。

李世民决定制史官,撰修国史,于是下令创立了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这就使史官很难做到秉笔直书,只能按统治者的意图撰写历史。李世民在位期间一再违例要求亲看国史和起居注,并为自己辩白道:“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下,“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们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因写成为“安社稷,利万民”的大义行为,从而严重歪曲了历史事实。

按照李世民的意图,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费尽笔墨来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降低高祖李渊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

网络配图

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这样,李世民登上皇位便显得水到渠成了。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国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降低李渊的功劳,乃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贞观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渊由主动起兵变为被动起兵,目的是为了把李渊描绘成一个忠臣的形象。

从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渊是在隋炀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刘文静等又设下圈套逼得他走投无路的时候,而且在起兵时李渊还曾号称要“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这样一来,李渊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显这种刻画有利于李世民维护统治。

而李世民之所以将起兵反叛加到自己身上,乃是为了强化自己真命天子的形象,这与他要求史官们在撰写《太宗实录》时,极力渲染他出生时“二龙戏于馆门之外,前后三日才离去”的异象是一致的,在记述太原起兵的过程中竭力描写他的谋略过人和勇武善战,更是进一步印证他是克明克哲、秉承天命的一代君主。

这种说法多基于心理和逻辑上的推测,没有太多的史实依据,权且可以当作一种另类的解读。由此可见,李世民继位后修改创业国史是没有疑问的事实,而他之所以要修改国史。

首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玄武门之变”的恶劣行径,让自己的继位显得光明正大,水到渠成,取得道统上的合法性,至于还有没有其它目的,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判断了。

标签: 唐太宗

更多文章

  • 寒门出贵子:狄仁杰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狄仁杰

    他是蜚声海内外的“中国福尔摩斯”,但在史籍中,他是知人善任、能力超群的政治家;他帮武则天驾驭帝国航船躲过多处险滩,却在临终前预谋政变将大周带回大唐;他品德高尚但手段灵活多变,最终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得以保全自身。狄仁杰什么出身?科举上来的非贵族家庭子弟。时代需要这种人。说到这一项,就不能不说说当时的

  • 林则徐是怎样从争议人物到全民偶像 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林则徐

    在这些历史叙述中,为了衬托林则徐,琦善等人甚至道光都成了反动派、昏君、卖国贼。如果不是他们的捣乱与破坏,广大人民群众在林则徐的领导下,肯定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清代终结后,两极化的林则徐形象再度演变,民国时期的历史书对其多有反思乃至批评。而1949年后对林的评价以褒为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

  • 巾帼英雄平阳昭公主米汤退敌兵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平阳昭公主

    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他本身并没有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手段,能赢得天下,全靠的是他的几个儿子,特别是李世民。而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公主,她的军事领导能力也完全不在她的几个兄弟之下。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并没有提及平阳公主的姓名,后人习惯称之为李秀宁。很早的时候,李渊便把李秀宁许配给了他的

  • 秦始皇杀方士却背上了“焚书坑儒”的罪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始皇

    提到秦始皇,大家都不会忘记焚书坑儒这个巨大的污点。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举办了一场酒宴,宴席之上,博士淳于越以古人事例反对亲皇朝的郡县制,秦始皇听后不太高兴,于是对郡县制进行廷议,这时候李斯站出来替郡县制说话了,大概意思就是说“现在有些人不学今人而只学古人,非议当世,扰乱百姓之心,因此,禁止是上策”

  • 乾隆皇帝弘历身世究竟隐藏了哪些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乾隆皇帝弘历

    关于弘历的身世之谜,有多种说法。一是说,有一次,雍正去狩猎,喝了鹿血之后,临幸了一位宫女。后来,这位宫女怀上了雍正的孩子,生下后,抱给了熹妃收养,而这名孩子就是弘历。另外一说法是,雍正将钮祜禄氏所生的孩子和陈世倌夫人所生的孩子进行了调换。原因在于,钮祜禄氏生了一名女孩,钮祜禄氏生产当天,陈世倌的夫人

  • 草原英雄葛尔丹是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草原英雄葛尔丹

    葛尔丹是一位蒙古族人,他英勇好战,出生于康熙年间,葛尔丹生平故事也是非常的精彩的;他出生于准格尔部落,是部落首领的儿子,也算是出身于贵族,在年少的时候,就去了西藏学习经文,但是,葛尔丹骨子里面全是热血,哪里能够安心来读那些梵文? 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部落,开始参与政权。葛尔丹在战事上面十分的厉害,他

  • 许攸为何在官渡之战紧要时背叛袁绍投奔了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许攸

    许攸,字子远,本是袁绍旗下的谋士,而袁绍兵力强横,实非曹操所能比,但是许攸却在官渡之战最为紧要的时候投奔了曹操,这又是为什么呢?首先,许攸自认为有才有能力,自然要得到重用,但是在袁绍军中,袁绍听信谗言,不仅不重用他,反而羞辱于他。之后,再加上许攸的儿子犯罪被抓,他求救无用,因此嫉恨上了袁绍。适时,袁

  • 揭秘:谁是历史上杀贪官最多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

    1. 官场恐怖人自危贪官最爱什么?当然是最爱钱了。谁都怕自己钱少、不怕自己钱多。但贪官怕死吗?真实的答案是:贪官不怕死。贪污有什么危害呢?柏杨说:“历史沉痛地证实,贪污对中国的伤害太大,无数民变兵变、辱国失地、政权覆灭,以及大屠杀大流血,几乎全都起因于官员贪污,和由贪污引发的暴虐。”朱元璋在开国之初

  • 揭秘:厚黑鼻祖朱元璋有着怎样的逆袭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

    核心提示: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身贫苦,当过和尚,无奈之下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不久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干。作战勇敢,颇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还很讲义气,这一切都让他用了崇高的威信。欲擒故纵朱元璋曾做过郭子兴的亲兵长,他不象其它的士兵,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首先献给郭子兴,如

  • 关羽为何离开曹操?只因争抢一个漂亮寡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关羽

    关羽的第一任主公是刘备。刘备灭黄巾起义有功,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被封为平原相,关羽相随。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陶谦,欲夺取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关羽等前往救援。曹操因故退兵后,陶谦再三相让,刘备领徐州牧。后来,徐州被吕布所占,关羽随刘备迫投奔曹操。网络配图建安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