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杀侄子留侄女,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杀侄子留侄女,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1 更新时间:2024/1/2 2:56:44

李世民精心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后来也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同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早薨的李玄霸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母亲是李渊的发妻窦氏。窦氏死于隋朝大业年间,李渊称帝后又追谥其为太穆皇后。所以李世民弟兄几人都具有嫡子的身份,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选。其实李渊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实际上参与争夺天子之位的只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原因也很简单,李玄霸比母亲窦氏去世还早,没赶上,其余那些皇子无非就是年幼和没有资格。

按自周朝沿袭下来的“宗法制”来说,皇太子莫李建成莫属,别人都是痴心枉想。事实上,李渊在称帝之后也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个结果合情合理。可唐朝的现实情况是“先上车后补票”,尚无拥天下之实,却把自己当成了天下的主人。这样虽捷足先登,不居人后,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终致玄武门之变。

李渊于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第二年就建唐称帝,但当时所谓的唐朝不过偏于关中一隅,整个天下已被大大小小的势力割据。所以李渊皇帝虽然当上了,但是没有人承认,而且还面临随时被别人赶下去的危险。因此,李渊当务之急并不是握着皇帝的虚名自嗨,而是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天下。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因为李建成身为储君,要回避刀光剑影的厮杀,李元吉文韬武略皆稀松,不堪大任。于是从公元618年起,李世民用了6年时间,扫除割据,一统天下。

对于李渊或李建成来说,这六年时间过得还算惬意,但于李世民就是刀头舐血、九死一生。所以,这样的结果是,李世民自己不甘心,他的拥趸们认为不公平,将来皇帝由李世民来当,才恰到好处。而对李渊来说很矛盾,能者居之未尝不可,但也不愿废弃礼制,要知道大唐王朝才刚直立行走,这头开了后患无穷。所以,李渊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不断提升李世民的地位,最后竟然能与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但又不把太子的位置转让给李世民。

其实李渊这样的操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徒增李建成的焦虑及李世民的幻想。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情形之下,李建成不会坐以待毙,用司马光的话说,他没有泰伯的贤达,所以他必然会同李世民争斗。于是兄弟反目、鱼死网破成了时间问题。

可是就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剑拔弩张的时候,李元吉也参与了进来。他表面上像影子一样为大哥呐喊助威,实际上如幽灵一般别有用心,他也想过把皇帝瘾。所以,后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能干脆地把李元吉“一锅烩”了。当然这个操作看似犀利,背后却胆战心惊,我们可以想像800死士对阵2000精兵的激烈场景。

在杀掉李建成及李元吉之后,大将尉迟恭挟持李渊,讨得圣旨,令东宫人马息战,事件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李世民急需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二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

李世民主张追剿李建成余党,一网打尽。尉迟恭则建议安抚为上,据理力争。最终,李世民采纳。而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从李渊的角度看,他们无辜不至于赴死,那怕流放。但是李世民想一劳永逸,因为给他们生路就等于给自己挖陷阱、埋炸弹,且数量无法估量,也防不胜防。最后,李世民理性战胜感性,果断处置,10个侄子命丧黄泉。

李世民的几个侄子分别为: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前五位是李建成之子,后五位是李元吉之子。按年龄推算,年长者不过弱冠,年幼者尚在襁褓。

综上,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坦露无遗。可是他不用为“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去买单,充其量就是受些良心及人伦的拷打。而这些虽着时间的推移自会烟消云散。这就是是李世民作为一个精明政治家,对人性洞察后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占在他的角度无可厚非。

对于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女儿来说,不幸与幸运交织。不幸的是她们成了“罪人”的后代,受到株连和压制,幸运的是她们保住了性命。在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男权主义压制着女性。第一次“男女平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女性是弱势的一类,但是正是因为弱势,所以容易被“忽视”了她们可能存在的“强势”。这就是李世民放过她们的根本原因。如果李世民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都容不下,那么他也没有资格做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的帝王。

因此,李世民不仅放过了几个侄女,而且还给了她们相应的身份。比如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成为了闻喜县主。李元吉的五个女儿分别成了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归仁县主等。

其实善待罪人女眷,李世民不是先例,汉朝时候就很常见。举几个例子。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消灭,他的儿子臧衍逃往匈奴。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再比汉武帝时期,派往乌孙和亲的刘细君刘解忧都是罪臣的后代。刘细君的父亲是因谋反自杀的江都王刘建。刘解忧的祖父就是“七国之乱”的核心人物楚王刘戊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标签: 李世民唐朝

更多文章

  • 刘邦杀人,究竟有多不按常理出牌?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邦,西汉

    刘邦经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他杀人也是没有标准的,有的人明明背叛了他,但是他却能饶恕背叛自己的人。有的人明明对刘邦有恩,但是,刘邦却杀了人家。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我们说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吧。刘邦的老乡里,有一个人叫雍齿。这个雍齿背叛过刘邦。按理说刘邦是应该杀了他的,但是,刘邦

  • 王宁嫔谋杀皇上未遂,最后下场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宁嫔,明朝

    妃子谋杀皇上未遂,最后被凌迟,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古代的女性往往都没有名字,称之为王宁嫔是因为她姓王,宁嫔是她的封号。关于她的出身,也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王宁嫔十分聪明,据说紫檀香饼就是她发明的。因为这个,王宁嫔有一段时间在明世宗面前十分得宠。可是,男人都是善变的,更何况

  • 姜维北伐五胜四平两负 姜维为何没有取得重大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姜维,北伐

    对姜维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北伐先后进行了十一次,姜维为什么会徒劳无功?姜维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姜维一共北伐十一次,取得五胜四平两负的成绩,前期受蒋琬、费祎节制,用兵规模受限制,但游击战术出神入化,亮点颇多。后期任大将军后,不再受节制,却反而打不

  • 樊城之战关羽都没有战败 手下的人为何会离他而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樊城之战,关羽

    还不了解:樊城之战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樊城之战,关羽都没有战败,关羽手下的将士为什么会离他而去?说到三国,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那么在三国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英雄,关羽就是其中之一,在历史资料中有关关羽的更是非常的厉害,据说是一位和三国时期的兴起和灭亡都有很大

  • 刘禅还在太子时期有几位心腹?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禅,三国

    刘禅,即蜀汉怀帝,字公嗣,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太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帝王的继任者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位者的人。对于太子来说,虽然看似距离皇帝只要一步之遥,但是,真的想要顺利坐稳皇帝的宝座,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就败

  • 汉光武帝刘秀做了什么?他是如何创造光武中兴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秀,东汉

    刘秀,即东汉光武帝,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他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后世将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称之为“光武中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唐朝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李世民曾经这样评价汉光武帝刘秀:朕观古先拨

  • 刘裕曾在长安吃过不小的苦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裕,南朝宋

    刘裕,即宋武帝,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宋开国君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如果要问东晋历史上哪一次北伐最成功、影响最大,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开始的由权臣刘裕领导的北伐之战无疑是最佳选项。可这场战争其实也说不上完美收尾:在攻破后秦都城长安不久后,

  • 历史上好武的秦武王嬴荡,真的只是头脑简单之辈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武王嬴荡,战国

    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影视剧中,秦武王嬴荡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莽撞武夫的形象,这与其在位时间较短,且因举鼎绝膑而亡的离奇死因密切相关。实际上,秦武王虽然好战,且在位时间并不长

  • 张昌宗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昌宗,唐朝

    武则天执政时,张昌宗得到太平公主的推荐,受到武则天的宠幸。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正所谓“权力使人疯狂”,张宗昌、张易之两兄弟凭借武则天的宠信,在武则天晚年频频染指朝政,朝臣对其敢怒而不敢言,可他们却有些骄纵过度,最终彻底得罪李家、武家两大势力,最终为他们的覆灭埋下了祸根。两次婚姻使太平公主

  • 唐代宗李豫为唐朝做了什么?他有哪些有效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豫,唐朝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八位皇帝,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大唐给人们的印象大抵是富庶、强大、万国来朝,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像一座巨大的分水岭,将大唐分成了两部分。之前的137年被后人世代追忆,反复歌颂;而之后的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