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裕曾在长安吃过不小的苦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刘裕曾在长安吃过不小的苦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430 更新时间:2024/2/14 13:37:42

刘裕,即宋武帝,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宋开国君主,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如果要问东晋历史上哪一次北伐最成功、影响最大,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开始的由权臣刘裕领导的北伐之战无疑是最佳选项。可这场战争其实也说不上完美收尾:在攻破后秦都城长安不久后,刘裕又失去了长安,并折损了不少兵将。从势如破竹到狼狈败北,这位刘宋开国皇帝可谓是在长安吃了一个不小的苦头。

一、 刘裕北伐后秦之战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八月,时为二十二州刺史兼中外大都督的刘裕主导东晋朝廷做出了北伐后秦的决定。此时后秦皇帝姚兴刚去世不久,其子姚泓继位却无法震慑群臣,后秦正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所以无论刘裕是以何目的出兵,此时于东晋而言都是一个好时机。

在后来一年有余的作战中也证实了刘裕决策的正确性。在出兵仅仅两月后,东晋大军就拿下了后秦要地洛阳。次年二月,略加修整的东晋大军又从洛阳出发,一路向西,很快穿过潼关逼近了后秦都城长安。

从离晋北上到攻破长安,刘裕仅仅用了十四个月。而这十四个月还意味着一度强大的后秦就此覆灭。在粗略确认后秦无法翻身后,刘裕即统帅大军凯旋。但令他猝不及防的是他前脚刚离开长安,后脚就有不安好心者夺走了这方宝地。

二、 转身之后的长安失守

虽说刘裕北伐是为灭后秦而去,但在他逼近长安时,长安的老百姓其实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早在出兵伊始,作为汉人的刘裕就打出了“收复中原”、“修复山林”等口号。所以当晋军还未将后秦彻底歼灭,听说军队缺粮食的后秦百姓就开始自发地给他们送粮。在刘裕大军入城后,“长安安堵如故”。

长安百姓对刘裕的夹道欢迎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刘裕长安已被自己牢牢控制的“错觉”。恰逢这时奉刘裕之命留守建康操持东晋朝政的重臣刘穆之辞世。在众多将领亦认为暂时不必再西进吞并关中余下地区的情况下,刘裕便只在长安留下了自己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大将王镇恶、王修、沈田子等人,当即班师回朝。

结果刘裕前脚刚走,胡夏开国君主赫连勃勃就带着大军一路杀进长安。至于刘裕留下的驻守长安的一群人:沈田子最先领刘义真之命前去抗击赫连勃勃。但他惧于胡夏的势力,竟然选择了临阵脱逃。之后沈田子怕挨骂,便遣了使者向王镇恶汇报军情。结果王镇恶当着王修的面斥责了沈田子的使者。

沈田子气不过,便找机会杀了王镇恶。接着,王修又处决了沈田子。而此时长安最有话语权的刘义真因为听信了他人谗言,竟然处决了王修。是故待赫连勃勃兵临城下,刘义真只能让刘裕信任的朱龄石留守,自己带着余部匆匆出逃,将刘裕才控制了一年零两个月的关中拱手送人。

三、刘裕与长安的“恩怨纠葛”

看到这,你或许会觉得长安失守好像和刘裕也没多大关系,将长安搞得一团糟的是沈田子和缺乏独立判断力的年幼刘义真。但其实早在赫连勃勃出兵长安前,不少人就已经将刘裕必失长安的未来看了个明明白白。

赫连勃勃之所以敢在刘裕大军势头正盛时出兵,就是因为看准了:“裕既克长安,利在速返,正可留子弟及诸将守关中。待裕发轸,吾取之如拾芥耳。”而北魏名臣崔浩更是在刘裕未灭后秦之前就下了定论:“纵使裕得关中,悬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有。”

在刘裕攻破长安班师回朝后,崔浩还评价:“秦地戎夷混杂,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众守之,必资于寇。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今以秦之难制,一二年间岂裕所能哉?且可治戎束甲,息民备境,以待其归,秦地亦当终为国有,可坐而守也。”

从赫连勃勃和崔浩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刘裕在灭后秦后匆匆回朝,目的在于以灭后秦之功进一步控制东晋朝廷,为自己之后称帝增加砝码。而因为对待长安的目的并不单纯,刘裕在离开长安时也并未对巩固自己在这一带的实力做多大努力,仅仅是留下了一个半大的孩子做统帅。

前文提到,仅是有人挑动局势,刘义真就选择了支持沈田子而把仅剩的大将王修也处死。这局面其实不能只怪刘义真太单纯,还得怪刘裕对留下的几员大将,尤其是王镇恶非常不信任。刘裕清楚王镇恶和沈田子本就有矛盾,但还是命这二人同时留守长安。且在离开长安前,刘裕还公开说过:“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

此外,正如崔浩所分析的那样,长安与建康风俗迥异。刘裕作为统帅只匆匆安排了在建康管用的那一套,却并未留心关中一带的特殊局势。因而这一决策上的客观失误不仅让从小在关中长大的赫连勃勃像割韭菜一样拿下了长安,还让刘裕付出了折损多名大将的代价。

但跳出关中得而复失一事,刘裕最终还是凭借夺长安,灭后秦的功绩受封为宋公,受九锡,迈上了称帝前的最后一个台阶。或许这也是刘裕对自己和长安的“恩怨”作的最后的判断:长安不过是称帝路上的一枚棋子,丢了长安只能算一个不大不小而可以掩盖的“黑历史”。“运气好些”,还能一石二鸟地除去不信任的王镇恶。

标签: 刘裕南朝宋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好武的秦武王嬴荡,真的只是头脑简单之辈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武王嬴荡,战国

    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影视剧中,秦武王嬴荡往往被塑造成一个莽撞武夫的形象,这与其在位时间较短,且因举鼎绝膑而亡的离奇死因密切相关。实际上,秦武王虽然好战,且在位时间并不长

  • 张昌宗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杀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张昌宗,唐朝

    武则天执政时,张昌宗得到太平公主的推荐,受到武则天的宠幸。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正所谓“权力使人疯狂”,张宗昌、张易之两兄弟凭借武则天的宠信,在武则天晚年频频染指朝政,朝臣对其敢怒而不敢言,可他们却有些骄纵过度,最终彻底得罪李家、武家两大势力,最终为他们的覆灭埋下了祸根。两次婚姻使太平公主

  • 唐代宗李豫为唐朝做了什么?他有哪些有效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李豫,唐朝

    李豫,即唐代宗,唐朝第八位皇帝,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大唐给人们的印象大抵是富庶、强大、万国来朝,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像一座巨大的分水岭,将大唐分成了两部分。之前的137年被后人世代追忆,反复歌颂;而之后的152

  • 张皇后的野心有多大?她为什么没能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皇后,唐朝

    张皇后,唐肃宗李亨皇后,她是个狡黠刻薄,巧言令色,十分有野心的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看吧。张皇后的出身不算高贵,但她的奶奶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她的奶奶窦氏是睿宗昭成皇后的妹妹,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小姨。当年,昭成皇后去给婆婆武则天拜年,结果一去不回,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睿宗李旦敢

  • 历史上太史慈是怎么死的?真的被张辽射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太史慈,三国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他身长七尺七寸,善于骑射,是一个神箭手。其原为刘繇帐下将领,曾和有“小霸王”之称的江东猛虎孙策大战,两人打的难分胜负。后为孙策诚意所感而归附孙策,他勇武非凡,之后就帮助孙氏扫荡江东。提到三国人物,总绕不开《三国演义

  • 历史上周厉王是什么样的人?在位时期有何荒唐行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周厉王,周朝

    周厉王姬胡是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周厉王,是一个经常跟桀纣周幽王这样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的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暴君,是非常典型的坏君王。然而像桀纣周幽王这种人物,都有非常明显的个人道德上的确定,像神酒池肉林呀,各种酷刑,

  • 明朝大臣胡宗宪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胡宗宪,明朝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明代名臣。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内阁首辅严嵩被罢免,其子严世蕃入诏狱不久,也被斩首了。严党一派的落幕间接导致了嘉靖朝的不少大人物的陨落,胡宗宪就是其中一位。在政治党派中,胡宗宪因讨好严嵩的义子赵文华而屡获升迁,朝中其他党派的

  • 拥有豪迈情怀的哥舒翰,为什么会对安禄山屈膝下跪?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哥舒翰,唐朝

    哥舒翰,唐朝名将,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誉在他为人仗义,作战勇猛;毁则是面对安禄山时,竟然屈膝投降,以致晚节不保。哥舒翰的结局,令支持他的仁人志士们着实扼腕叹息,让李白、杜甫这些写诗支持他的粉丝们情何以堪。这个结局与他本人的形象形成了剧烈的反差,让人从

  • 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与孙子分别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宋朝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他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政权,在他和宋太宗赵光义的努力下,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代。而他所建立的宋朝虽然在军事上面对少数民族政权处于弱势,但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可以说发展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不过,创立了这

  • 三国时期,曹蜀吴三国最后的名将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姜维,三国

    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七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