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宗上位才几个月,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

唐代宗上位才几个月,为何能平定安史之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178 更新时间:2024/1/7 2:40:44

皇帝从来不会相信什么臣子的忠心,因为在皇帝看来:在没有权力制约的前提下,臣子的忠心要是能靠得住,那真是母猪也能上树了。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虽然这样说会伤了许多忠臣的心;更会让许多卫道之士觉得没有天理了,但是皇帝真是这样想的。

鲁炅、来瑱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功臣,一个被皇帝逼得自杀了,一个被皇帝命令自杀了。

当然了,郭子仪忠心可表天地,大唐皇帝一直都像防贼一样防着他。

李光弼忠心可表天地,硬让皇帝猜忌得一步步走上邪路,最后在绝望中死了。

仆固怀恩为了大唐帝国,一门死了46人,但是终于还是在皇帝的猜忌下,一步步走上不归路。

更主要的是,随便拉出一个人也知道,大太监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就是奸臣,但是皇帝就是信任这些,更听信这些人的谗言一再迫害忠于大唐帝国的忠臣良将。

面对这种事实,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是把他们脸谱化。总而言之,昏君、奸臣、忠良、叛臣……

而实际上呢,权力博弈永远是虾大吃鱼、鱼大吃虾。

皇帝权力大了,自然可以拥有一言九鼎的威势;军人枪杆子硬了,自然可以指挥皇帝;行政大佬的权力大了,一样可以指挥皇帝,甚至而言,家奴一样的太监权力太大,都会让皇帝缺乏安全感。

皇帝的优势,就是他坐在整个权力结构的交汇处,可以更轻易地实现借力打力,还可以建立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权力格局。失去这种背景,什么臣子的忠心,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失去了制约,就算臣子愿意忠于皇帝,天下人也不不同意啊。

总而言之,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你一定要勉为其难上位的;甚至而言,皇帝也会哭着喊着要退位让贤;关键是,老天爷也会一再发出各种暗示。

千言万语一句话,你不赶紧上位,就天理不容了。

更有甚者,皇帝昏庸无道,弄得天下人都苦不堪言,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我只以替天行道,把他灭掉!

传统历史因为是作为政治宣传存在的,所以他在写晚唐这段历史时,难免会有意无意地表达一种观念,那就是皇帝把各种不忠于帝国的将领清理出局,让忠于帝国的将领控制军队,藩镇之乱就消失了。

这种观点,其实是标准的童话故事。因为这显然是把历史说成了好人、坏人争斗的故事。

至少,大唐皇帝是从来不相信这一套的。

在大唐皇帝眼中,如果不好好制约郭子仪、李光弼,他们与安禄山史思明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在收复长安、洛阳后,大唐帝国围剿叛军的工作,就开始一波三折、一挫再挫,主要原因就是皇帝处处要制约前方统帅。

皇帝不是让太监居中指挥,就是让众多自成系统的军区联合作战,或是让两个根本尿不到一个壶里的统帅共同管理军队,就这种玩法,大唐帝国虽然拥有实力上的绝对优势,也一时无法打败叛军。

面对皇帝这种所作所为,史书绝不会从现实的角度去解释,因为从现实的角度去解释,虽然会让人们更明白皇帝的苦衷,却会让皇权的神圣性消失殆尽。

为了皇权的神圣性,就只能丑化皇帝了,总而言之,晚唐皇帝一个比一个傻X,就是唐宪宗稍微聪明点,但是也一门心思的信任、重用太监,最后还让太监弄死了。这样一写,自然会让我们对皇权油然而生一种神秘感,否则,皇帝一个比一个傻X,还能让无数人跪拜在他们脚下,而且能让帝国续命一百多年,这作何解呢?

其实呢,如果皇帝真是一个比一个傻X,帝国早灭亡几十回了!

所以皇权衰弱的时代,舜禹的禅让、商汤周武的革命思想那是满世界知飞,至于进入工商业时代,什么轮流坐庄、几年一换首脑的歪理邪说,更是满世界乱飞。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算什么呢?如果皇帝愿意听话,就会变成吉祥物存在;如果皇帝不听话,当时就把关进监狱,甚至直接就拉上了断头台,甚至是把他们全家都赶上刑场!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从史思明之乱说起。

史思明叛乱之后,大唐皇帝的主要工作重点,从来没有放在平定史思明之乱上。因为皇帝知道,只要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成功,区区个史思明,随便伸出一个胳膊也能灭了它;如果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不能成功,就算把史思明灭了,李思明、郭思明、田思明也会出现。

所以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唐帝国的军事改革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总而言之,不断分割军区,让帝国的军区越来越多,让太监系统在军队内的发言权越来越大。

当然了,行政、经济改革也在继续深化,于是太监系统在帝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经济主管在帝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一通折腾下来,大唐帝国围剿史思明叛乱的时机,自然是越来越成熟了。所以,代宗上位后几个月,就可以摘取这个胜利的果实了!

如果唐代宗摘取这个胜利果实后,大唐帝国还能实现真正的中兴,那唐代宗上位几个月,就一举平定安史之乱的成绩,肯定能让后世读史者惊为天人。

因为唐肃宗折腾了许多年都搞不定的事,唐代宗上台几个月,就搞定了。这叫什么事呢?人与人的差距,未免也太大了吧。

其实呢,任何一个帝国的成就,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绝不是某个人神功无敌的结果。代宗上位几个月,就可以结束安史之乱,主要是在为他老爸把基础夯实了,就等他做最后的临门一脚了。

在说到平定安史之乱时,史书常常会强调回纥军队的价值。

其实呢,第二次收复洛阳城时,回纥军队参与的价值,在我看来,主要还是政治外交上的价值。

借回纥军队,并不是因为回纥军队神功无敌。如果回纥军队真的神功无敌,为什么要和大唐政府合作呢?直接趁火打劫,吊打中原王朝好了!

如果回纥军队真的这样牛,后来仆固怀恩造反,最差也可以复制吴三桂的成功;玩好了,还有机会复制石敬瑭的成功;再玩好了,更有机会复制李渊的成功。

我是说,仆固怀恩向回纥借兵,直接攻克长安、刺穿中原、江淮,天下还哪有李唐皇帝的事呢?问题是,回纥与大唐皇帝合作,自然可以表现出这种神功,与仆固怀恩合作,自然是一筹莫展了。

关键是,回纥军队真的这样牛,在玄宗时代,怎么从来也没有吊打过大唐帝国?相反,还一直处处受制于大唐帝国呢?

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自然就会知道,大唐帝国向回纥借兵,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回纥军队神功无敌。

史思明一伙也曾试图联合回纥人推翻大唐帝国;关键是,回纥人也一度计划与史思明一伙合作。但是在关键时候,回纥人终于发现,最佳的合作对象依然是大唐帝国,因为与大唐帝国合作,投入少、见效快。

如果与史思明一伙合作,投入会很多,而见效会非常遥远,甚至可能血本无归。因为史思明一伙与回纥合作时,显然不可能让回纥相信,他们能很快推翻大唐帝国,建立一个能与回纥拥有稳定合作关系的中央政府。

史思明一伙都不能让回纥人相信这一点,其他人更不用说。如果他们不能让回纥相信这一点,回纥人跟他们合作,利益在什么地方?第一、会与大唐成为死敌。第二、啥具体利益也见不到。第三、在回纥、吐蕃、大唐三方博弈的背景下,回纥人与大唐成为死敌,帮助一个根本看不到前途的力量,图啥呢?

总的来说,回纥人的实力其实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只能与大唐帝国合作,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如果他们实力真的非常强大,就会考虑和石敬瑭、吴三桂之类的人合作了。

对大唐帝国而言,借回纥军队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防止政府军尾大不掉。因为有国际友军的加盟,不用给前方将帅太集中的权力。

第二、还可以给前线的政府军一个威慑。因为你想造大唐国的反,先得想办法把前线的回纥军队摆平。

回纥人与大唐中央政府合作,马上就可赚得盆满钵满的回国;与某个前方的军方大佬合作,想获取利益,恐怕等到牛年马年也看不到,关键是,最大概率是付出巨大的代价,最后血本无归。

回纥军队相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相对于某个军区来说,它实在太强大了。因为千万不要小看几千精锐的骑兵,一个具体的军区,能供养起的精锐骑兵,恐怕也就这么多。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不用担心前线的政府军失控。毕竟对回纥人而言,大唐中央政府才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与史思明一伙合作,他们都感觉看不到具体的利益,与前方的某个军方大佬合作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次大举反攻叛军,依然是标准的摧枯拉朽。

很快,史朝义全家被田承嗣押送到了大唐中央政府;史朝义的人头也很快被李怀仙送到了大唐中央政府。

战争进行到此时,很快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唐政府军需要不需要宜将剩勇追穷寇呢?

此时,大唐帝国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自然是穷追猛打,让叛军接受无条件的改编。

中策,就是战争到此时结束,用政治手段分割叛军,然后派政治委员(文官、太监)进入被改编的叛军辖区。

下策,就是分割叛军,承认河北地区的军事自治。

哪种方法好呢?

简单的看,自然是上策好。问题是,如果前方统帅希望养寇自重,上策就失去了实施的基础。

因为军人力量已崛起了,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谁也懂得,只要有得选择,军人集团自然会想办法留下一些兔子和鸟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强行驱赶军队平叛,大家肯定也是出工不出力。最后还是没有结果。

表面上这是因为仆固怀恩的私心杂念造成,其实是因为军方的共同利益造成。事实上,在当时背景下,让谁当前敌统帅,也难以改变这种事实。就算前方统帅真有心帮助皇帝把叛军彻底剿灭,也会因此前方将士们关键时候掉链子而失败。

按童话的史观,皇帝把坏人都灭了,让好人上去,一切就改变了。

其实呢,如果环境就是产生不服的皇权的军方大佬,除掉张三会有李四,除掉李四会有赵六。

反过来呢?如果环境皇权容易制服军方大佬,军方大佬也得乖乖交出权力。最经典的就是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岳飞、刘锜都很牛,但是赵构一样可以控制他们。

如果军人势力有机会控制。肃宗不能控制,代宗总能了吧;代宗不能,德宗总能了吧,德宗不能……

但实际上,谁也不能。

一切就如宦官政治如果只是某个皇帝造成的,这个皇帝这样玩,换个皇帝总会好点吧。

其实呢,在宦官政治格局下,换多少皇帝也是这样的。

当然了,就如在诸王政治格局下,换多少皇帝,也是这样玩的。

在地方势力巨大的背景下。皇帝所设计的格局,通常就是分封诸王,制约诸王的方法,就是多封诸王,多建诸侯少其力。

在晚唐时代,各地保留驻军,那是必须的。军人控制军队不可靠,诸王、豪门控制军队更不可靠。从某种意义上,分封藩镇是从前诸王坐镇地方的一种进步;所以削弱藩镇割据的时候,没有一个皇帝会开历史倒车选择分封诸王。

在当时背景下,一举摧毁河北割据不可行,那选择中策,我是说派大量政治委员进入河北地区,目前也不成熟。

因为政治委员大举进攻河北,如果没有强大的枪杆子支撑,这些政治委员,估计都不过是盘菜让叛军吃。因为大唐帝国当时的政治委员,最多的是太监,皇帝收复河北,就大举派这种人进入河北,叛军在对抗政府时,舆论制高点应该太容易把握了,关键是,政府军一副养寇自重的态度,结果还用多说吗?

面对这种事实,我们也不能怪军人集团不服气,如果当时资料足够丰富,而且我们经常看军人集团角度的资料,肯定会认为军人集团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皇帝一心要让邪恶变态的太监进入各大军区,这不是明着破坏帝国国防吗?广大爱国军人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一心抵制皇帝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对吗?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大唐皇帝自然只能选择下策。

那就是先有条件的接受河北叛军投降,承认河北军区自治的事实。但是,借机先把他分割成几个小军区。

战争进行到此时,如果不知道后来历史的人,肯定谁也无法相信,河北藩镇会困扰大唐国一百多年。

遥想当年,安禄山一人兼关东三大军区最高军政长官,要知道,大唐帝国关东地区只有三个军区。

后来,史思明时代虽然没有这样拉风了,但史思明只是河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山西、河南、山东众多军区,都是史思明无力染指的。

现在,河北地区被分割成四份,幽州、成德、魏博、相魏四大军区并立,而且还看不到他们有什么合拢的迹象,就凭他们这种实力,如果不知道后来的历史,有人敢说他们能与大唐帝国对抗一百多年,谁也难免会认为不可思议。

因为从哪个角度来说,大唐帝国在此基础上,随便玩点削藩的策略,也能把河北收归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但是很不幸,大唐皇帝对政府军的控制力太弱了,所以随后十多年的历史,大唐皇帝连政府军都摆不平,哪有机会削河北的藩呢?

事实上,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大唐帝与河北叛军一直相对平静。总而言之,大唐帝国承认河北军区的自治,河北军区也给守护好帝国东北大门。而且,河北几大军区这项工作干得一直不错,至少大唐帝国并没有因此受到契丹、奚族的威胁。

=

标签: 唐代宗唐朝

更多文章

  •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后代差距为何那么大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司马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司马懿儿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虽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但是在实际环境中也不尽然。比如说司马懿的儿子个个如龙虎,但是本人如龙凤的诸葛亮的后代却不行,虽说不是什么草包,但是相比他的父辈来说,确实差远了。司马懿的儿子和诸葛亮的儿子司马懿的儿子。司马

  • 在正史中的廖化,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廖化,蜀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廖化的文章,欢迎阅读哦~“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句话耳熟能详,这里提到了一个三国时期蜀汉的将军廖化。那么在正史记载里,廖化到底有多厉害呢?通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怪人发现,历史上的廖化并没有多厉害。身在吴营心在汉廖化字元俭,本名叫廖淳,襄阳人。任前军将军

  • 李自成在山海关为什么会战败 李自成到底失败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自成,山海关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李自成和山海关,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尊西夏国主李继迁为太祖,改名李自晟,宣布正式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置百官。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兵分两路,直扑北京:其一路由李自成、刘宗敏统率,东渡

  • 典韦在三国中是什么排名?为何如此靠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典韦,三国

    你们知道民间谚语中典韦排名第三,为何如此靠前?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三国这段时期因为其特性而成为人们津津有味的一个时期,以至于很多民间谚语都是说是的三国时期的人物,这里举一两个例子,例如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等。还有一句是对三国猛将们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

  • 三国中刘安为何会被称为最卑劣的人?对刘备有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刘安,三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安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想必对小说中的刘安杀妻这一情节印象深刻。是的,小说中一个叫刘安的人,为了一个自己从没有见过面的刘备,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刘安杀死了自己妻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刘备吃肉。当时刘备是逃难之人,饮食自然不好

  • 以数百士兵对抗一万多敌兵的霍骏是什么下场?死后刘备亲自吊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霍骏,三国

    以数百士兵对抗一万多敌兵的霍骏是什么下场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告诉你。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从谋士张松建议,采取“驱虎吞狼”之策,派法正邀请同宗刘备入川,攻打汉中张鲁的进攻。令刘璋没想到的是,张松和法正两人早已归顺刘备,当了内应,并劝刘备夺取益州,建立霸业。刘备也不客气,

  • 夏元吉是什么人?为何说没有他就没有明朝两大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夏元吉,明朝

    对夏元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听闻朱棣病逝后,第一时间封锁京城,然后亲自跑到监狱中,哭喊一位囚犯的名字,这位囚犯就是夏原吉。《明史·列传第三十七》记载:崩闻至,太子走

  • 武则天做皇后也同样有尊贵地位 武则天为何一定要做女皇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朝,武则天

    很多人都不了解武则天做皇帝,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对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们有着很多的疑问,其中一个就是武则天在被李治重新迎回宫中后,即使一开始被人非议,在李治这个皇帝跟前所受到的待遇都是最高的,就连皇后都嫉妒,一直想要将武则天处死。可是在李治的庇护和武则天自己的争斗中,还是坐

  • 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是什么样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备,诸葛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备与诸葛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备与诸葛亮,后来很多人都拿这两人的关系来做君臣知遇的经典案例,刘备自己就曾经说过:我有孔明如鱼得水啊!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里头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好吧,既然当

  • 赵云和吕布都是三国时期的猛将 两人谁更厉害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赵云,吕布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云和吕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战争时代出名将,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乱时期,三国时期绝对是一个武将井喷的时代。既有蜀汉的五虎上将,也有被后世称为人中吕布的大奉先,另外在曹操阵营中也有猛虎在侧。今天小编想说的,是两位威震四海的猛将之间的比较。一位是刘备帐下的常山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