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观是谁?他的仕途是什么样的?

秦观是谁?他的仕途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148 更新时间:2024/2/11 0:21:05

纵观我国历史文化长河,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色彩,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秦观的诗词文章写得很好,深受后世喜爱。他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在蔡州(汝南)任教授期间所作的诗文和轶事,却鲜为人知。

一、为官一任

秦观15岁丧父,在家耕读,准备走科举仕途之路。27岁时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他满怀信心,却落得个榜上无名;30岁那年,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仍然名落孙山。

之后,又经几年的努力,他第三次参加考试,才得以进士及第,时年33岁,被授予定海主簿之职,还未到任,改任蔡州教授,即管教育的官,时人俗称之为“学官。”蔡州的治所,在今汝南县城,是北宋时期的战略要地。

秦观任蔡州教授,管理教育,对他本人来说,可以施展才华,用饱学知识教化百姓、兴起文教之风,有了用武之地。他从元丰八年(1085年)至元祜八年(1093年),断断续续地在汝南任职八九年的时间,做了很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任期内,他对汝南的历史及概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汝南民生民情作了调查,特别是对汝南的水患,作了调查和分析。大力推动汝南的教育发展,教化引导民众向善,使汝南的民风民俗和道德风尚得以提高和净化。

秦观看到汝南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但每到入夏,水患频仍,专门写过一篇《汝水涨溢记》,表达了对当地民生疾苦的关心,对危害百姓的水灾给予高度重视。

他不仅关注水患现状,还通过调查取证,科学分析了造成汝南水患的原因:一是鸿郄陂被废所为,认为鸿郄陂尽管曾为汝南提供灌溉良田之利、菱芡渔虾之饶,但时至今日已被废,时常漫溢为水患,已成为祸害民众的源泉。此外,还因为汝河故道淤塞,泄洪不畅,造成了洪水漫溢两岸,形成水灾。

他对汝南水患的分析,为后人治水提供了依据。

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年),当地政府在汝河的上游舞阳拦腰截断,使汝河上游的水改道入颖河,减轻了下游汝河的压力,水患得以解除,人民安享泰宁,“汝宁府”因此得名。

二、诗文传世

秦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家,诗、词、赋、散文无不涉及。他才思敏捷,创作颇丰,由于客死异乡,今传《淮海集》40卷,不是他生前亲自编订,所以失散的作品肯定还有。他在汝南写的诗、词、文章,目前能确定的,有诗7首、词4首、文章7篇。

《拟郡学试东风解冻》《送张叔和兼简鲁直》及《答曾存之》三首诗,写自己入仕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虽然做一个蔡州教授的小官,但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洋溢着乐观自信,憧憬未来的期待,希望“更无舟楫碍,从此百川通。”

《送张叔和兼简鲁直》一首诗,除了表达朋友的思念、感恩之情外,还表达了对大臣结党营私的不满,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诗尾:“大梁多豪英,故人满青云。为谢黄叔度,鬓毛今白《答曾存之》一首,秦观直抒胸怀,感叹青春易逝,衰老将近,一方面安于卑微小职,一方面有退隐山林的意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是写元祜三年(1088年),秦观在汝南参加知州向宗回举行的宴会,向宗回写了《登楼眺望》诗,秦少游遂次韵而作。在这前一年,汝南遭受自然灾害,导致饥民造反,秦观的诗,意在向知州表达民情,以汝南历史上杰出人物及其兴衰的事迹,意在劝勉和提醒知州关心民生疾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他的《牵牛花》与《赠女冠畅师》两首诗,都是写畅道姑的。《桐江诗话》说:“畅姓惟汝南有之,其族尤奉道,男女为黄冠者,十之八九。时有女冠畅道姑,姿色妍丽,神仙中人也。少游挑之不得,乃作诗

《牵牛花》:

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倚玉阑干。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

《赠女冠畅师》:

瞳人剪水腰如束,一幅乌纱裹寒玉。飘然自有姑射姿,回看粉黛皆尘俗。雾合云窗人莫窥,门前车马任东西。礼罢晓坛春日静,落红满地乳鸦啼。

以上两首诗是秦观在汝南任教授时,与道姑交往,酬唱之作。

唐宋时的女冠,往往风流多情,才貌兼擅,喜欢与士大夫交往,相互酬唱,并以此为荣。他是一个多情的才子,曾有些艳遇的佳话,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

秦观在汝南写的词,目前初步见到的只有4首:《水龙吟》及三首《南歌子》。前一首写给营妓娄东玉的,后三首写给歌妓陶心儿的。

在宋朝,歌妓向文人索词应歌或存念,文人作词赠妓以应歌皆属寻常事,有的歌妓还常以文人的赠词作为炫耀之资,因此有的词人在赠词中暗含歌妓的名字,既逞弄了自己的才华与雅兴,又满足了歌妓的愿望与虚荣。

秦观在汝南写的议论文、散文、跋或序,目前能看到的有7篇:《汝阳县志》2篇,刘尊明编选的《秦观集》中5篇。秦少游在汝南写的文章,不止以上7篇,或许还有更多更好的诗、词、文章,有待深入研究和查找。

标签: 秦观宋朝

更多文章

  • 司马炎和司马攸作为亲兄弟 两人为何会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炎,司马昭

    对皇帝司马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司马炎为何不顾父母临终遗言,将亲弟害死?今天咱们说说司马家族另外一位冷血的人物,他就是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儿子,也是司马师的侄子,他堪称是一位冷血的皇帝,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话说司马昭的妻子是司徒王

  • 司马炎不知道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吗 司马炎为何还要传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司马炎,司马衷

    还不知道:司马衷和司马炎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明司马衷是白痴,司马炎也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何要传司马衷?司马炎一生有26个儿子,封王的有18个,早夭没封王的有8个。按理说,18个儿子中,要选一个优秀的出来,当皇帝治理国家,也不是什么难事。可为什么最后偏偏选

  • 历史上驸马指的是什么人?什么样的才能成为驸马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驸马都尉,明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驸马,这个词语,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是汉代的官名。可是自魏晋之后,皇帝的女婿,也就是公主的丈夫必须担任驸马都尉一职。而后,驸马也就成为了皇帝女婿的专称。驸马都尉,最初的职责是皇帝外出时,掌管驾驭副车的马

  • 魏忠贤当初权势滔天 崇祯刚继位为何就能除掉魏忠贤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魏忠贤,崇祯

    对袁崇焕和魏忠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魏忠贤在明朝权势滔天,为何被17岁的崇祯轻松铲除?说起明朝宦官,大家都会想到东西两厂,这两个特务机构内的宦官可以说是做到了宦官人生的巅峰,掌控着宦官这一职位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特权。有人说,在明朝当宦官也是一件能够光宗耀祖

  • 朱元璋当初想要消灭日本 刘伯温为何要阻止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元璋,刘伯温

    对朱元璋和刘伯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想要消灭日本?为何刘伯温拼命阻拦?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也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顺治帝评价朱元璋在我国历史上,朱元璋被

  • 和珅为什么怕阿桂 和珅又是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阿桂,清朝,和珅

    对和珅和阿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珅为什么怕阿桂,和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过人的军功,二其人刚正不阿。阿桂的硕大的军功是和珅惧怕他的主要原因。阿桂在雍正时期就已经做官了。他在平定新疆、金川等地作出了很多军事上的贡献,为清朝的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是乾隆

  • 宋朝八贤王是什么人 历史上有这个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朝,八贤王

    还不知道:宋朝八贤王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朝时期的八贤王是一位怎样的人?他为什么没有继承王位?八贤王,他是皇帝的第八个儿子,在下一任皇帝上位之后,他就被称为王爷了,皇帝跟他还是比较亲的那种关系,但是让他觉得这样不是很好,容易被别人讲话,所以他经常,在皇宫

  • 历史上颜良的实力怎么样?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颜良,三国

    所谓乱世出英雄。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颜良是袁绍手下第一猛将,勇冠三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能统领军队大规模作战,在正史中,颜良和文丑甚至能统领十万大军,能指挥如此庞大的军队,可见颜良的厉害。然而,颜良这么厉害,却被关羽在万马军中斩杀,颜良被杀,令人大跌眼镜。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 刘备称帝之后的管制是什么样的?是如何封赏百官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刘备,三国

    刘备字玄德,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刘备用人如积薪后来居上,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没有依据:蜀汉建立,文官之首是在荆州招聘的丞相诸葛亮,武将之首是在益州归降的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马超,跟他出生入死东奔西走的一帮老兄弟,职位最高

  • 投奔刘备就很有前途 陈宫为什么还要投奔吕布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陈宫,吕布

    还不知道:陈宫和吕布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宫如此聪明,为何不选择刘备做主公,而偏去辅佐昏庸的吕布?在东汉末年那个战火不断的时代,社会发展滞后,技术水平低下,要想从战争中拼杀取胜,看似是兵力的较量,实则是人才智慧的拼杀,谁的人才更占优势,谁就能取胜。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