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范雎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为何说他是白起的宿敌

历史上范雎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为何说他是白起的宿敌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30 更新时间:2024/1/26 16:21:44

范雎,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冠以“战神”称号的军事奇才屈指可数,战国时秦军大将白起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史书上记载白起其人,习战阵之事,使秦无敌于天下,立威于诸侯。楚国地方千里,持戟之士数以百万,而白起率数万之师深入楚地,一战而破郢都,焚夷陵,使屈子悲愤沉江。又攻魏、击韩,北入赵地,血战长平,屠戮四十余万之众,血流成川,哀声如沸,身下所取七十余城,使天下之强国莫敢仰视西秦。

由此可见白起在战国时代的疆场之上,似已无敌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让赵、魏、韩、楚四国怕得屎尿齐流的“杀神大将”,一生之中却遇到过一位“必输”克星,最终也因此人而身名俱没。

其人本在列国之中毫不起眼,就在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的时候,白起攻破楚国郢都,而此前楚怀王早又被诈入秦国,遭幽禁客死咸阳,秦军又大破齐国,吓得妄自称帝的齐湣王立马废去帝号,不久惨死于莒地。白起又将赵、魏、韩三国轮番吊打,秦王之威震动天下,秦人崇尚武功的风气一时大盛,“必输”克星就是这个时候来到了秦国咸阳,不久便成为了秦昭襄王座下最为倚重的谋臣,也成为了在朝堂之上大将白起最为深恶痛绝的劲敌。

因为武功盖世的白起内心深处,根本瞧不上逞口舌之辩的游说之客,“必输”克星就是这么一位让白起厌烦不已的奇谋辩士,他不是别人,正是魏国人范雎。

范雎人生经历也是相当的坎坷,在魏国时受人迫害险些丢掉性命,来到秦国之后,因助秦昭襄王从太后和外戚手中夺得军政大权,而深受重用。当时秦王舅舅穰侯魏冉和他的兄弟占据着朝廷高位,又拥有着庞大的封邑,秦国嬴氏宗亲对这股外戚势力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后来魏冉甚至想亲自挂帅领军,穿越魏、韩两国地界去夺取齐国的纲寿城,来扩充自己的封地,实质上是想借挑起边衅谋夺秦国兵权,秦昭襄王收到这样荒唐的请战要求,对他这位颐指气使的舅舅也很是头疼。

范雎百般激励秦昭襄王下定决心,猛下狠心,以秦王之威和宗室之势,压倒了太后与外戚的势力,解除了他们对王权的威胁,从而独揽大权,君临天下。于是范雎被提升做秦国国相,封为应侯,权倾朝野,位极人臣,可秦国一干身经百战的武将们却很是不服,特别是军中领袖人物白起对范雎更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他一直认为秦国以武立国,要这些只会偷奸耍滑,蛊惑君王尔虞我诈的谋士做什么呢?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秦军连番向三晋动武,为了彻底打服三晋之中最强的赵国,秦相应侯范雎向秦王献反间之计,使赵王疑心老将廉颇,将马服君之子赵括替代了廉颇的赵军统帅一职,开始了“纸上谈兵”的千古悲惨闹剧。

秦王这时又派出战神白起领兵至赵国长平,与赵军决战,结果赵军大败,被坑杀之众达四十五万之多,秦军乘胜围困赵都邯郸,其实到这个时候,在优秀领导秦昭襄王的完美协调之下,范雎与白起一个在战前准备,一个在临阵对敌的各项工作当中,两人都是配合得相当默契与顺畅。

直到赵军大败,邯郸被围,白起一心想一举灭赵,可范雎却非常忌惮白起在军中的威望,又得到赵国派人送来的重金贿赂以求议和,因此范相国便向秦王建议从赵国退兵,使秦军得以休整。

因为当时长平一战秦军已是倾全国之兵了,且杀光了全国的耕牛,再打下去万一久攻不下邯郸,而其他敌国之兵前来救赵,秦国国力耗尽,且国内空虚,这样就岌岌可危了,不如乘大胜之余威狠狠地讹赵、韩等国一大块肥肉,军力和国力也可以得到休整和恢复,从政治和经济形势上分析,范雎谋国沉稳,并没有判断失误,且后来魏国信陵君率五国之师直接就把秦军撵到了函谷关外就证明了这一点。

秦昭襄王一向信赖范雎,白起果然就被召回,而一上战场就化身成狂魔,打仗打疯了的白起哪里咽得下这口鸟气,回到咸阳之后他就对秦王和范雎表现出十分的不满,甚至不分任何场合直言不讳地指责秦王和范老三是外行指挥内行,完全不懂军事。

没过多久,秦国内部请战声再次高涨,大家都认为上次没有攻下邯郸真是一件遗憾,于是秦昭襄王又想出兵赵国,可白起却不想干了,直说前番长平之战,赵军精锐尽丧,正好一劳永逸攻下邯郸,活捉赵王,可秦王却听信奸臣范雎之言,错失灭赵的大好良机,如今赵军有所准备,邯郸城墙又高大坚固,且秦军也没有了上次杀红眼的狠劲,实力也尚在恢复之中,完全不可能攻克邯郸,因此他不愿意去指挥打这场没有把握的战争。

秦王派范雎去请他,他睬都不睬范雎,秦军于是由其他将领带兵攻赵,结果不出白起所料,邯郸久攻不下。秦王着急了,又派范雎去请白起出征,白起称病死活不肯起,秦昭襄王只好亲自去请他,没想到白起执拗至极,坚卧称疾,不服王命,气得秦王也是拂袖而去。

后来秦王又派范雎去劝说了他一次,结果被白起直接骂了出来。秦王于是大怒,认为白起太无人臣之礼,于是将他的军职尽数革除,并发配到西北边塞去效力。哪知白起自以为昔日功劳极大,却遭此贬谪,偏偏不从王命,呆在咸阳一动不动。军中有司素来畏惧白起,也不好把他怎么样,同时也没有上报到秦王那,认为秦王与白起都只是在怄气,君臣之间差不多就和解了。

没过多久围攻邯郸之战败北,秦昭襄王脸面丢尽,可这个白起却像听到了喜讯一样,在家口中狂言,直说秦王是个不懂军事的白痴,范雎又如何如何无能,反正尽是些不堪入耳的牢骚之话。

不想这些话却传到了秦王耳中,秦王这才发现白起居然抗命没有去守边,加上他的僭越之语,不由地使秦王龙颜震怒,认为白起功高震主,不臣之心已到了目无君父的地步,立马传旨有司将白起当即赶出咸阳,直接遣送边塞。

白起被押送至咸阳城外杜邮小县的时候,口中还一直在埋怨秦昭襄王无能,范雎排除异己,奸诈误国等等。这回有司不敢怠慢,将这些情况一一禀报了秦王,秦王长叹一声,只好特派使者将王者诫剑送到白起面前,命他自裁谢罪,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这时范雎本以为朝中心腹大患已除,却不料赵国那边传来不好的消息,原来他的老友郑安平在阻击赵军反攻之际,被报仇心切的赵军所围,没办法只好率麾下两万人降了赵国,真可谓兔子逼急了还咬人,何况是胡服骑射,四战立国的彪悍赵国。

范雎深知秦法之严,郑安平是他举荐为将的,如今任人不善,投敌叛国,范雎按秦律当夷三族以谢罪。可秦昭襄王对范雎宠信有加,不忍论罪,于是传令全国道:“有敢言郑安平之事,非议相国者,杀无赦!”对范雎的赏赐更加丰厚,使得范雎又是惭愧又是感恩。

可没想到,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过了两年,同样被范雎举荐的老友河东太守王稽又私通敌国,与魏、韩交往被发觉,全家伏诛,范雎被这两位猪队友直坑得日夜惶恐,食不甘味,真不知哪个方向再捅出什么篓子来,秦昭襄王也罩不住他了。

甚至有一天上朝的时候,秦昭襄王面对范雎连连叹息,言道:“之前武安君白起自尽而死,如今郑安平叛国,王稽通敌,秦国已是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寡人甚是忧虑啊!”范雎心知秦王言下之意,是怪罪他间接害死了白起,又任用了两个不中用的叛徒,不免更加畏惧,只是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咸阳,听闻了范相国最近运势很背,就使人四处散播狂言道:“秦王一见蔡泽,就必定会夺范雎之位,立他为相的!”范雎听说之后,笑道:“我精晓诸子百家之说,天下众人之口也非我的对手,谁有这个本事能将我拉下相位来?”(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

于是派人将蔡泽召至面前,只见蔡泽傲然相见,范雎很不高兴,就问他道:“你说过要代我为秦相,有这回事吗?”蔡泽毫不避讳地答道:“是的!敢问相国是要与秦之商鞅,楚之吴起,越之文种殊途同归吗?”

范雎何等多智,就这么一听,心中早有所动,只是一时不好明言,就让他继续说下去,蔡泽又说:“功成名就,全身而退者是上等人物也!功成名就,却死于非命,是次等人物,功败垂成,还落得身败名裂者,是下等人也!俗话说,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识时务,知进退,是圣人所明了的常道。如今君侯的大仇得报,恩怨已了,平生志向也已完满至极,可当下却死水一潭,僵局难动,我私下为君侯担忧啊!”

范雎听得连连称是,蔡泽又说:“商鞅、吴起、文种的功劳远胜君侯,却只能做次等人物,就是应了功成不去,祸至不远的道理。如今君侯为秦相国,坐制天下诸侯,六国不得合纵,四海皆畏强秦,秦王之所欲得到了满足,君侯之功绩也到达了顶点!尚书有云,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如果还不思退路,君侯是想和商鞅、吴起、文种并肩齐名吗?

君侯何不将相印归于朝廷,让贤与他人,退居名山大川,效仿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必定被秦国世世奉为应侯,像许由、巢父、延陵季子那样,与松柏同寿,何苦贪恋权位不忍割舍,优柔寡断,最终却还要遭受商鞅、吴起、文种三子之祸呢!易经有云,亢龙有悔,此言就是说那些上而不能下,往而不能返,最终后悔莫及者也,希望君侯好好考虑!”

范雎听完之后,连连称善道:“听君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茅塞顿开!”立马就将蔡泽请入相府,列为上宾,没过几天,他就向秦王请辞,并推荐蔡泽为国相,秦昭襄王于是召见蔡泽,当面考核他的才能,经过一番面试,秦王很是高兴,当即拜为客卿。

没过多久,范雎称病退位,蔡泽被晋升为国相,封纲成君,一直作为秦国重臣十余年之久,辅佐了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甚至始皇帝这四代君王,还迫使燕国将太子姬丹作为人质送来秦国,这个姬丹就是后来回国派遣一代名侠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幕后主使。

而范雎也在退休之后,回到封地养老,得以善终。观其一生,前期在齐国崭露头角,就被魏相魏齐所害,于是忍辱负重,死里逃生,西行入秦,襄助昭王夺王权,又以奇谋罢黜赵名将廉颇,使白起在长平一战登顶封神,也使秦国与诸侯之间从争霸之势转为统一之战。同时又将远交近攻和蚕食战略玩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把之前秦国最为忌惮的六国之相苏秦的合纵之术彻底粉碎。

从个人经历上讲,无论是迫害他极深的魏相魏齐,还是践踏和侮辱过他的须贾,命运最终都让他因果得报,夙愿得偿,快意恩仇!他的智慧与商鞅、吴起、文种不相伯仲,战神白起虽说百战无敌,然而同朝为臣,共事一君,他却远不及范雎的自知之明和智谋超群。无论斗智斗勇,范雎都可谓是战神白起唯一不可战胜的敌人!

标签: 范雎战国

更多文章

  • 萧宝玄:齐明帝萧鸾第三子,曾意图取代东昏侯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萧宝玄,南朝齐

    萧宝玄(?-500年6月22日),字智深,南齐宗室大臣,齐明帝萧鸾第三子,母为明敬皇后刘惠端。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武元年十一月庚辰(494年12月22日),封为江夏王,萧宝玄在明帝、东昏侯两朝历任领石头戊事、郢州刺史、南徐州刺史、兖州刺史。永元二年(

  • 萧宝源:齐明帝萧鸾第五子,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萧宝源,南朝齐

    萧宝源(?-502年4月21日),字智渊,南齐宗室大臣,齐明帝萧鸾第五子,母为袁贵妃。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武元年十一月庚辰(494年12月22日),封为庐陵王,历任北中郎将、领石头戊事、南兖州刺史、会稽太守等职。中兴元年三月乙巳(501年4月14日)

  • 萧秀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萧秀,南梁

    萧秀(475年-518年3月4日),字彦达,南北朝时期南梁宗室重臣、文学家、藏书家,南齐丹阳尹萧顺之第七子,梁武帝萧衍之弟。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主要影响政治萧秀镇守京口时,对饱受战乱的流民“招怀抚纳”。待到饥荒时,又拿出私财进行赈济,存活众多饥民。在荆

  • 在朱元璋所杀的五大功臣中 他们都是被冤枉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朱元璋,功臣

    还不了解:朱元璋杀功臣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盘点被朱元璋所杀的5大开国功臣,仅一人冤枉的,其余皆死有余辜。说起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早年当过和尚,也做过乞丐,后机缘巧合下加入反元起义军,也就此开启了自己的传奇征程。朱元璋一生未逢败绩,

  • 丁令光:梁武帝萧衍的妃子,仁厚宽恕,深得后宫欢心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丁令光,南朝梁

    丁令光(485年—526年),南朝梁时期皇后(追封),梁武帝萧衍的妃子,宣城太守丁道迁的女儿,梁简文帝萧纲的生母。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十四岁时,被雍州刺史萧衍纳为妾室,生下昭明太子萧统。天监元年(502年),梁武帝萧衍即位,册封贵嫔,居于显阳殿。仁厚宽

  • 隋文帝杨坚是妻管严吗?离家出走是不是真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杨坚,隋朝

    传说隋文帝杨坚是妻管严吗?离家出走是不是真的?这个确实是真的,杨坚在历史上是出名的“耙耳朵”“怕老婆”,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但独孤氏并非俗见之母老虎、母夜叉,独孤家族先后出过三位皇后,名门之后的她早就显现其政治智慧与才能。当年丈夫杨坚“受遗诏辅政”,北周的大权已尽在手中,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为了关羽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夷陵之战

    对刘备和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为何发动夷陵之战,并非为关羽报仇,而是被荆州派“绑架”。引言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为关羽报仇,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也不现实的,对外发起一场战争,绝不是因为某个人的利益,而是要站在群体的利

  • 历史上阿巴亥有多少子女?她与女儿哈赤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阿巴亥,清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自古帝王多薄情,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很难理解古代女性的思想,也不懂得她们是如何做到与她人共同分享自己枕边人的,尤其是后宫嫔妃们,一年到头来,或许见到皇帝的机会都微乎其微,但是她们却依旧撑了过来。不过,这或

  • 历史上晏婴与孔子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晏婴,春秋

    晏婴,也被叫做晏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接下来听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我们讲到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往往都会想到齐国的两大名相,其一就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再则就是襄助齐景公再度称霸诸侯的晏婴。或许很多人了解晏婴其人,还是从小学课本中矮个子晏子使楚,不辱使命的故

  • 李渊真的是胆小如鼠吗 李渊兵精粮足为何没有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朝,李渊

    还不了解:李渊造反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为何李渊兵精粮足,却迟迟不反杨广?真的是他胆小如鼠吗?自从杨广得了帝位,尽做些劳民伤财的事情,让隋朝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这使得很多有识之士看准时机,揭竿而起。其中让杨广最为头疼的就是李密、窦建德、杜伏威这三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