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主父偃是什么人?汉武帝开创盛世的他为何下场那么惨?

主父偃是什么人?汉武帝开创盛世的他为何下场那么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130 更新时间:2023/12/13 13:45:53

每当一提起主父偃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主父偃没那么牛,他就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把刀。杀完人、招完恨,然后就被当成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首先,大汉盛世,跟主父偃没啥关系,甚至跟汉武帝刘彻也没啥关系。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

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是窦太后把持朝政。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朝到了盛世阶段。盛世表象:一是人民自足,不遇灾年,大家都能吃饱饭;二是地方有钱,府库有货有粮;三是国家有钱,京师之钱、太仓之粮,要多少有多少;四是街巷有马,相当于现代社会普及了汽车;五是官吏自爱、人民知耻,已经是仓廪实而知礼节了。

在传统时代,这就是盛世。而盛世的原因不是汉武帝雄才伟略,而是汉初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祖上攒够了家底,到汉武帝这一代就成了盛世。既然是盛世了,那就得有盛世的气度,再也不能屈辱的和亲了。于是,汉匈展开了持续百余年的大战争。

其次,主父偃能得重用,必须要说汉武帝才是识千里马的伯乐。

主父偃在齐地、在赵地、在燕地、在中山地,根本就混不出什么名堂。不得已,才跑到长安投靠了外戚卫青,想借助卫青搭桥混进朝堂。但是,汉武帝根本就没理会卫青的举荐,所以主父偃在长安依旧混得惨。惨得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于是就准备卷铺盖回家了。但是,结发游学四十年还混不出个名堂,主父偃不甘心,于是上书阙下,就是直接向皇帝上书。

但,主父偃上的是什么书?他要谏阻汉武帝停止对匈奴的战争。而且,同主父偃一起上书的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也都是这个意见,就是不同意打匈奴。按理说,汉武帝应该把这三个家伙全给砍了脑袋。我这憋足了劲要去干匈奴,你们三个家伙竟敢给撤柴火。但,汉武帝看了上书,立即就断定这三个都是人才。于是,“朝奏,暮召入见”。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而汉武帝就是这样的人。武帝一心要打匈奴,主父偃这几个不长眼的却谏阻对外用兵。但,汉武帝硬是发现他们都是人才,而且还把他们当人才来用。所以,汉武帝才是主父偃的真伯乐。

第三,主父偃所作所为,都是在汉武帝支持下进行的。

主父偃都干了什么事情?发动了两场大案,一个是燕王乱伦女儿案;一个是齐王乱伦姐姐案。把这两个诸侯王都给搞死了,特别是齐王,直接吓得自杀了。接下来,估计还会对赵王动手。但是,在出任齐相前,主父偃就是一个中大夫,他能搞得过诸侯王吗?

诸侯王在大汉是何等尊贵的身份?连武帝的母亲王太后,都要上赶着去联姻诸,准备把自家外孙女嫁给齐王。诸侯王就是这种地位,中大夫主父偃能搞定吗?所以,背后只能是汉武帝的意志。汉武帝要搞诸侯王,主父偃就是马前卒。

主父偃看人下菜碟的功夫,也是要多刁钻有多刁钻。他上书阙下时,可是力主不打匈奴的。可是,卫青河南之战后,在筑城朔方的问题上,主父偃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坚决要建朔方郡。原因就是汉武帝要筑城朔方,于是主父偃必须是这个建议。

迁天下豪杰至茂陵、照抄贾谊众建诸侯以少其力以及尊卫子夫为皇后,等等这些大政,名曰主父偃建言,实则都是汉武帝想干的事情。只不过外朝的三公九卿不支持,所以只能用内朝的中大夫主父偃去干。

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主父偃就是汉武帝手中的一把刀,把大汉诸侯王、大汉豪族以及满朝公卿砍了个稀巴烂。

然后呢?然后这笔账,肯定会有人要算。于是,借齐王自杀一案,朝中和宫中就形成了一致意见。王太后本来是把自家外孙女嫁给齐王的,而齐王却让你主父偃给吓死了。燕王被办、齐王自杀,赵王自然战战兢兢,诸侯王们就该下手了。而朝中大臣呢?汉武帝跟大臣之间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只能重用公孙弘、主父偃以及东方朔这些寒门之士。于是,干主父偃这种人,大臣们肯定坚决支持。而公孙弘之属呢?这些寒门士大夫,从来都是文人相轻,主父偃挡了他们的路,他们下起手来只能更狠。

于是,主父偃就只能等着被灭族了。汉武帝的意见呢?汉武帝就是再雄才伟略,也扛不住朝中、宫中以及诸侯王的集体攻势。所以,也只能丢卒保帅,把主父偃满门抄斩。

这就是当时的大汉朝堂,权力的游戏从来都是冷酷的计算。算错一步的张汤,只能牛车运尸;而算错好多步的主父偃,就只能等着被灭族了。

真正的牛人是公孙弘,这家伙是个人才,让下级满意、让同僚满意,关键是还能让汉武帝满意。在武帝朝,当丞相能当到老死任上,真心不容易。而主父偃却没有公孙弘这两下子了,留下身后名,而生前却遭灭族之祸。

标签: 主父偃汉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果郡王是什么出身?得以康熙和雍正厚待,乾隆也对他礼遇有加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果郡王,清朝

    大家好,说起果郡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这几年清宫戏大热,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当初红遍大街小巷的甄嬛,里面的果郡王让人眼前一亮,丰神俊朗,情深不渝,却因不幸爱上自己的皇嫂,最终含恨而终。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果郡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局又是如何?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出生,是雍

  • 韩嫣是什么人?身为汉武帝宠臣的他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嫣,汉朝

    韩嫣是什么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汉武大帝刘彻是汉朝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为什么用了之一呢,因为还有一个开国皇帝刘邦,开国皇帝的功绩是不容许抹去的,所以只能说刘彻是汉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现在我们说起来这位孝武皇帝,都会提到他最辉煌的功绩,北击匈奴,解除大汉立国几十年来

  • 刘邦登基时刘太公还在世 刘邦是怎么对待这个父亲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和父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邦击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成为天下之主,成为人生赢家,刘太公作为其父,刘邦必善待。刘太公一介平民,一跃成为太上皇刘邦打天下之时,冷血无情,不顾家人死活,刘太公生死弹指间,如若不是局势逆转,项羽送回刘太公和吕雉换取楚汉以鸿

  • 康熙为什么不传位老八 历史上的记载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清朝

    对康熙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皇帝,为清代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一位具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而由于近年来史学界对于康熙的研究不断深入,亦有新的研究成果,作者不仅依据史实如实书写,同时参考新的研究成果,从康熙

  • 顺治为何皇帝不当偏要去做和尚?他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顺治,清朝

    顺治帝出家当和尚一事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在民间还流传着顺治帝在逝世后,他的墓中只有空棺的这种说法。其实这个说法也不确定是不是真的,但能确定的一件事情是顺治帝的的确确想要出家过。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顺治帝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去做,偏偏想要去当和尚呢?一是多尔衮的阴影,亲政后的压力。顺治帝虽然贵为九五之尊,

  • 朱瞻基为什么能够逃脱朱高熙的埋伏?他是如何逃脱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瞻基,明朝

    你真的了解朱瞻基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公元1925年5月29日,刚刚当了10个月皇帝的朱高炽不小心崩了,消息传开后,这个老实人的死亡让很多人非常悲伤,除了他的亲弟弟汉王朱高煦。朱高煦同志是个很有理想的中年大叔,丫从青年时代就一直想当皇帝。可惜这孙子行伍出身,虽然和勋贵关系亲

  • 曹魏重臣满宠食邑9600户,在历史上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满宠,曹魏

    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满宠,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曹魏立国之后一共分五次遴选出26位功臣配享太庙,共有8位文臣(司马懿以太傅入祀)和18位武将(程昱算不上文臣,而且是以车骑将军入祀),很多人看了名单之后估计会有不少疑问,为何有些人榜上无名?比如荀彧、许褚、贾诩等等,以及

  • 朱棣登基当上皇帝之后 朱棣是怎么对待朱标的妻儿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明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朱棣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早早被立为皇太子。朱标原本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是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大将,他的能力和地位仅次于徐达,可惜在洪武二年暴病死于军中,当时只有四十多岁。到了洪武四年,常氏被立为皇太子妃,她给朱标生下了嫡长子

  • 戒面首是什么意思?狄仁杰为何要告诫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狄仁杰,唐朝

    你真的了解狄仁杰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都说皇帝的心思很难猜,尤其是做女皇帝的心思就更加难猜了。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皇帝,其本身的经历就足够传奇了。要知道,在封建时代的女性,由于受到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是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抛头露面的,更别说成为一代女皇,掌握全天下的命

  • 朱由校真的没有儿子吗 朱由校为什么会传位给崇祯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由校,朱由检

    对朱由校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明一朝,一共存在过十六个皇帝。而在明朝后期,却难出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朝中后期的皇帝,看起来对很多事情都很擅长,但唯独做皇帝却没啥兴趣。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木匠皇帝”。天启皇帝一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