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面对刘邦的猜忌,萧何是如何全功并且自保的?

面对刘邦的猜忌,萧何是如何全功并且自保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684 更新时间:2024/1/21 2:37:42

萧何,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名列功臣第一。他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何是个实干家,但就官场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比起大唐郭子仪全功还能保身的大智大识,萧何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做一个荒诞的设想,假如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活跃在大明开国前后,朱元璋手底下,个人觉得,就他犯过的那些糊涂,即便他没有野心,多半也不会有善终的结局。

大汉开国,刘邦论功行赏、排功臣次序时,萧何的表现就很失水准,以至于犯了古往今来朝堂上的大忌讳。

虽说刘邦执意要让萧何当功臣第一,曹参当功臣第二,这里有大汉开国后重文轻武的帝王之谋,但刘邦对萧何很够意思,那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刘邦还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难得他能顶住功勋武将的叫嚣抗议,对萧何功劳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过千难万阻,当这项最重要的廷议最终通过时,刘邦很高兴,这一高兴不得了,刘邦豪迈地赐了萧何一个“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可以肯定的是,当刘邦豪迈高兴的情绪退去后,他一定会冷静地将萧何审视一番。

结果,萧何的反应让人很担忧。

所谓“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是说上殿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剑,可以不脱鞋,见到皇上的时候,不必谦卑快步小跑,照着平常走路的样子就行。

要知道,历朝历代,这八字待遇几乎就是权臣的标配,很不祥,除非真的已经不把当朝皇上放在眼里要夺权篡位了,一般人臣哪敢接受,又怎么能承受得起。

也可能是当局者迷,太实心眼,也可能是不知止,萧何居然就欣然接受了。

许多人往往注意到刘邦后来老是猜忌萧何,觉得帝王心机太可怕,其实刘邦已经够客气的了,换成好屠之主,可能早就先下手为强了,哪里还会给你时间,慢慢博弈磨合。

所以说,萧何后来的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刘邦的试探与猜忌太正常不过了。

萧何后来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来是因为萧何的确是单纯的实干家,他没有野心,没有拉帮结派,培植势力,不像大明朝的李善长,好家伙,他聚拢培植出来的淮西集团叫朱元璋寝食难安了多少年;二来萧何的运气不错,刘邦在根本处看得清他,而萧何身边也有明智之人,关键时刻总有人能及时站出来,治他的糊涂病。

其实,还在楚汉争霸时,萧何身边的门客就提醒过他,汉王在前线领兵打仗,风餐露宿,而萧大人你在后方安逸经营,尽得人心,这时候汉王派使者回关中慰问你,你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关怀的背后可是不放心啊,此时的人情世故可是暗藏杀机啊。

萧何这个人很能听进去别人的高见,听到这个说法,他立马醒悟过来,于是问自己该怎么做?

看出问题的人是高人,他给萧何指了条一举两得的道,让萧何把族中人尽可能地派到刘邦的身边去,这既是给刘邦吃定心丸,而且这定心丸的外表之上还涂抹着一层深厚的情义。

刘邦很吃这一套,论功行赏时还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言下之意自己不能忘恩负义。

韩信成为大汉帝国最大的隐患时,助不助吕后,对萧何而言是一大考验。

面对这个要命的问题,萧何很识时务,他果断地选择了放弃一部分信义的底线,助吕后骗杀了韩信,从而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折射复杂人性、带着宿命意味的成语。

然而,当干完这一件事,将自己从韩信危机中彻底摘出来之后,萧何却又忘了功高震主这一回事,并且又犯了糊涂不知止的老毛病。

韩信被诛杀,为了犒赏萧何出的这一把关键之力,除了加封,刘邦还特意派了都尉率500名士兵到相国府,做护卫。

这等于是萧何在京城中有了兵马,如果用帝王阴谋论的视角看,这就是制造朝中重臣图谋不轨的前奏,历朝历代不知道上演过多少回。

萧何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还准备大肆庆贺一番呢。

所幸,一个叫召平的明白人,身着素衣白履闯进相国府,用一席话浇醒了萧何。

召平进门就跟报丧是的,说萧何不久将大难临头。

萧何很有涵养,不解地问,我身居相位,宠眷逾分,且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又一次顿醒,并且做得很彻底。

第二天,他匆忙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捐出大量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刘邦果然大喜。

但是,在深不可测的朝堂之上,大功之臣想善始善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猜忌这个东西,如果不能去根,很容易变本加厉,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臣如果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帝王会觉得你更加狡猾,更加害怕。

根除猜忌之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废武功,自污其人。

然而萧何在这个问题上,却是长时间地没能想明白,想明白之后又做的不够彻底。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还跟以前一样,坐镇后方,有口皆碑。

这个阶段,正是刘邦剪灭异姓王,稳固刘氏皇权的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潜在威胁,都会让刘邦的神经绷紧,萧何因为太能干,又得人心,所以刘邦不可能完全放心,于是乎他又派人回京城慰问萧何来了。

任何试探,多了都会厌烦,都会质变。

另一方面,许多能干的正人君子意识不到这一点——许多时候,没毛病恰恰是最致命的毛病。

萧何可能就是这样,他总觉得自己为心无愧,毫无毛病,刘邦理所应当应该信任他,善待他,所以他又把眼前的危机忽略掉了。

所幸,关键时刻又有门客站出来提醒了萧何,皇上已经没法再赏你了,赏无可赏,剩下的就是杀了,更要命的是皇上很可能会想,万一萧何乘虚号召,闭关自守,那该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提前防范于未然。

这么一说,萧何慌了,连忙又问该怎么办?

门客说,化解根除的办法只有一个,自污,例如低价强买民田,让百姓怨声载道。

萧何一听,盘剥百姓,这么龌龊的事我怎么能去做。

门客说,相国你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所以说,道德有时候是智识的高墙,不是你脑子不够使,而是高墙阻碍着你,不容你去那么使。

所幸,为了自保,萧何最终还是咬牙按照门客的“馊主意”干了一些坏自己名声的恶事。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见有百姓拦路,控告当朝相国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对萧何终于释怀了。

此时,刘邦嘴上虽然对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心里其实已经放过了萧何。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萧何正直无私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竟然请求皇上将上林苑的荒地赐给百姓耕种。

这是典型的下属要做好人的同时把领导变成了恶人。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紧接着便将萧何下入了大狱,名义上是要治萧何贪赃枉法之罪,实际上是想让萧何好好反思一下,治他的老毛病。

在污秽不堪的大牢中,老迈的萧何终于彻底醒悟了过来,在朝堂之上,像他这样的人原来是需要尾巴,并且需要时刻夹紧的——

标签: 萧何西汉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是怎么笼络民心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秀,东汉

    笼络明星,应该是每个英明帝王的必备技能了,那么光武帝刘秀是怎么做的呢?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据史料记载,刘秀在位期间,重视国家建设,关心民间疾苦。他先后9次发布命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并多次下诏书,免罪徒为庶民。他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修水利

  • 历史上“忍术最好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秀,东汉

    要问历史上“忍术最好的皇帝”是谁?那肯定就是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刘秀,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看吧。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不愿意进攻匈奴?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刘秀,东汉

    光武帝刘秀为什么不愿意进攻匈奴?这是因为当时的国力不允许,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三点原因,一起看看吧。第一、刘秀说他自己要做有德之君,推广德政。他现在不愿趁人之危,更不愿劳民伤财,否则即使成功了日后也会失败。现在兴师动众地出兵,即使匈奴一时害怕了,但不一

  • 李元婴: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第一处滕王阁的建立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元婴,唐朝

    李元婴(628年-684年),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唐高宗李治之叔。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贞观二年(628年),生于太极宫,贞观十三年(639年),封为滕王,封地滕地(今山东滕州),李元婴在滕州建立行宫,命名滕王阁,

  • 历史上岳托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岳托,清朝

    清朝开国的战争,岳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以上问题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岳托是皇太极兄长代善的长子,因继母与父亲代善的虐待,他几次请求爷爷努尔哈赤庇护,后努尔哈赤命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哲哲抚养岳托。这样算来,岳托与皇太极算是一起长大,都是由皇太极的生母孟古哲哲抚养长大,他们之间的感情比其

  • 曹丕和刘备都称帝了 孙权为何等到两人死了才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孙权,称帝

    对孙权称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为什么孙权在刘备和曹丕死后才称帝?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是从曹丕代汉建魏,登基称帝开始的,也就是公元220年,这一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曹操当年坐拥整个北方,称魏王,加九锡,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号而已,但是他始终

  • 胡大海是谁?为什么朱元璋杀了他儿子都不反?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胡大海,朱元璋

    胡大海是谁?为什么朱元璋杀了他儿子都不反?其实朱元璋起兵不久,胡大海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了。他不仅能打仗,而且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经历。胡大海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却很喜欢人才。他向朱元璋推荐过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等名人,其中刘伯温成为朱元璋开创基业不

  • 朱元璋是怎么走上起兵反元的道路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明朝

    想知道朱元璋是怎么走上起兵反元的道路的吗?其实他本无此意,是命运一步一步逼他往这条路上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故事,一起看看吧。朱重八十六岁的时候,濠州发生了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生活极为艰辛。为了生活,朱重八的三哥倒插门做了上门女婿。次年春天,旱情缓和了,农民们终于松了

  • 长广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五女,她的婚姻生活过得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长广公主,唐朝

    长广公主(?—648年),李姓,名字不详,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时期公主,唐高祖李渊第五女,唐太宗李世民姐姐。隋朝时期,嫁给华州刺史赵慈景,始封桂阳公主。武德初年,改封长广公主,再嫁安德郡公杨师道。贞观二十二年,去世,陪葬于昭陵。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 赵慈景:唐高祖李渊的女婿,最后兵败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赵慈景,唐朝

    赵慈景(?~618年),字慈景,天水郡西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隋唐时期官员,唐高祖李渊女婿,广州刺史赵怀讷之子。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出身天水赵氏,仪表英俊,迎娶桂阳公主。晋阳起兵后,被囚于长安。岳父唐国公李渊攻克长安,授相府文学掾,册封开化郡公。唐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