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名臣寇准,一半文人一半战士!

北宋名臣寇准,一半文人一半战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624 更新时间:2024/1/15 23:16:33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北宋名相。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与澶渊之盟

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授大理评事(阶官,从八品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阶官,从五品下)、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阶官,从八品上)、直史馆(职),为三司度支推官(差遣),转盐铁判官(差遣)。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阶官,从五品上)、枢密院直学士(职,正三品),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淮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阶官,正四品下)、枢密副使(差遣),改同知枢密院事。准与知枢密院事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差遣,副宰相)。至道元年,加给事中(阶官,正四品上)。

真宗即位后,先后任工部侍郎(阶官,正四品下),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又任三司使(差遣)。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瀛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王钦若、陈叟皆主张迁都逃避兵锋;唯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反对南迁。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后,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宋将张环射杀辽军主帅挞览,于是订立了“澶渊之盟”。

为相与朝争

景德二年,升中书侍郎(加官,正三品)兼工部尚书(阶官,正三品)。当时朝廷无事,寇准生活奢侈[注

2],“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帝亦待寇准极厚,王钦若很是嫉妒,乘机挑拨离间,谗言中伤,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又说:“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景德三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降为刑部尚书(阶官,正三品),知陕州事。从封泰山,迁户部尚书(阶官,正三品)、知天雄军(差遣)。祀汾阴,命提举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迁兵部尚书(阶官,正三品),入判都省。幸亳州,权东京留守,为枢密院使(差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林特为三司使,以河北岁输绢阙,督之甚急。而准素恶特,颇助转运使李士衡而沮特,且言在魏时尝进河北绢五万而三司不纳,以至阙供,请劾主吏以下。然京师岁费绢百万,准所助才五万。帝不悦,谓王旦曰:“准刚忿如昔。”旦曰:“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未几,罢为武胜军节度使(阶官,从二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事,徙永兴军。

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巡检朱能挟内侍都知周怀政诈为天书,上以问王旦。旦曰:“始不信天书者准也。今天书降,须令准上之。”准从上其书,中外皆以为非。遂拜中书侍郎(阶官,正三品)兼吏部尚书(阶官,正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差遣,宰相)、景灵宫使(祠禄官)。三年,祀南郊,进尚书右仆射(阶官,从二品)、集贤殿大学士(职)。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罢为太子太傅(加官,太子三师,从一品),封莱国公(爵,从一品)。贬为太常卿(阶官,正三品)、知相州事,徙安州,贬道州司马,乾兴元年,再贬雷州司户参军(阶官,从八品下)。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百姓编有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被贬后,一天宋真宗问:“吾目中久未见寇准,何也?”左右畏丁谓之淫威,竟不敢言。

贬谪与晚年

后丁谓同党雷允恭因先帝陵寝工程事故,坐“擅移皇堂”罪,丁谓受牵连,贬为太子太保。后以“丁谓前后欺罔”罪遭贬,丁谓路过雷州时,寇准派人送一蒸羊在路迎他。丁谓想见寇准,但寇准拒绝。南宋叶李赋有一诗:“雷州户,崖州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颇恨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

寇准最终病死于雷州贬所,寇准过世后11年(1041年),恢复太子太傅官职,赠中书令(赠官,正二品)、莱国公,后又赐谥曰忠愍。皇祐四年,仁宗诏命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留有《寇莱公集》。

翻开历史书,我们可以看到,寇准在宋朝的幸福生活是以一个春风得意的少年开场的。

自幼天资夺人,熟读《春秋》,通晓三传,过乡试赢会试如探囊取物,平步至殿试。宋太宗年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可能是考虑执政事须稳重,或者是要挫少年才俊的锐气,总之年纪小的考生不予录取,有个人就暗地提醒寇准:要不你多报几岁的年龄?寇准睥睨了这人一眼,铿锵有力吐出八个字: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我寇准正是努力进取的时候,怎么能欺骗君主!且先不论忠君一事,来看他每日精进,勤书好学,并知道自己的努力是能经得起未来考验的,自信之人大抵如此。随后寇准中进士,这一年,他19岁。

宋朝的知识分子幸福指数比本朝高很多,皇室祖训之一就是不杀文人,此条规定让宋朝的文官力陈弊事而无后顾之忧。换个角度可以说,寇准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知识分子。

太宗皇帝虚怀纳谏,广开言路,碰上有想法敢说话的寇准很是喜欢。有了皇帝的几句首肯,寇准上奏的时候都显得有些有恃无恐了。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寇准在一件河道治理的事情上和宋太宗意见不合,宋太宗说不过寇准,肚子又在打退堂鼓,于是想退朝去吃午饭,寇准说不行,你得听我说完。宋太宗听了很生气起身想走,寇准大步上前,一把紧紧拽住宋太宗的袖子,一副我陪你一起不吃午饭的基情眼神看着他,宋太宗尴尬无奈地坐回原位,听到黄昏落幕才退朝。事后宋太宗感慨道:朕得寇准如李世民魏征

夸奖贤臣的同时自比明君,再好不过的比喻。

太宗皇帝退位后,宋真宗继位。这个皇帝的魄力不及他父亲,当时契丹攻打到一个澶渊郡的地方,宋军节节败退,情势危急,宋真宗问大臣们怎么办,大臣们面面相觑,哆哆嗦嗦抖出一个“逃”字,鲁迅笔下“真的猛士”寇准站出来一声猛吼:力主抗辽,请皇帝御驾亲征。宋真宗虽然害怕亲征,毕竟没有像祖父辈那样舔过刀刃,但还是觉得寇准比较靠谱,同意了亲征。

澶渊郡被黄河一分为南北二城,到了南城,宋真宗已经能遥望见北岸兵势正旺的契丹军,气势汹汹如豺狼猛虎,不敢渡黄河。寇准再三坚决请求宋真宗过黄河,提士气,壮军威。宋真宗胆怯惜命,愣是不管寇准眼珠子急得都快掉出来,也不愿意过黄河。气急败坏的寇准喊来将士,推起皇帝的辇车就跑,血性的寇准还不忘用力扫上一马鞭,疼得人马不敢懈怠,宋真宗就这样过了黄河。千军万马看到黄龙旗,知道皇帝亲临,正是斩将杀敌邀功的时候到了,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从此两军议和,享百年太平,史称“澶渊之盟”。

敢言敢当,遇事当机立断,偶尔脾气有些小急躁,这是战士寇准。和辛弃疾一样,以文起家,他是词人寇准。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断肠,

蘋满汀州人未归。

清丽婉转,柔美多情的笔触让我们看了不禁想问,寇准,你的内心到底是谁?观赏寇准的词,人们会怀疑他是优柔寡断的人,但一想到他决策澶渊之盟,那仁勇无敌的气概,哪里是一类事物。后人只好评论道: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寇准一生也遭遇过数次贬谪,有意思的一次是一个疯子,半路杀出拜他作皇帝,被同侪当做排挤的事端。后来宋真宗晚年中风,与寇准商议传位太子,事败后皇后掌权,寇准被排挤出汴京。宋真宗眼睛又患了疾病渐渐模糊,有一天就问随从:我眼睛里很久不见寇准的影子了,怎么回事呢?随从迫于皇后淫威,不敢吱声。

君臣情深,于斯可见。

1023年寇准被贬任衡州司马。这天清晨,寇准沐浴更衣,系上宋太宗送给他的犀牛皮腰带,朝着北面的汴梁俯首拜了几拜,命令随从摆设卧具,安详地睡在榻上死去。孔子说知天命者,大概如此。

留给妻子一首词:

踏莎行 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预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词中有誓,你我两心相知,只是我先走一步了。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末代皇帝的风流情史,与六个女人的传奇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溥仪

    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生于1906年,是光绪皇帝之侄,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先后死去。不满3岁的溥仪继承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巨

  •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但他为何传位给了其弟弟宋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想来很多人都知道。而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并不是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他的亲弟弟。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般中原皇权的更替,父死子继是基本的传承顺序。出现兄终弟及的情况,大多数都是因为皇帝无子,近亲中也没有可以过继的。但

  • 唐太宗的韦氏身高1.9米,死后陪葬在昭陵最好的墓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太宗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著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

  • 水浒传中最弱的人,四次征讨竟然可以得以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梁山好汉,水浒传,宋江,宋清,

    说起梁山好汉,我们脑海里大多想到的大多是宋江、武松、卢俊义这样的主要人物,而今天要说的,是梁山好汉中最不起眼、武功最差的一位。在整部《水浒传》中,宋江是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其中几场还顺带介绍了他的弟弟、另一位梁山好汉宋清。没错,小编在这里用的是“顺带”,因为宋清太没有存在感了。武功太弱,因为有宋江的

  • 隋炀帝要是皇帝宝座是考出来的话,他都比他老哥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隋炀帝,隋文帝,

    隋炀帝作为隋文帝的二儿子。他是没有机会染指皇权的。因为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太子才是皇位的正宗继承人,而隋文帝当时已立他的哥哥杨勇作为太子。但事在人为,杨广很不甘心,他算计来算计去,誓要从杨勇的手中夺取太子的身份。于是他拉拢朝中的权臣杨素替他说话,又抓住了隋文帝夫妇崇尚节俭的特点,诬陷杨勇生活奢靡腐化

  • 明朝这位皇室福王,引发众怒,居然被煮熟当下酒菜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常洵,崇祯,

    与和平时期皇族的生育率最高相匹配,在明末战乱之中,皇族的死亡率也创了社会各阶层之最。明末起义军诛戮明皇室成员,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不论是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不论是立地不跪还是苦苦求生,不论是拒不交代藏宝地点,还是痛痛快快地献出所有财富,结果都是一样:一律诛灭。史书中涉及

  • 三国最大五个决策失误导致的失败,证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关羽,曹操,典韦,张绣,刘备,诸葛亮,

    三国中打仗就会有各种决策,这些决策如果是错误的,那结果可能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人们常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这一辈子不可能不犯错,只不过犯错的程度有多严重罢了。有些失误可能无关紧要,但是有些失误可能就抱憾终身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三国中最严重的几次决策失误吧。一 曹操宛城风流失误公元197年,曹操带兵攻打

  • 康熙流放了一个人,导致中国落后两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热兵器,火炮,康熙,戴梓,

    清朝末年的中国有着一段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将诺大的中国看作一块肥肉,都想咬上一口,都想从中国得到点利益,而中国在与这些列强的斗争中总是处于下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器太古落后。史料上形容西方列强,总用一个词,那就是“坚船利炮”。然而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热兵器制造技术的领先于其他国家的

  • 三国后期这人智商最高,可是为什么会死在司马懿手中呢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诸葛亮,司马懿

    桓范字元则,沛国龙亢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他不仅通晓政略,同时还精擅文学、绘画。此人虽然心思敏锐,聪明绝顶,号称“智囊”,然而历来的影视作品均对其一笔带过、着墨不深。本书对他的论述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独具慧眼,劝友见妻。三国时,魏国首都公安厅的阮厅长有个女儿,相貌非常丑陋。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丑女

  • 史上最长的朝代周朝,创建一种全新制度,兴亡起于此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周朝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共计约791年,另一说是868年,两者相差近一百年,问题在于周朝的建国之年一直无法确认。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