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327 更新时间:2024/4/5 10:05:18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诸葛亮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三国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刘璋刘表孙策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张昭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

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

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诸葛亮北伐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刘备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曹操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网络配图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关羽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皇帝,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逐鹿中原。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明成祖朱棣为了这个女人 竟对后宫做出这种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

    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虽然说朝政时期不是很长,但是也能算是是历朝皇帝以来比较德高望重的一位。朱棣是相当聪慧的,就是在起兵造反,争夺皇位的时候,他都是极力思考,避开了多重风险才得到了属于他的天下,可是最终却牺牲在了战场上。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朱棣都是表现得非常出色的,然而据说,他曾经因为

  • 史上倒插门的皇帝:娶60岁老姑娘开创一个王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

    倒插门又称入赘,男方一般被称为上门女婿,古代婚娶一般是男娶女,而这种方式是女娶男。一般情况下,没有男子愿意倒插门,一是生活在女方屋檐下,没有男子自尊;二是生出的孩子要随母姓。古往今来,倒插门的男子也不少,但中国历史上,却仅有一位倒插门的皇帝,他就是金始祖完颜函普。网络配图其实,函普是粟末靺鞨人,原本

  •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为什么商鞅还被车裂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鞅

    商鞅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商鞅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改名为商鞅。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商鞅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早年间,商鞅从卫国来到了魏国,在宰相公叔痤门下当管家。公叔痤对商鞅很是重视,一心想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后来因为自己病重,没

  • 世上真的有天谴一说?嘉庆帝竟然真被雷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庆

    嘉庆帝虽说没有什么才能,但他自小苦读,精通四书五经,继位之后,也算勤政,虽说无功但是也无过。他爹乾隆给他留下了那么一大个烂摊子,朝政的繁杂,官员的腐败,仅凭一人之力总难力挽狂澜。晚年的嘉庆,过的十分忧郁。网络配图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六十一岁的嘉庆帝率领着大队人马第十六次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消暑散

  • 导致猛将张飞丧命的关键原因:与部下关系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张飞

    能用大嗓门吓死人的张飞为何防不住俩小人,揭让张飞丧命的性格弱点,在三国演义和民间传说中,张飞绝对是个粗人,不光长得难看,而且还能用自己的大嗓门吓死人。而三国志里总结了张飞一生的致命弱点:“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正是这个弱点最终葬送了张飞的性命。三国志里说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飞爱敬君子而不

  • 打败吕布斩华雄 孙坚人生中最关键的逆袭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吕布

    却说长沙太守孙坚,前与荆州刺史王睿共击反民,睿因坚武官,言颇轻视。及各地举兵讨卓,睿与坚起兵呼应。王睿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睦,杨言要先杀寅,后杀卓。曹寅惧,伪造朝廷案行使者公文致孙坚,数说王睿罪状,令坚收睿,行刑后报闻。孙坚承旨,勒兵袭睿。睿闻兵至,登楼观问:“意欲何为?”坚前部答称:“兵久战劳苦,欲

  • 秦始皇殚精竭虑寻找的长生不老药 最后竟是它?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可谓空前。在其晚年时期,更是带领大部队远渡重洋,寻求长生不老药。然而令人震惊的是,据传最终下面的人为其找到的长生不老药,竟是今天我们常吃到的奇异果——猕猴桃!网络配图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统天下和建造长城的伟业,便开始憧憬不老不死的神话。于是徐福在公元

  • 太宗称帝后广纳谏言 这个皇帝当的到底有多窝囊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世民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再逼迫老爹退位,按理说,应该是个杀伐果断的帝王,谁敢忤逆他,拖出去斩了就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网络配图太宗称帝后广纳谏言,既然纳谏,便意味着这个皇帝,当的“窝囊”!魏征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当初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思念渐重,就搭了个台子遥寄相思。魏征跳出来,阴阳

  • 无赖也能做皇帝?帝王为何要躲在俩寡妇家过夜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邦

    汉高祖刘邦当皇帝之前,就是个无赖泼皮的小流氓,刘太公拿这个浪荡的儿子也没一点办法,只能作恨铁不成钢之叹。刘邦年轻时,专爱狂嫖滥赌,以及替人打抱不平等事,父亲刘太公每次劝说都不见他改悔,只好听之。后来刘邦的两个哥哥都娶了老婆,大哥的妻子是个小气鬼,看这个三叔子人高马大的,但整天游手好闲,连自己都养不起

  • 第一个被戴绿帽子的皇帝 皇后竟和皇叔在一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戴绿帽子,周襄王

    古代的周朝,有个叫姬郑的皇帝,也就是后人说的周襄王,跟周朝之前的君王相比,周襄王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是东周,那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越来越强大,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打折扣。权力上的失意,也就罢了。更严重的是,周襄王的后院也起火了。他年轻的王后翟叔隗,居然跟别的男人搞在了一起,毫不客气地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