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中真实的诸葛亮:治理蜀国竟民不聊生?

三国中真实的诸葛亮:治理蜀国竟民不聊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44 更新时间:2024/2/11 13:27:53

诸葛亮是一个被极大神化的人物,也是古人效仿的对象,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或许并非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内政能力其实并不大高。

诸葛亮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可称中国古代最受赞誉崇拜,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还将他描绘成一个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人生与品格,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辅弼大臣形象,成为中国人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网络配图

诸葛亮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民众的心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否符合这一形象?如果有相当差距的话,人们为什么要刻意塑造这个完美偶像?这个偶像在中国传统政法文化中又象征或意味着什么?……千万不要小觑这些问题,其中可隐藏着许多传统政治文化的秘密。

应该承认,诸葛亮是一位颇有智谋与成就的历史人物,二十七岁时的《隆中对》已见一斑,此后在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也时有出彩的计谋或过人的胆略。然而从三国历史的大局来看,蜀汉是一个战败之国,许多战略上的失误与战术上的败笔,也都与诸葛亮有关。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但是关羽的责任,同时也是掌握总局的诸葛亮几乎不作为的结果。

再有刘备死后,诸葛亮对蜀国的经营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的储备、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捉襟见肘、自以为是。尤其是缺乏群策群力的谋略,往往一意孤行,对大将魏延抱有成见,使刘禅成为扶不起的阿斗,乃至蜀国很快灭亡。然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有太多的人在为诸葛亮的形象工程涂脂抹粉,推崇备至,乃至将其塑造得近乎完美,从神化发展到妖化,杜撰出借东风、空城计之类的传奇故事,而使历史越来越离谱。

问题在中国文化塑造出这样一个官员高大形象,其原因与目的何在?诸葛亮之所以能登上神坛,首先要归功于本人对主子忠贞的品质,在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状况下,依然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永安宫托孤时曾明确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类诏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它使诸葛亮可以名正言顺地取刘禅帝位而代之,同时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达九年之久,然而他却从来不存此“邪念”而依然忠心耿耿。

与同时代人曹丕、司马炎诸人握有军政大权后最终篡位相比,似有天壤之别。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人虽没有篡位,但逼宫、杀弑及宫廷政变的一系列行为,也使诸葛亮颇为忠贞的一生品行之魅力更相得益彰。加上其贤相、廉吏两者兼有的身份,其官奴人格完全符合最高统治者与制度文化的需要,是使统治保持稳定的支撑点,是缓和社会各种矛盾的润滑剂。总之,中国古代这样的官员十分罕见而难能可贵。在忠贞标准上,诸葛亮的家人与子孙亦无瑕疵。

其子诸葛瞻虽不具将帅才华,没能利用有利地势抵御魏军的进攻,致使魏军邓艾部长驱直入。但他继承了其父的“忠贞”衣钵,拒绝了邓艾表封“琅琊王”等高官厚禄的引诱,斩了来使以示决绝,并为蜀国战死于绵竹,壮烈成仁而不辱先父名节。其孙诸葛尚也同样“乃驰赴魏军而死”,又为祖父“忠贞”名节锦上添花。有如是不贰忠臣及后代,后世统治者与文化人当然要大加推崇。诸葛亮遂成为统治阶级与传统文化标榜推崇的一面旗帜。

但认真考察一下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与民众的沉重负担,只有九十多万人口的蜀国,官吏竟达四万多,军队更在十五万以上,平均二十七人养一个官,并负担近五个士兵。民众不但供养着这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青壮年主要在前线军队,后方生产第一线的,已大多为妇孺老幼。庞大的国家机器成为悬在民众头上的利剑。二是对民众的严密控制,用严刑峻法统治。

网络配图

据《蜀记》引郭冲五事,诸葛亮认为,刘璋治蜀时,刑法太轻,导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其目的在维护君臣之道,维护统治的稳定。《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所谓“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虽说其德刑兼用而民无怨,然终掩盖不了严刑峻法的事实。总之,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基本无暇顾及。有关记载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不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

诸葛亮的计谋一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认为他足智多谋,天下无双。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计谋的用意与目的何在?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人间往往会多洒下一掬掬悲惨眼泪,国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给军阀们整合其势力范围,其锦囊妙计又有多少价值?为什么人们要崇拜整天用谋略去算计别人,去互相残杀,去争权夺地,去火烧,去水淹……连他自己都说:“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担心呢?问题就在于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伏尸千万,血流成河,同时对环境、文化的破坏,这些诸葛亮心中都是有点清楚的,后人倒似乎一无感觉。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时代使然,不必苛责个人。问题是后人为什么还要如此崇拜这些战争杀人的计谋?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身受其害,甚至被当作炮灰的平民百姓,却自觉自愿地在赞美、崇敬这些以计谋取胜的战神,这是一个民族的病态,还是一种文化的堕落?

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网络配图

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诸葛亮的知人术和《庄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鉴人法(见7月15日《广州日报》B9版)有类似之处,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

诸葛亮的神化可能就是后人所提倡的衷心了吧。毕竟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在那个乱世是极为难得的。

标签: 诸葛亮

更多文章

  • 伍子胥生前忠勇死后为何变成了恶神的化身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伍子胥

    有关伍子胥的故事,现在广为流传的有三个,分别为伍子胥一夜白头、伍子胥与渔夫和伍子胥与洗衣女。伍子胥一夜白头,讲的是伍子胥过楚昭关之时,住在东皋公的家中,东皋公答应帮助伍子胥过关。但是,伍子胥苦等好几天之后,没有任何消息,着急的他一夜未眠,醒来后发现自己的头发在一夜之间变得雪白如雪。后来,伍子胥靠着这

  • 这个王朝被诅咒过?竟连续出了11个短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秀

    都知道在汉朝在历史上分为东西两朝,为了好分别,刘邦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汉朝称为东汉又称为后汉,与西汉统称为汉朝。今天来聊聊东汉,东汉一共传了8世共14个皇帝,到曹丕称帝,经历了195年。网络配图在近两百年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天子基本上很快就夭折,出了开国皇帝刘秀和明帝刘庄,以及汉献帝

  • 武则天每次杀人前为何要在其嘴里塞个木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

    武则天从称帝到退位,当了15年的女皇。在这15年间,她的大周朝有一项没有写入律例的潜规则——死刑犯临行前都要在嘴里被塞入一个木丸。这件事虽是一件小事,却暴露了武则天这个女皇看似威风表面下内心深处的那份心虚。武则天的皇位怎么来的大家都清楚,想当初唐高宗在武则天的操纵下想让位给武则天,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

  • 揭秘:刘备何时有称帝的野心?因为这个人暴露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

    史实已经确认:刘备最终称帝了,然而,刘备何时有称帝的野心?对于这个问题,么么认为刘备的称帝野心因为他的亲生儿子刘禅而暴露,因为曹刘汉中之战后而迫不及待。网络配图如果说刘备早有称帝的野心,起码在刘备起家的时候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就像曹操在三国初年为大汉征战时候,就是想做一个征西将军而已,只是世事变迁,

  • 为何说宋太祖赵匡胤是抠门皇帝?他到底有多抠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历尽生活的坎坷,后来“黄袍加身”,成了大宋的开国皇帝。但他富贵后却改不了“抠门儿”本色,皇宫里的窗帘是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衣服也很简单,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而且总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换新的。这在历代帝王中是十分难得的。要了解一个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内宫的

  • 解密:三国勇谋大将 魏延跟姜维到底谁更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延

    一直以来认为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魏延生有反骨,留之必反。但是最近看到有些说魏延其实很无辜,只是想继承诸葛亮的事业而已。魏延的个人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与同僚,尤其是文官、名士存在矛盾,最为突出的就是杨仪,也因此而死。但是所有黑锅都抛给他就不合适了。杨仪也是心胸狭隘的人,他在魏延死后的表现如下。当然,从三

  • 姜子牙战斗力弱爆:竟连闻太师申公豹都不如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姜子牙

    当下的青年才俊,往往都在为如何能够成为名镇一方的人物而奋斗,最次也是想在自己的行业中能够做出点成绩,或是当个众人心目中的男神、女神之类。现在的成功学铺天盖地,但实际上效果寥寥,而实际上古人早就给了我们启示,例如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在这本书中其实就已经明确指给了我们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看过这本书

  • 揭秘:清朝大贪官和珅深得乾隆恩宠的三大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和珅

    和珅(1750~1799年),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史称其“少贫无藉,为文生员”。和珅的高祖尼雅哈纳是清朝开国功臣,作为他的后人和珅自然可以随帝侍君。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开始摆脱困境,初为銮仪卫(掌皇帝仪卫排列及承应诸事),后承袭高祖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自此为他铺平了一条接近皇帝的便

  • 历史中最大的黑马竟是他?一人扭转三国格局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陆逊

    在 小说《三国演义》中,陆逊是个不大不小、难说好坏的角色:他似乎不属于曹操、董卓、袁绍、刘备、孙权那样居于重大历史事件最前沿、直接决定历史走向的显赫 人物,也没有关、张、赵、马、黄以及吕布、典韦、许褚等武将那样叱咤疆场的段子;谋略方面,司马懿和周瑜、鲁肃因曾作为书中头号人物诸葛亮的直接对手或盟 友,

  • 东汉末年名将徐荣之死:一代将星如何陨落?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徐荣

    徐荣,东汉末年名将,以“汴水破曹操,梁东败孙坚”而出名。曾为董卓部下,董卓死后,为王允效力,后再“文和乱武”事件中战死于乱军之中。关于徐荣字什么,史料上并没有记载,虽然古人都有加字的习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有知识,有地位的人才会有字。“字”也称“表字”,是我国特有的,也算是一种传统文化。因为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