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皇帝的御用文人沈德潜,17次参加乡试66岁才中举

乾隆皇帝的御用文人沈德潜,17次参加乡试66岁才中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173 更新时间:2023/12/26 9:04:14

他22岁中秀才,之后连续17次参加乡试均落榜,直到66岁终于中举,次年联捷中进士,跻身官宦。

他政绩平平,却在半年间由从七品升为从四品;致仕(退休)后加尚书衔,特许建生祠;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师,可谓荣极一时;但却在死后9年卷入《一柱楼诗集》案,被追夺封衔、仆碑、罢祠......

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色彩,他便是乾隆皇帝的御用文人——沈德潜。

人生七十辉煌始

沈德潜前半生生活 坎坷,困于科场屡试不中。直到 乾隆四年,才以67岁的高龄荣登二甲第八名,与比他小40岁的袁枚一起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四月十九日,是庶常馆散馆日,庶吉士们在大殿上参加例行考试,其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引起乾隆爷的注意,一问才知道是沈德潜。

乾隆问:“文成乎?”沈德潜答:“未也。”乾隆笑道:“汝江南老名士,而亦迟迟耶?”

三日后,沈德潜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这一年,沈德潜七十岁,正式走入乾隆视线,都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他却“人生七十辉煌始”。

之后便迎来人生的转折,70岁这年成为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后,升官更像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乾隆八年,升为左中允,不久又升任侍读、左庶子,之后又升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也就是说,沈德潜不到一年工夫就从一个“副处级”变成一个“副市级”。

到乾隆十二年,又升任礼部侍郎,成为正二品大员。除

加官进爵外,沈德潜还备受恩宠。乾隆十一年,他乞假归葬,乾隆爷不仅给他三代都加封典,还赐诗一首,其中有句:“我爱沈德潜,淳风挹古福",一言不合就表白也是没谁了。

沈德潜 退休归乡 后,依旧恩宠不断,加礼部尚书衔,长孙赐举人,获准在沧浪亭北面建生祠...... 这殊荣当时没几个大臣可 比 拟。

乾隆三十四年,沈德潜去世后又被追封为太子太师,赐谥文悫(que),入贤良祠祭祀,乾隆还亲自为他写挽诗,荣极一时。

要说沈德潜为何如此受恩宠,就要从乾隆爷的一个爱好说起了,并不是下江南。

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是谁,专业写 诗60余年,写了9000多首的大才子陆游?

可惜他只能排第二位,第一是我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乾隆爷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一个有雄材伟略的君主,在文坛上怎能落后。所以卯足了劲写诗,他写诗有两个特点——多、快。

怎么个多法,据不完全统计乾隆皇帝御制诗有40000多首,要知道清代收录的《全唐诗》也不过48000首。

又是怎么个快法,赵翼,就是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位,曾见识过——上一次厕所,四首诗就出来了,这可是记在当时笔记里的。

写诗跟发朋友圈似的,天天刷屏!不过乾隆爷的诗流传于世的几乎没有,你能开口背一首吗?大家能记得的大概也就还珠格格和不停下江南了。

数量这么庞大的诗,作为一个日理万机的帝王,怎么才能写下这么多诗呢?有人说因为乾隆爷有一大批文案高手啊。

这其中还有一个流传特别广的故事,有年冬天,乾隆带着一群文人去西湖赏雪。忽然诗兴大发,开口就来:“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

然后就卡壳冷场了,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皇上的诗写得太好了,请让臣狗尾续貂——飞入梅花都不见。”传说这个人就是沈德潜,这首数字诗终于曲终奏雅,稍具诗意了,当然版权肯定归皇上。

这段是不是特别眼熟,眼熟就对了。因为在《宰相刘罗锅》里是刘墉接的,《还珠格格》中是紫薇接的。

为什么这件事被多次嫁接呢?因为这就是个传说,在沈德潜和乾隆的诗集中都没有这首诗。

不过皇帝有文人代笔应该是确有其事的,历史上凡自命风流者,总有一些文人随侍左右,连《红楼梦》里的荣国府,还有几个清客给贾政做帮衬,何况一国之君呢。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作诗“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由廷臣学士退下“抄录”后恭进,遂成御诗,沈德潜就是其中一位。

恩怨宠辱皆系于诗

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飞入梅花都不见,但沈德潜的确替乾隆爷和过不少诗。

初任翰林编修不久,乾隆便让沈德潜和《消夏十咏》,沈德潜很快就完成了,乾隆阅后十分满意。不久,又奉命和《柳絮》、《落叶》等诗,很得乾隆欢心。从此,乾隆每有诗作,便命其和,沈德潜也开始了晚年的飞黄腾达。

虽说乾隆帝曾颁谕,特别指出,他是因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才特别加恩,以鼓励老成积学之士,并非因进诗而优擢。

但这好像不能服众,毕竟沈德潜政绩平平,如果不是因为诗写得好,还兢兢业业为乾隆校刊《御制诗集》,为诗润色,怎可能这样大红大紫?

当然我认为谕旨中的说法也不失为一个原因,把沈德潜作为典型,让文人醉心科场,相信终于一日能成大器,也算是钳制知识分子的文化策略,毕竟人家是做皇帝的。

乾隆曾说过“朕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也是一语成箴,沈德潜生前因诗受到乾隆的荣宠,死后又因诗受到乾隆的惩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徐述夔

乾隆四十三年,震惊朝野的《一柱楼诗》案爆发,诗集作者已故举人徐述夔被抄家,并被剖棺戮尸,数名校对之人皆被斩。

作为清代四大文字狱之一,此案波连甚广。沈德潜曾替徐述夔立传,并称他“品行文章皆可法”令乾隆大怒,下令对沈德潜追夺封衔、仆碑、罢祠、磨平碑文。

对此,不少书籍称,沈德潜被开棺戮尸、全家治罪,如清末民初天嘏所著《满清外史》称:乾隆皇帝“命戮其尸”。

但民国《吴县志》和之前官方修的府志、县志,都没有说沈德潜被戮尸。而乾隆皇帝作的《故礼部尚书衔原侍郎沈德潜》诗中明确说:“昨秋徐案发,潜乃为传记。......削夺从公议……盖因髦而荒,未免图小利。设曰有心焉,吾知其未必……”

这些话说明,乾隆认为沈德潜“犯错误”的原因是年老糊涂贪小利,而不是明知徐述夔“反动”而给他作序的。因此所谓被开棺戮尸,可能是把徐述夔误传为沈德潜了。

当然也有部分史料认为,乾隆之所以处分沈德潜,是沈德潜的诗集里把替他写的诗都收了进去,拆穿了乾隆的西洋镜,所以怀恨在心,就找这个机会报复。

乾隆对沈德潜的《国朝诗别裁集》的确不满,史载是因诗集里把钱谦益排在首位,又收录了雍正帝钦定罪人钱名世的诗,还没有避慎郡王的名讳,所以乾隆颇为不满,但并没有追究沈德潜的责任,只是下令毁去原本重刊。

至于到底有没有沈德潜把替自己写的诗也收录进去的缘故,我想即使乾隆爷心里真这么想,也不可能说出来,所以只能成为一桩悬案了。

虽然治了沈德潜的罪,但乾隆对他的感情还是很复杂的,乾隆四十四年做过一系列怀旧诗,仍把沈德潜列为“五词臣”之一,并写道“且知余不负德潜,德潜实负余”。

沈德潜六十七岁发迹,七十七岁做到高官,九十七岁寿终正寝,死后九年却被削谥扑碑,荣于诗,亦辱于诗,乾隆虽说与沈德潜”以诗始,以诗终“,可惜只有善始,没有善终。

标签: 清朝

更多文章

  • 太平天国陈玉成战败被俘,刑场上与妻子成婚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太平天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这种铮铮铁骨之人,很多人都是敬佩不已的,因为他们可以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放弃自己的生死。在太平天国时期,也出现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此人名为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第一名将,他英勇善战,被俘虏之后宁死不降,最终在刑场上和妻子成婚。陈玉成出生于1837年,原名丕成,

  • 大一统的皇帝都没用“大帝”的谥号,东吴孙权为什么敢用?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孙权,三国

    古时候,大凡皇帝、皇后或者重臣去世之后,朝廷会对其一生所作所为,进行盖棺定论,会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常见的谥号有“文”、“武”等,这些都是褒谥,颂扬死者的贡献。当然,也有些批评性质的,像隋炀帝的“炀”,秦桧的“缪丑”,都是恶谥。一、孙权的谥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位皇帝的谥号十

  • 谁说开国皇帝就喜欢杀功臣的 刘备就不一样,他杀的是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刘备

    历史上的皇位基本上都是继承制的,如果不是继承制的,那就是通过起义或者造反,自己建立的一个朝代,然后就成为了开国皇帝。历史以来的开国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登基之后,都会杀了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大功臣,这个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开国皇帝暗地里达成的一个共识。而之所以这样做,主要的就是因为这些皇帝担心

  • 揭重熙生平简介,乾隆帝赐揭重熙谥号为“忠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

    揭重熙(?-1651年12月15日),字祝万、又字万年,号蒿庵,江西临川湖南乡揭家坊人。南明著名大臣,明末诗人。揭重熙自幼聪明好学。崇祯九年(1636年)乡试及次年会试均以五经中试,时称异才。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初任福宁(今福建霞浦)知州,有“一清如水爱如春”之誉。崇祯十七年(1644年),

  • 官员欠巨债无力偿还,9岁儿子完美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

    姚涞是明代的名臣,同时也是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的状元。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被人称为神童。姚涞的父亲名叫姚镆,原本在朝廷里做官,后来因得罪皇帝被罢官,赋闲在家。姚镆在家中闲来无事,便打算经商致富,结果不仅赔得血本无归,而且负债累累,无力偿还。这一下姚家可就热闹了,债主们每

  • 尹子奇是什么被南霁云射瞎眼睛的 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南霁云

    南霁云(712年―757年),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唐朝玄宗、肃宗时期名将。出身农民家庭,因排行第八,人称“南八”,为人勇武过人。在“安史之乱”中,协助张巡镇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屡建奇功。南霁云青少年时代勤劳能干,喜爱学习,平时收工后总要习文练武。传说他会七十二路枪法,善骑马射箭,能左右开弓,百

  • 二龙大王的原型 唐朝名将南霁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朝,南霁云

    01在甘肃天水市的秦州区有个慧音山,又叫会应山。山上有一座香火鼎盛的庙宇,里面供奉的“二龙大王”在天水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被人们尊称为二爷。当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而热闹的二龙大王庙会。两米多高的二龙大王塑像坐在轿子中,身披红色战袍,乌黑的面孔上龙须长垂,神态威武,目光如炬面对芸芸众生。轿子上的几个龙头

  • 被人忽视的汉朝正统皇帝 如果他不死刘秀就上不了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汉朝,刘秀

    按照正史的记载,两汉共立国407年,前后经历29位皇帝,其实这说法很值得商榷。因为在新朝灭亡、光武帝刘秀称帝期间,曾有位皇帝以汉朝的名义统治国家3年,只是因为最后兵败被杀,才落得被正史“冷遇”的结局。这位极易被忽略的正统皇帝,便是更始帝刘玄。刘玄是西汉远支皇族,光武帝刘秀的族兄。刘玄年轻时尚义任侠,

  • 刘粲的怪癖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会影响到他的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聪,十六国

    刘粲,是汉赵君主刘聪/"刘聪的儿子,满腹文韬武略,聪慧过人,在父亲死后,自己也如愿当上了皇帝。在不是皇帝之前,刘粲文武双全,前途无量;在当了皇帝之后,刘粲的性子和癖好却跟父亲刘聪越来越相似,喜欢年长的女子,没多久就娶了四位庶母。因为这一癖好,刘粲最终死于老丈人靳准的手里,整个江山都落入他人之手。那么

  • 昭武帝刘聪之子 十六国时期汉赵君主刘粲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聪,汉赵

    刘粲(?-318年),字士光,新兴郡(今山西忻州市)人,匈奴族。十六国时期汉赵君主,昭武帝刘聪之子。才能出众,文武双全,封为河内王,领兵进入洛阳、杀死司马模、攻取晋阳。建武元年(317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兴元年(318年),刘聪去世后,正式即位,年号汉昌。即位之后,沉湎酒色,耽于游乐,诛杀辅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