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朝第一逃跑宰相,与文天祥同朝却无一点名族气节

宋朝第一逃跑宰相,与文天祥同朝却无一点名族气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643 更新时间:2024/4/5 9:50:51

说起逃跑,宋高宗赵构可谓跑得快,得了一个逃跑皇帝的“雅号”,但南宋还有一个大臣,官居高位,每遇危难,也总是以逃跑为首计,可以算得上是“逃跑宰相”了,他就是陈宜中

一、曾是热血青年

陈宜中出身贫寒人家,拼不了爹妈,拼不了家产,格外用功读书,再加上聪颖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年纪轻轻就进入了当时的国立大学——太学。作为一名太学生,陈宜中可以算是一名热血青年,不仅学习好,为人也正直,还特别关心时政。

当时的政府,丁大全位居宰相,把持朝政。丁大全面呈蓝色,人送外号“丁青皮”,“丁青皮”生活腐化,贪财好色,作恶多端,称得上五毒俱全。丁大全如此祸国殃民,人人愤恨,热血青年陈宜中更是看不下去,与另外5名同学联名上书,弹劾权势熏天的丁大全。

▲ 陈宜中像

没想到,陈宜中没把丁大全“弹”走,反被丁大全“咬”了一口,取消了太学生资格,发配到地方。人们相当佩服陈宜中之举,将他和其他5名同学誉为“六君子”,陈宜中由此成为南宋朝活跃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

二、阿附贾似道

所幸,丁大全很快倒台,陈宜中得以返回临安。一个奸臣倒下去了,另一个奸臣——贾似道又出现了。初当宰相,贾似道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大力网罗人才。他看上了才华横溢的陈宜中,力请皇帝下诏,免去“六君子”的省试,直接廷试。1263年,陈宜中在廷试中名列榜眼,贾似道有意笼络,陈宜中也很识时务。于是,在贾似道的提携下,陈宜中仕途顺利,不断升迁,经历了一番沉浮的他早已今非昔比。

贾似道当权后,不思如何辅佐皇帝富国强兵,抵御蒙军,反倒在排除异己上“狠”下功夫。当时朝中的忠直之臣程元凤成了贾似道的眼中钉,陈宜中在贾似道的授意下向皇上奏了一本,指控程元凤纵容丁大全为恶,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宋度宗昏庸无比,竟然准奏将程元凤革职。

阿附贾似道陷害忠良,陈宜中在朝中留下恶名,为了改善状况,他自请到地方任职。接下来十年中,陈宜中先后任浙江提刑、福州知府等职。有才华的人用心做事还是很有成效的,陈宜中就是如此,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整顿生产,兴修水利,政绩显著,被提拔为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一跃而为副宰相,跻身实权人物之列。

三、第一次“逃跑”

陈宜中官运亨通,南宋国势却岌岌可危。大权在握的贾似道无心为战,只顾自己游山玩水不亦乐乎,当元军的铁蹄南下直逼芜湖,贾似道才不得不亲自上阵督师芜湖,求和不成,仓促迎战于丁家洲,结果可想而知,主力溃败,贾似道仓皇逃亡,引起举国上下的愤慨。

朝中的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死,一改往日阿附之态,奏请治贾似道误国之罪,革其职。然后,又设计将贾似道的亲信——总督亲兵的韩震杀死。对于贾似道来说,陈宜中此举可谓是“恩将仇报”,但对于广大百姓来说,是非常顺应民心的。陈宜中一方面显示了自己不与贾似道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一方面趁势消除了贾似道的势力,夺取权利,真是一石二鸟,很快被拜为特进右丞相,掌握了军事大权。

元军此时直逼临安,南宋情势危急。大权在握的陈宜中不积极组织力量抗元,反而跟左丞相王爚内斗,宋恭宗年幼,谢太后(宋理宗皇后)无奈只得调和二者关系,将陈宜中任命为左丞相。这时,南宋兵败焦山的消息传来,历史重演,太学生又向朝廷上书,不过这次被弹劾的人成了陈宜中。

太学生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说陈宜中“指授失宜,因以败事”,甚至说出“恐误国将不止于一似道矣”的话。陈宜中一气之下,撂挑子不干跑回家了!谢太后孤儿寡母,特别倚重陈宜中,一看人跑了,惊慌失措,忙下令逮捕上书的太学生,罢免王爚,派人向陈宜中的母亲说好话,好不容易把陈宜中劝了回来。第一次逃跑,以升任右丞相作罢。

四、第二次逃跑

回来后的陈宜中着手抗元,调派夏贵守临安城,并在城中招兵。1275年,元军攻破常州,占领独松关(此处是临安的西北关隘),而临安城下只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万人,城中人心惶惶。硬拼希望渺茫,陈宜中只好派人求和,结果元军将领伯颜说:“你们宋朝就是从小儿之手得到的天下,如今从小儿之手失掉,也算天道轮回,不用多说!”一句话把使臣怼了回来。

陈宜中不甘心,再派陆秀夫前往元营,请求称臣纳币,甘愿当侄孙,如此卑躬屈膝也没讨来伯颜的好脸色,仍是一口拒绝。对打无力,议和谈崩,陈宜中想到了迁都,这在当时也不失为保全朝廷的一种办法,而谢太后不允。陈宜中好说歹说,在朝中一把鼻涕一把泪,总算把谢太后说动了心,最后却因为仓促之间出错,错过了时机。

1276年初,元军进驻臬亭山(临安东北郊),临安城里乱成一片,朝中大臣再也无心上班了,也顾不上什么皇帝太后,纷纷卷着家财,带着老婆孩子跑路。谢太后看到大势已去,只得派临安知府,以恭宗的名义奉传国玉玺及降表,到元营向伯颜请降。

伯颜却对降表表示不满,指名宰相陈宜中来面谈投降事宜。谢太后召陈宜中前往,陈宜中知道推托不掉,便领一行人往元营去,没想到一出临安城,陈宜中竟然丢盔弃甲,一路跑了!谢太后知道后,怒不可遏,但终究没有办法,只得又派文天祥前往议和,文天祥义正辞严、针锋相对,被恼怒的伯颜拘捕。

陈宜中第二次逃跑后,1276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恭宗、谢太后及皇宫数千人被元军押解北上,此时,南宋实际已然灭亡。按理说,事不过三,可陈宜中偏偏还有第三次逃跑。

五、第三次逃跑

谢太后献上降表之前,曾封恭宗之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就在投降前夜,赵昰与其弟赵昺(即后来的宋怀宗),还有一些皇室之人逃离临安城,经婺州、温州,赶往福州。在温州时,得以与及时赶来的张世杰、陆秀夫会合。就在温州,陆秀夫把逃回老家的陈宜中又给“挖”了出来。

到达福州后,张世杰与陆秀夫等人共同拥立赵昰为帝,即宋端宗,对陈宜中仍委重任——左丞相。当时,浙江、广州几个城市,及四川的钓鱼城都还在坚守,没有落入元军之手,端宗君臣寄希望借此复兴大宋。

但是,这个小朝廷里几个大臣不思共同抗敌还陷于内斗。外戚杨亮节(端宗之舅)掌权,宗室秀王不满,多加掣肘,被杨亮节逐出朝廷。而陈宜中又使出当年的老手段排除异己,借口与另外两位大臣——陆秀夫和文天祥(被捕后逃离来归)谈不拢,弹劾陆秀夫不成,最终把文天祥排挤出朝廷。

与此同时,元军一刻未停地南下,而南宋余下的抗战派将领却一个个悲壮地倒下,李庭芝力战后被杀,湖南李芾壮烈殉国……文天祥组织的抗元斗争也遭到惨败。1276年底,元军攻到福建,福州知府竟然开城投降,陆秀夫等人只得护送端宗逃亡海上。

在元军到处追击阻截下,端宗小朝廷四处漂泊。1278年,在井澳海边时突遇飓风,端宗被掀落海中,三年来日夜守护皇帝、已年过七旬的江万载跳入海中将端宗救出,自己却被卷入巨浪不见了踪影。端宗又惊又吓,加上体弱,没多久便病死,皇室宗脉只余赵昺一人。

到了这个时候,恢复大宋的希望渺茫至极,陈宜中借口往占城(今越南境内)借兵,一去不回,第三次逃跑。

端宗死后,陆秀夫与张世杰二人扶赵昺为帝,即宋怀宗,继续与元军周旋。1279年二月初六,流亡朝廷在崖山背水一战,失败后,陆秀夫背负仅9岁的怀宗跳海而死,南宋就此亡国,南宋军民战死、投海者无数。七日之后,海上浮尸近十万具!

最近,颇有为陈宜中逃跑的开脱之辞,说陈宜中没去谈判是明智之举,不然像文天祥那样反而被捕。这真是厚颜无耻的说法,照这么说,文天祥倒成了没有头脑的傻子,那么多为南宋力战而亡、以身殉国的英烈们都成了愣头青?如果说陈宜中第三次逃跑前往占城搬救兵是以退为进,保存实力,那么置崖山十万英魂于何地?更何况,崖山海战之后,也并没有再听到任何有关陈宜中组织的抗元事迹,他反而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了。

身居高位,就应肩负职责,像陈宜中这样,无论如何巧舌如簧,也无法为他可耻的逃跑行为开脱。

标签: 南宋文天祥宋高宗

更多文章

  • 孝庄皇后的灵柩在逝后40年才入葬,康熙为何终其一生不为其建寝陵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孝庄

    孝庄文皇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她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人,皇太极为侧福晋,是中国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一名贤后,一生历经三朝,并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后薨逝于康熙二十六年,时76岁。但是直到40年后的雍正三年,其灵柩才被安置在了昭西陵,那为何康熙一朝一直没有将孝庄建陵入葬呢

  • 他拒皇帝赐婚,正面呵斥皇帝,一句名言流芳百世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秀,汉光帝

    宋弘是汉朝人,聪明机智、颇有才干。光武帝即位后,授予他太中大夫的职务,后来又让他担任了大司空。在历史上,他的名气不是很大、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来,但历史学家范晔却在《后汉书》中为他作传,说明他身上一定拥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闪光之处。那么,他身上究竟有哪些闪光点呢?有一回,光武帝向宋弘了解国内博

  • 清朝格格被皇上嫌弃,却因痴情终身未嫁,2003年去世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格格

    近些年,清宫剧不断的出现在电视荧幕上,我们对清朝的那几百年的历史可以说几乎都能在这些电视剧上知晓一二!《甄嬛传》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公主,胧月公主,温宜公主等等,但是我们又可以看到《还珠格格》里面对乾隆的女儿又称为格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格格和公主到底有什么区别?究其原因,我想大概可以理解为,皇上

  • 世界史上十大战争狂人盘点,成王败寇终为尘埃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世界,秦始皇,亚历山大大帝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1. 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即秦始皇13时岁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即秦始皇21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终于

  • 抗倭英雄戚继光是怎么死的?阵前斩子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戚继光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8年)农历十二月七日,六十岁的戚继光突然发病,病急且重,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十二月八日便离开了人世,这一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腊八节... ... 一代将星陨落,但戚继光为明帝国留下了他用毕生精力操练的军队和练兵的纪要,戚继光在任时,曾经有将全国的百万明军由他重新轮训的设想,没有被朝

  • 世界排名前5的领导人,中国有两位伟人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孙中山

    印度甘地,也被称为是印度的国父。他创造的非暴力抵抗的思想曾影响了世界上很多追求独立国家,1999年美国的《时代》杂志将甘地评为20世纪风云人物第三名。第一和第二分别为爱因斯坦和罗斯福。孙中山,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他在中国领导的革命成功的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对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

  • 曾国藩:为啥人到中年一事无成,须知欲成大器,必先六戒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曾国藩

    曾国藩从一介贫民,凭借过人的坚忍与毅力,在学问和事功方面为人垂范,从而成就“第一完人”的美名。曾国藩是庸人的榜样,是一事无成的中年人的精神榜样,许多人到了三十岁仍旧一事无成,这时候你该学学曾国藩这六戒!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最成功的人都懂得取舍之道,懂得月盈必亏的道理,所以没有永远挣钱

  • 康熙一生都敬重她,却为何不愿兑现她临死前留下的遗旨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熙

    康熙26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与世长辞,在临死时她留下遗旨给她心爱的孙儿:“我病若不起,皇帝断勿割辫”。但康熙并没有遵守这道旨意,在百官的劝奉下才勉强同意“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孝庄文皇后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后来皇太极驾崩后,其子福临即位,改年号为“顺治”

  • 史上被黑的最惨的十个人,他俩相差一千年竟被弄成死对头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鸿章,陈世美,吴三桂,隋炀帝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大英雄、大豪杰可谓人才辈出,但有一些人却被国人误解,被国人重伤,下面是中国历史上最冤的10个人,他们为自己的那个年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现代却背上了千古骂名,被国人“唾弃”,有些甚至是被一些电视剧给坑害的。一、李鸿章- 一个被污蔑了百年的爱国英雄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

  • 人们只知道晚清割地赔款,不知他也曾一举打败强势的法国侵略者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彭玉麟

    晚清时期,有太多的不义之战针对中国。比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等,签订了许多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清朝一时间也从一个世界第一富庶的大国,变成一个财富负数的债务大国。但是,实际上清朝也曾奋力抵抗过。1883年,法国攻打越南,签订了《顺化条约》。1885年,法国大军直指中越边境的镇南关。法军其实是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