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伯温高老还乡前给朱元璋留了2句话,如果朱元璋听了,明朝或再延续百年不止

刘伯温高老还乡前给朱元璋留了2句话,如果朱元璋听了,明朝或再延续百年不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817 更新时间:2024/2/14 8:07:16

刘伯温是明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人眼中他仿佛是个具有超能力的“神人”,堪与三国时的诸葛亮齐名。其实客观地说,刘伯温才干固然卓尔不群,与诸葛亮还是不可相提并论的。诸葛亮是蜀国的二把手,担任军师将军、丞相等要职,曾经长期独立主持国家的选将用人、用兵打仗、治国理政等关键大事,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战争年代担任幕僚和参谋之一,开国后担任御史中丞、太史令,从未入主中枢,独当一面。

不过,刘伯温虽然不及诸葛亮,但他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认的。无论在明朝开国战争中,还是洪武年间的朝政大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世的明武宗称赞刘伯温“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也是对刘伯温才能与业绩的肯定。刘伯温最为遗憾之事,莫过于没能像诸葛亮那样,找到一个真正能认识到他价值、并充分予以重视和利用的明主。

朱元璋本身是个很有能力和主见的人,无论征战杀伐还是用人选将,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因此面对臣下的建议和计谋,他有时从善如流,有时则固执己见,谁的话也不听。刘伯温这样不世出的天下奇才,对于朱元璋的刚愎自用也无可奈何,只能让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正确。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前,曾经给朱元璋留下2句话,朱元璋拒不听从,结果倒了大霉。

《明史》记载,刘伯温归乡之前,与朱元璋告别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明史》记载,朱元璋开国后,“圣心思念故乡”,起了叶落归根之意。想念老家无可厚非,多回老家走走看看不就行了。可他却突发奇想,要把锦绣繁华、龙盘虎踞的金陵舍弃,把大明国都定在老家凤阳。

把凤阳小县作为国都,可称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错误之一。当时的凤阳不仅地方平旷,无险可守,经济基础极度薄弱,与金陵相比,简直毫无优势可言。最为关键的是,要把凤阳从一个地瘠民贫的小县城,改造成富丽堂皇的国都,别的不说,光建筑一座皇宫所需的千百座宫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程量,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而当时的大明,刚从几十年战乱的废墟中站起来,百废待兴,工农商业千疮百孔,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此时在凤阳连年大兴土木,势必要让百姓赋税和劳役大大增加,对于大明国力的恢复和民心安定,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朱元璋谁的话也不听,一意孤行非要这么干。结果出事了。

《明史》记载,被沉重劳役所苦的工匠们,为了发泄怨恨之心,在建造宫殿时使用一种所谓“厌镇”之术,让朱元璋往新皇宫的御座上一坐,金銮殿房顶上就会“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吓得朱元璋立即放弃了定都凤阳的想法,从此不再来第二次。定都凤阳的计划也彻底终结。他若早听刘伯温一句话,何至于耗费巨额财力物力,最后打了水漂。

刘伯温的第二句话是“王保保未可轻也”。王保保,是元朝末年名将,说的直白点,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曾国藩,都是从地主武装出身,凭借过人的能力,最后成为朝廷柱石之臣。王保保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元朝末年第一流将才之一。在元朝败亡后,王保保率领大军盘踞西北一带。由于明军此时已经恢复中原,在与元朝大军的征战中连连获胜,从皇帝到武将都弥漫着轻敌之意。

刘伯温意识到了众人的这种情绪,因此才会在临走前特意提醒朱元璋,不可轻视王保保的实力和能力。可惜朱元璋此时已志得意满,自认为老子天下无敌,哪里还会把刘伯温的话放在心上。后来不幸被刘伯温料中,在岭北之战中,徐达率领的明军,遭遇王保保的拼死反击,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败,损失精锐部队数万人,朱元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王保保这一战,使得明军将士胆落心寒,“自是明军希出塞矣”,已经到覆灭边缘的元朝,得以苟延残喘,甚至“几于中兴”。明军从此很少再敢出动大军北伐。

标签: 明朝,朱元璋

更多文章

  • 他是刘备手下猛将,能力不输五虎上将,三国演义里没有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三国演义

    在大家的心目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应该是最具有名气的人物。同时在刘备的领导下,武将中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这些人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助刘备打下了江山,三国鼎立中独霸一方蜀国。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有一个这样的人物,他应该也是忠勇无比,能力可与赵子龙想媲美,他就是陈到。陈到,在历史中

  • 谈谈溥仪退位以后在紫禁城的奢侈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

    1908年年末,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去逝,继承皇位的是年仅3岁的溥仪。慈禧太后在重回北京后,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些并没有挽救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在溥仪即位第三年,武昌起义成功,华南各行省纷纷宣布独立,脱离中央,但清廷仍控有北京附近省份,并派遣袁世凯以其北洋军镇压。在孙中山与袁世凯南北议和,达成袁

  •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死后,妻子竟被清军这样对待,沦为敛财工具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陈玉成

    晚清时期,曾一度在南方大地上掀起滔天巨浪,将大清王朝逼入绝境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天王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之间的权力斗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在天京事变中,诸王之间互相攻讦,数万人无辜罹难,翼王石达开出走,极大地削弱了太平天国内部的有生力量,太平天国也从此走上了盛极而衰的下坡路。在太平天国中后

  • 本来想找人联合攻打匈奴,误打误撞的打通了丝绸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汉武帝

    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落后的古代,要想完成一次长途旅行,而且还是带有政治任务的旅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有的人不怕,愿意做这样的尝试。西汉的张骞就是这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汉武帝时期,汉朝和匈奴的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据匈奴降兵说,匈奴不仅跟汉朝有战争,跟另一侧的大月氏也打得厉害。月氏王还被匈奴砍了头,头盖

  • 大汉帝国最闪耀的霍去病,一路开挂到巅峰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卫青,霍去病

    如果说有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的话,我说的霍去病是一个,他的一生就像开挂,无人能敌。就像历史上的bug,为什么会这么说?下而我们就去看看他的开挂帐号吧。霍去病其实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叫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私生子,我相信都知道作为一个私生子的生活是有多悲伤吧。他母亲又只是个女奴,

  • 明朝这两位妃子,一个因为早产被赐死,另一个超过产期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朱元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也是史上最硬气的王朝,享国276年,一共出了16岁皇帝,但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这一基本国策都被坚定执行,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宁愿吊死煤山,也不愿做亡国君,这一点,一直被津津乐道!然而,可能是朱元璋基因不太好,明朝也出了许多奇葩皇帝,比如修真皇帝朱厚

  • 朱允文手里有一支精锐部队,可是为什么至死都没用过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靖难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为了抵御元朝的残存势力,于是多次分封自己的儿子做藩王,虽然藩王从一定地步上抵御了元朝残部的入侵,但是这样也就形成了藩王拥兵自重的情况。朱元璋后期的时候就是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而且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这就给朱允炆带来了极大的难题。当时太子朱标早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又不向朱标

  • 皇太极儿媳妇被多尔衮垂涎,无奈给多尔衮生了个孩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

    古代的女人如同物品,可以被男人争来夺去,也可以被男人赏来赏去,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与爱情可言。就如今天和大家聊的这位女子,面对皇权,身不由己,只能任由男人摆布,屈从认命。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首先,让我们从争储说起。说起清宫争储,很多人会想起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其实,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局

  • 明朝一太监墓,上面刻一行字,却揭开了郑和下西洋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郑和

    有一个问题一直让大家很困惑,考古和盗墓有什么区别,许多人都认为两者都是挖坟掘墓,影响长眠地下的古人。可这回专家挖了一个太监的墓,让专家无话可说。在明朝有许多谜团让人费解,就比如说建文帝下落不明,天启年间王恭厂大爆炸等等,说到最大的争议,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中宝船大者长44丈4尺、阔18丈,大船

  • 此人为董卓提拔的诸侯,却在关键时刻背弃董卓,最后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三国,董卓

    中平五年(公元189年),董卓控制东汉朝廷后,特意将一批朝中大臣外放至地方担任要职,企图以此获得关东诸侯的支持。在这一批被任命的地方大员中,有一位被派到当时东汉帝国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冀州。这个人,叫做韩馥。韩馥,字文节,豫州颍川郡人氏,曾经是袁绍家族的门生故吏,时任御史中丞。董卓的这道命令,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