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嘉靖三大家之一 明朝中期散文家归有光简介

嘉靖三大家之一 明朝中期散文家归有光简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679 更新时间:2024/2/13 16:06:14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人物生平

科举不顺

归有光于明武宗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507年1月6日)出生在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一个日趋衰败的大族之中。他八岁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母亲就丢下三子两女与世长辞,父亲是个穷县学生,家境急遽败落。也许就是这种困境,迫使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忧难,开始奋发攻读。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岁时就写出了洋洋千余言的《乞醯论》,十一、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个第一名,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到南京参加乡试。“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大家之文”的归有光,开始时对举业满怀信心,但他参加乡试却连连落第,五上南京,榜上无名,其间惨淡经营,寒窗十五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十五岁的归有光参加南京乡试,受到主考官张治的欣赏,把他视为国士,称他是“贾(谊)、董(仲舒)再世”,将其拔为第二名举人,期待归有光能更进一尺,早日成为进士。此时的归有光已是纵观三代两汉之文,遍览诸子百家,上自九经二十一史,下至农圃医卜之属无所不博。归有光的古文和俞仲蔚的诗歌、张子宾的制艺被誉为“昆山三绝”。以归有光的才学和声望,考取进士应是胜券在握了。在乡试高中的同年冬天,归有光雇上车马日夜兼程北上,准备应第二年的礼部会试。谁知这次会试竟是名落孙山。

南下还乡后,归有光移居就近的嘉定安亭江上,开始了一边读书应试,一边谈道讲学的生涯。四方学士纷纷慕名而来,少时十几人,多时百余人。归有光的家境一直困贫,全靠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居安亭期间,王氏治田四十余亩,督僮奴垦荒,用牛车灌水,以所收米粮供全家及弟子之食,让归有光专心讲学。归有光纵论文史,谈经说道,一时间弟子满门,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归有光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居傲的徐文长(徐渭)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诸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诸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然而,归有光的命运却是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其间四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不过,坎坷的生活,倒也磨炼了归有光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与恶运的性格。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分析敌情,条陈方略,向当局献计献策。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

勇抗巨子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虽不重唐代的行卷之习,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归有光久困场屋,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可是,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跻身仕途。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治对归有光十分欣赏,他为归有光后来三番五次不能中式深感惋惜,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归有光屡不中式时,明穆宗尚未登位。穆宗身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自己,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穆宗登位后,这位宦官权势更大,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在古文领域里,他始终坚持己见,不为群言所惑,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相抗争。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久居馆阁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统领文坛,提倡昌明博大的文体,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号称“台阁体”。于是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句摹字拟,以佶屈聱牙为高古。李、何等七子致力于诗作,散文并非其所长,但是他们的声势之盛,曾左右一世。到了嘉靖年间,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摹古之风愈演愈烈。归有光就是在这种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文学家。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比归有光稍晚。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以雄才博学,领袖文坛。这时的归有光,虽已颇有声名,但毕竟还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竟然敢与不可一世的王世贞抗争。归有光在《项思文集序》中,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其中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说:“妄诚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王世贞在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代名家矣,”赞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始伤。”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的对手为之折服。

晚年入仕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但还是不愿甘休。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满腹诗文经义,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壮志依旧未衰。因为归有光是三甲出身,不能授馆职,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长兴地处山区,长期没有知县,大小事务都由胥吏把持,豪门大族勾结官府为非作歹,监狱里关满了无辜的百姓,盗贼公行,民间鸡犬不宁。当时有人劝归有光不要去上任,以待更换,但他却毅然前往。他到长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兴办学校,培养后进。第二件事是整治恶吏,平反冤狱。把无辜办了死罪的三十余人省释出狱,为无辜受诬入狱的一百零七人平了反,把鱼肉百姓的恶吏和捕卒快手严加法办。每次审判听讼都让妇女儿童环立案前,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姓申诉。常常当堂决断,而极少具狱。对已入狱者按律令给衣食。一重囚母死,归有光准许他回家料理丧事后自己返回。那重囚料理完丧事后不听旁人嗾使,竟然自己返回。

归有光一心想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上司之命若不便施行便搁置不办,而“直行己意”,他公开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知长兴的短短两年中,归有光颇著政绩,深受百姓拥戴,但是这却召来豪强、大吏的不满。

隆庆二年(1568年),六十三岁的归有光终因得罪豪强和上官,而被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按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所以归有光的升迁实为重抑。对这一不公平的降职,归有光非常愤慨,他曾气愤地说:“号称三辅近,不异湘水投。”并连上两疏要求辞官,但被朝廷公卿扣压不能上达。归有光抵任后,筑土室一间,整日躲在其中,读书自娱,以示不满。归有光虽然对迁升顺德通判大为不满,但一到任上却还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采访掌故,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抱憾病卒

隆庆四年(1570年),归有光到北京朝贺万寿节。同年,受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升为南京太仆寺寺丞。后来又被首辅李春芳留在内阁,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归有光仕途晚达,十分兴奋,期望自己能借机阅读许多内府秘藏,在学术上获得更深的造诣。但终因劳累过度,在敕房任职仅一年,便身染重病,终于隆庆五年正月十三日(1571年2月7日)抱恨而逝,时年六十六岁。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今江苏省昆山市金潼里邮电局附近)。

标签: 明朝明武宗科举

更多文章

  • 隋唐时期的著名将领罗士信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否跟影视作品的那样描述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罗士信,张须陀,隋炀帝,李世民

    可能提到罗士信,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就是那个傻乎乎拿着大铁枪的人物,最终在战场上死去。可是真实的罗士信真的如此嘛?当然不是,罗士信作为名将张须陀的部将曾经跟随他南征北战,并且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他确实不傻。演义之中对于他憨厚的描写,只是为了剧情需要才故意为之。在旧唐书中,有过罗士信的传记,对于罗士信的

  • 赞吉王朝第二代统治者努尔丁·马哈茂德简介 努哈丁的绰号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美索不达米亚,赞吉

    努尔丁·马哈茂德(Nur al—Din Mahmud,1118~1174) 赞吉王朝第二代统治者,军事家。克·努尔丁·阿布·阿卡辛·马哈茂德·伊本·伊马德丁·赞吉(al-Malik al-Adil Nur ad-Din Abu al-QasimMahmud Ibn Imad ad-Din Zangi

  • 四大贝勒都是谁 四大贝勒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代善,褚英,皇太极,清朝,努尔哈赤,萨尔浒战役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努尔哈赤死时,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但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他们称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在四人中,皇太极排在最后,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

  • 袁宗第好不容易突破重围到了川里 为什么又重新杀了回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自成,明朝,周山

    将台下集合一片片的战士,闯王脸色严峻,走下将台,先把双喜从队伍中唤出,狠狠地踢他一脚,喝令跪下,随即又喝令谷可成和他手下的几名亲随校尉一齐跪下。他对双喜和谷可成等一千受责罚的将校看了一眼,然后望着全体参加操练的将士说:“自古长胜之师,全靠节制号令。节制号令不严,如何能临敌取胜?平时练兵,不但要练好武

  • 明朝末年大臣陈奇瑜简介 陈奇瑜生平都经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明朝,崇祯,李自成,陈奇瑜

    陈奇瑜(?-1645年),字玉铉,保德州(今山西保德县)人。明朝末年大臣。万历年间,中进士,授洛阳知县。崇祯五年(1632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甚力,名噪关陕。七年,擢为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军务,进驰均州,调集诸将围击各路起义军。李自成农民军被迫退入兴安(今陕西

  • 明朝大臣李三才简介 李三才生平都做的事情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明朝,万历,天启

    李三才(1552年—1623年),字道甫,号修吾,祖籍陕西临潼县任村里(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镇坡李村),侨居顺天府通州张家湾(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明朝大臣。万历二年(1574年),考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万历十一年(1583年),升任户部郎中。后来魏允贞因为议论朝廷、违背辅臣意思而遭到皇帝

  • 越南皇太子阮福景为什么拒绝跪拜先祖 原因出在什么方面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越南,亚洲,基督教

    与东亚其他国家不同,越南是亚洲国家中天主教徒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据统计,目前越南有天主教徒约600万,人数在亚洲仅次于菲律宾和中国大陆,但其占人口的比重和社会影响力则远高于中国。同时天主教也是越南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在中国和日本排斥基督教的同时,越南则对基督教的态度十分暧昧。比如下面这位越南皇太

  • 隋文帝杨坚上位后,忠臣被洗了一遍,还剩下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杨坚

    都说隋文帝是个好皇帝,他在位期间,的确勤政节俭,事必躬亲,以民为先。但是再贤明的皇帝,一旦涉及到皇权利益,也必然地会举起屠刀,向自己昔日的战友,恩人砍下去。公元586年,隋朝堂之上进行了小规模的清洗。前一年,上柱国郢国公大司徒王谊已被赐死,本年5月,太傅李穆已死,当初的战将卢贲早已不在朝堂,成为地方

  • 湖口一战中,胡林翼感到痛心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胡林翼,清朝

    湖口一战,便是新水营的初试啼声。此后,在湘军水师被分割且遭击溃的情况下,水营在长江之上重新取得优势。从九江到武昌,几乎处处都有太平军的战船。胡林翼的号令出不了三十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水上交通断绝的缘故石达开重建水营,曾国藩和胡林翼也要再铸水师,双方在造船和训练方面展开了全面竞赛,但是新水营的一招一式

  • 岛津久光为什么想超越岛津齐彬 岛津齐彬最后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日本,公武合体,英国

    岛津久光是萨摩第27代藩主岛津齐兴的第3子,他的生母是岛津齐兴的侧室由罗。岛津齐兴的正室弥姬一直和世子岛津齐彬住在江户城的萨摩藩邸,由罗则是陪在藩主身边的“国御前”,也就是留在萨摩藩的第一夫人。由罗是普通木匠的女儿,但岛津齐兴对她十分宠爱。所谓爱屋及乌,岛津齐兴对自小承欢膝下的岛津久光也很疼爱,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