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陈名夏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顺治帝会他下手

陈名夏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顺治帝会他下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791 更新时间:2024/1/21 4:17:15

朝代更替之际,有人慷慨就义,以身殉国;也有人见风使舵,迅速转换角色,官照做,马照跑。陈名夏,就是后者的代表之一。

陈名夏,字百史,江南溧阳(今江苏常州溧阳)人,生于1601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参加大明王朝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取得殿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的好成绩,步入官场。陈名夏例授翰林院编修后,随即被崇祯皇帝任命为户兵二科的都给事中。

都给事中品级不高,仅为正七品,但位轻权重,属于谏官系列,不但可以干预六部的工作,还有权奏报皇帝、上达天听。不过,陈名夏还没来得及在这个位置上大展身手,李自成部队就攻陷了北京。享国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覆灭了。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官。一个王朝覆灭了,另一个王朝取而代之,官员却还是那批人。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急需用人。陈名夏在京城陷落之日上吊自杀,未果。便在一名山西秀才的推荐下,进入大顺政权,被任用为弘文馆编修。弘文馆就是翰林院,兜兜转转之中,陈名夏又官复原职了。

陈名夏有心为大顺政权效力,大顺政权却无意久留。短短42天之后,李自成就带着人马撤出北京,留下一帮投诚的大明官员在风中凌乱。

下一步何去何从?陈名夏经过反复衡量,决定南下投奔在南京创建南明政权的福王朱由崧。然而,当时把持南明朝廷的马士英、阮大铖闻讯,给他定了一个“从逆”的罪名,应处绞刑。陈名夏见势不妙,中途止步,撤回北京。

这时候的北京,已经被清朝入驻了。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陈名夏顺理成章地投降了清朝。时任保定巡抚王文奎与陈名夏相识,知道他名气很大,便向睿亲王多尔衮作了隆重推荐。多尔衮任命陈名夏回翰林院任职。

陈名夏从大明的翰林、大顺的翰林,变成大清的翰林。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官还是那个官,节操却在上下起落中一点点丢光,剩下的只有苟延残喘、保命为先的苟且。

陈名夏在清朝的官运颇为亨通。最初,他投靠多尔衮,历任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多尔衮倒台后,陈名夏仍然屹立不倒,官至秘书院大学士(正一品)。清朝沿用明制,不设置宰相一职,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陈名夏能够以一名明朝降臣的身份,位极人臣,殊为难得。

出乎意料的是,陈名夏这棵政坛“常青树”,会败在一句脱口而出的话上面呢?

那是1654年的事情。2月的一天,顺治皇帝拿了一件明朝的朝服到内院,展示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说好看,顺治皇帝也没有反驳。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陈名夏对内弘文院大学士宁完我说了一句话:“只须留头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矣!”

这句话真是匪夷所思。清朝入关后,立即推行“留头不留发”的既定国策,为了这5个字不知杀了多少人!宁完我又是陈名夏的政敌。对政敌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岂不是自寻死路?

很快,宁完我就上了一道弹劾陈名夏的折子:“臣思我国臣民之众,不敌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统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骑射,士马精强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变清为明,是计弱我国也。”好一个“变清为明”“计弱我国”!将一句普普通通的话上纲上线到谋反的地步,简直就是想将陈名夏一棒打死。

此外,宁完我还恐高陈名夏犯下行事叵测、擢升私交、加罪言官、结党营私、纵子行贿等罪行。这就是不但打死,还要踏上一只脚,让陈名夏永世不得翻身了。

顺治皇帝很重视这件案子,亲自审理。其实,官场如战场,这样的事情对于陈名夏来说屡见不鲜。如果陈名夏像以往那么,老老实实承认了,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悔罪,多半顺治皇帝就放过他一马,权当给一个深刻的教训。可陈名夏偏不认罪,没等罪状宣读完毕,就开始反驳了,搞得顺治皇帝龙颜大怒:“即使要辩解,为何不等宣读完毕?”

审讯开始了,陈名夏除了“留发复衣冠”一条承认外,其余罪行一律否认,还逐条反驳,态度也很骜不驯——或许,陈名夏真觉得自己是委屈的吧——弄得审讯的人十分反感,最终,就凭“留发复衣冠”定了一个斩立决。顺治皇帝改为绞刑。

当年3月12日,陈名夏在北京宣武门内灵官庙被刽子手用弓弦绞杀,时年63岁。据称,顺治皇帝得知陈名夏伏法的消息后,“悯恻为之堕泪”。

标签: 清朝顺治帝

更多文章

  • 史书记载中的中国第一猛将,打死秦国大部分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秦国

    要论史上第一猛将是谁,毫无疑问就是项羽,单从他的称呼“西楚霸王”,就能够感受到他的王霸之气。秦军项羽确实是古今罕见的第一猛将,在与秦军交战时,项羽仅率领5万大军,就将秦军的30万大军击退,并且还斩杀了诸多秦军的大将。项羽不但在战场上如此生猛,而且还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历史上有八个成语与

  • 历史上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到底过的是哪五关,斩的是哪六将呢?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自从投降曹操之后,无日不思念兄长刘备。后来得到刘备的书信,于是立即准备辞别曹操去投刘备。因走得匆忙,再加上曹操为了挽留关羽故意回避他,所以不曾从曹操那里讨得通行的公文。所以一路上处处遇阻,于是才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那么到底过的是哪五关,斩的是哪六将呢?1、第一关,东岭关。第一将,孔秀。关羽护

  • 有点冤枉朱棣了,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的江山也是坐不长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朱允炆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命运让人慨叹。概叹之余,不免有人会想,当初朱棣不造反,没有把朱允炆拉下来,明朝的江山会不会更好,会不会比朱棣的江山更好呢?(强势的朱棣)不过,这种假设只能想象一下,其实,我个人感觉,朱棣就算不造反,大约朱允炆的江山也是坐不长的。为什么呢?咱们先来看看,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直接绕过儿

  • 秦王政如何处置李信——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遭遇秦国少有的惨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王

    秦王政二十年,燕国太子姬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未遂。险些遇害的秦王,目眩良久,心空阴翳。虽然荆轲已在宫殿内被乱剑杀死,但秦王仍觉得胸有块垒,气闷于心,不仅对荆轲的尸体施以车裂,而且命令大将王翦统领秦军进攻燕国,追杀幕后指使者姬丹。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青年将军李信率领数千轻骑兵,冲锋陷阵,穷追猛打姬丹军队,

  • 大北窑清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墓的位置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爱新觉罗·多铎

    豫通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墓位于朝阳区国贸桥西北,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的位置。朝阳区人民政府网站《第三十编文物》(发布于2009年,大约是朝阳志的一部分)记载:位于大北窑的豫王坟有两座,墓主分别为豫通亲王多铎和第二辈豫王多尼。1985年拆除多铎墓兴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多尼墓遗址建有光华路第一小学。看

  • 乾隆妃子:豫妃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豫妃,清朝

    豫妃,(1730年2月12日-1774年1月31日)博尔济吉特氏,寨桑根敦女,乾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入宫,封为多贵人,时年二十七岁。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晋封为豫嫔。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十日,晋封为豫妃。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初四行册封礼。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年四十五岁。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葬纯

  • 清显祖爱新觉罗·塔克世的第三子——清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1564年―1611年),爱新觉罗·塔克世的第三子,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母弟。早年随同兄长努尔哈赤出外谋生,后来又投奔到明朝总兵李成梁的手下当差。坚毅顽强、勇猛善战的品格。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舒尔哈齐晋封贝勒,地位仅次于他的兄长,成为第二号人物。后来,谋

  • 皇帝派此人出使外国,几个月后回国禀报:我把这个国家灭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帝

    中国历来讲究以和为贵,于是就有了外交使臣,背负着使命出使外国,加强两国友好往来。不过,在唐朝,唐太宗派此一个使臣出使外国,得来的结果却迥然不同。因为几个月后,使臣回国禀报:我把这个国家给灭了!为何一场出使会变成征战,此人是谁,可以灭掉一个国家?这个人,名叫王玄策。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在643年到66

  • 钮祜禄·遏必隆第七子 清朝大臣阿灵阿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清朝,遏必隆

    阿灵阿(1670—1716)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遏必隆第七子,清朝大臣。初任侍卫,兼佐领。康熙二十五年,袭一等公,授散秩大臣,擢镶黄旗满洲都统,寻擢升銮仪卫掌仪内大臣。康熙四十年升领侍卫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旋又兼理藩院尚书,总理火器营。四十七年,举胤禩为皇太子。五十五年,卒。简介孝恭仁皇后

  • 高长恭为什么要在战场上戴面具?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高长恭,南北朝

    还不知道透视面具背后的悲情:历史上的美男子兰陵王上战场为何戴着面具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史上的美男子同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一样,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有好几种,最常见的说法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这些美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才貌双全,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