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焉:汉末群雄之一,三国里被低估的霸主

刘焉:汉末群雄之一,三国里被低估的霸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853 更新时间:2024/1/16 9:15:06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焉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焉,因为其子刘璋暗弱,家族势力遭外来人口刘备吞并,往往不太为人所重视甚至被低估。但翻开刘焉生平事迹,便会发现他是一位颇为雄心的人物。

刘焉其人,生年不详(但是这个应该是可以进行推测的,有记载167年汉桓帝诏举贤良方正,而在汉代这个察举(贤良方正)是一定要满四十岁才有资格去做的,那么据推测,刘焉应该是年满四十左右的时候举贤良方正,以此减去四十年,刘焉应当大约是127年左右出生,前后差距应当不会特别大,本文之后的讲述也将会按照这个时间进行大致年龄上的推算),字君郎,江夏郡竟陵人,其也是血统正宗,和我们之前所说的刘表是同宗,均为鲁恭王刘馀的后代,虽然只是旁出支脉(支庶家焉),但怎么也算是汉室宗亲,比起来历不明、自称汉室宗亲的刘备,还是要正宗许多。所以,其年轻的时候,相较于平常人还是颇具家底的,从小到大也是走的仕族路线,在仕途上较其他人来说会容易不少,而这多半也是其宗室身份带来的好处。(《三国志》中明确记载,“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其中的中郎就是因宗室身份而获得的职位)。

刘焉有一位老师,名叫祝恬。这个祝恬是一个什么身份地位,值得我们单独拿出来说。他是当时的司徒,位列三公,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位极具权力和名望的人物(袁绍的一个最响的名片不就是四世三公嘛)。这样的一位老师,无疑给了刘焉非常足的政治底气,但是不久之后,祝恬老师就去世了,祝恬老师去世之后,刘焉作出了一个自己安分守己的选择,以守丧为由,果断辞官,退居二线,从政治人员转型变为知识研究型人员,这一步选择,既符合刘焉本人早年的自守战略,而且也成功地避开了6年之后的党锢之祸。

刘焉和刘表虽然均为宗亲,祖上同宗,但是两个人的做事风格也是截然不同,之前我们也介绍过,刘表年轻的时候可以说是少年激昂,站在风口浪尖之上,积极与宦官进行碰撞,最后结果就是刘表虽然收获了人望,却也遭受了党锢之祸,在外逃亡多年。刘焉退而保身,而且选择教学,明为隐居,实际上也是用宣讲儒法为自己积攒名声,以求日后可以东山再起,重回朝廷。

果不其然,七年之后,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167年刘焉在宦官和名士两方皆不得罪的情况下,成功地凭借自己的名望和德行举贤良方正,再次回到了朝廷,同时刘焉也应该是感觉到了朝中宦官和士大夫之间势如水火的局势和难以调和的矛盾,又辗转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等职,简言之就是东奔西走,四处避祸,效果也确实是显著,刘焉几乎避开了所有大规模的党人与宦官的纷争,虽然我们不能明确的去评判刘表和刘焉的做法谁更正确,二者的行为也都带来了不同的收益,但是刘焉的做法着实是一个官场之中的明智之举,使得他具有官场之中的有效话语权,也为他之后的“一计立诸侯”确立了优质条件。

188年的时候,刘焉看到了汉灵帝治理之下超纲混乱、王室衰微的情况,身为朝中太常的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出自《三国志》)。”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现在的刺史和太守用贿赂的方式买官,而买官之后为了自己能够回本又必然会去剥削百姓,进而民不聊生,底下叛乱多发,此时如要解决这样的局面,就要挑选清廉且有名望的官员去接受他们的官职,同时将刺史升级成为州牧,加强地方权力,即可镇压的住地方叛乱的情况。

刘焉的建议第一眼看过去其实会觉得没有什么毛病,在当时的局面下,既然地方四处叛变,刺史又无实权镇压,那就加强地方权力,地方完成自我镇压不就可以减弱朝廷的压力么,但是长远地看,本身就中枢政权乏力的东汉,皇帝的权威日益下降,此时将地方权力交于州牧,让州牧自我行政、自我征兵,必然会进一步导致朝廷威严下降,以致最后崩溃的局面,而朝廷一旦失去控制力,群候割据的时代也就即将到来。而这,就是我前文所说的“一计立诸侯”。

与此同时,刘焉也给自己继续安排了一份稳定且安逸的工作,他自己提的建议,就一定要给自己保证足够大的权益,不是说清廉且有名望的官员嘛,不就是我喽,于是刘焉又自请任命交州牧。

交州在哪里呢?是当时的最南方,远离纷乱的中原地带,可谓是天高皇帝远,刘焉请命至此,也不难看出,他打算完成自己毕生自保的“大业”,彻彻底底的避开所有祸事,到一个安稳的地方做自己的一方老大,只不过,就在刘焉还没有行动的时候,其幕僚便找到了他,指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即是请命为益州牧。益州偏安一隅,进可攻,退可守,待天下局势未明之时,或有君临天下的机会。当然,这便是后话了。

标签: 刘焉汉朝

更多文章

  • 夫妻吵架引发两国战争!齐桓公攻打蔡国沦为笑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春秋,齐桓公

    夫妻吵架引发两国战争!齐桓公攻打蔡国沦为笑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齐桓公虽是春秋五霸之首,但他也做过令人捧腹之事。例如,齐桓公就曾因为一个女人要出兵攻打蔡国,而且还是联合其他多国一起讨伐蔡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这件事也能看出齐桓公是一个要面子之人,不过话说回来,蔡穆侯擅自把齐桓公的

  • 何进知道董卓野心为何还同意他进宫呢 其实里面是有原因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何进,董卓

    还不知道:何进知道董卓野心为何还同意他进宫呢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何皇后一直坚持认为宦官集团在她年轻的时候救过她,因此不允许何进带兵直接把所有宦官除掉。对于何进已经除掉个别宦官的行为何皇后并没有阻止。但是对于何进想要将宦官全部去除的行为是反对的,因此何进也

  • 西夏国是如何成立的?李元昊为什么妥协与宋朝讲和?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宋朝,西夏,李元昊

    西夏国是如何成立的?李元昊为什么妥协与宋朝讲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说起李元昊,西夏国的开国皇帝,党项族。早年李元昊自称是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的子嗣,远祖李思恭曾帮助唐僖宗平定过黄巢起义,也就是在当时被皇帝赐了李姓,册封西平王。李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位置之后就放弃了李姓,自称为嵬

  •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朱棣为何要迎回“佛牙”?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郑和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朱棣为何要迎回“佛牙”?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建文帝的下落一直都是一个历史迷题,明朝十六位皇帝,有三个人的陵墓都不在明十三陵,但是这三个人中另外两个都有陵墓,唯独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夺取了朱允炆的皇位,之后朱允炆就下落不明了,而关于

  • 汉景帝酒后“犯错”,居然还为汉朝续命近两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景帝,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景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9年,外戚王莽废掉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至此汉朝走向灭亡。然而王莽的统治并不稳固,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最终新朝灭亡,西汉皇室后裔刘秀历经征战,成功取得皇位,重建汉朝江山,史称“光武中兴”。刘秀建立东汉,为汉

  • 欧阳修有什么厉害之处?欧阳修年轻时有什么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北宋,欧阳修

    欧阳修有什么厉害之处?欧阳修年轻时有什么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欧阳修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人很厉害,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散文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所以他的厉害之处大家还是可想而知的,给力给力,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但凡是有成就的人,在年轻时候的人生都是有故事的,这个欧阳修也

  • 汉桓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被称作”小偷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汉桓帝

    汉桓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被称作”小偷皇帝“?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很多人知道,明朝时期的奇葩皇帝一大堆,但其实在历朝历代,基本上都会出现几个奇葩皇帝,他们总是会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知道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比如汉朝时期的汉桓帝刘志。汉桓帝被人们称为小偷皇帝,顾名思义,他

  • 盘点孙权的五个堂兄,个个都是江东才俊能力出群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孙权,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孙坚、孙策父子之所以能够长期在江东立足,除了本身依靠江东的世家大族外,其背后还有强大的宗亲力量。孙权统治时期,孙氏家族的其它宗亲也先后参与到了江东的建设中,他们不仅在吴国政权内部担任要职,甚至还率军北征,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吴大帝孙权五位

  • 大秦丞相甘罗前半生名垂青史,后半生为何过得稀里糊涂?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甘罗,春秋战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甘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少年才俊在孩童时期就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因为他们的智力远远超出了同龄人,因此被誉为"神童"。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冲和方仲永,曹冲是曹操之子,自幼聪慧,与众不同,曹冲称象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曹操十分

  • 刘荣为何被废?其母栗姬是怎么一步步失宠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汉朝,刘启,刘荣

    刘荣为何被废?其母栗姬是怎么一步步失宠的?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刘荣,原本是汉景帝所立的太子,他是景帝宠爱的栗姬所生的长子,但却是庶长子,栗姬并非景帝皇后,但是因为宠爱,刘荣却成为了太子。但是后来,为何刘荣又会被汉景帝给废掉了呢?废掉之后,刘彻取代了刘荣成为新的太子,但刘荣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