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为什么要亲自办一个平民郭解的案子呢?原来竟是这个原因

汉武帝为什么要亲自办一个平民郭解的案子呢?原来竟是这个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114 更新时间:2023/12/9 5:48:41

郭解不是达官权臣,也不是世袭贵族,甚至都算不上是个有钱人家,虽说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记载了他的名字和主要经历,但在以官位作为标准的封建社会,说到底,郭解仍然是一个平头百姓。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无官无品之人,为什么会令汉武帝亲自下令逮捕,并在朝廷上议论其案,且最终将其灭族了呢?他又是触动了汉武帝的哪根神经,让这个至高无上的皇帝要和一个平民较劲呢?

郭解是轵(音zhi今河南济源市轵城镇)县人,为人个子虽然矮小却精明强悍,打小就残忍狠毒,只要心中愤慨不快就动手杀人,被他亲手杀死的人有很多。同时,他还招揽亡命徒,抢劫财物,私铸钱币,掘坟盗墓,可谓是干尽了坏事。可是,说起来也巧,每次犯科杀人以后,他总是能遇到大赦,就是在遇到危急大难之时,也总是会得到机会脱身。不知道是上天给他机会改过自新,还是让他恶贯满盈时和他算总账?反正郭解逃脱了惩罚,躲过了危难,而且还小有名气。

等到年龄大了,郭解改变了一些行为做法,开始以恩报怨,经常施舍,对别人有怨恨不说,对他人有恩不夸,表面上行侠仗义。但是,他的内心仍然是残忍狠毒,为一点儿小事得罪了他仍然会行凶报复。这种扭曲的性格行为却得到了当地很多年轻人的仰慕和效仿,有些人在悄悄地为他做事而不让他知道。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要将各郡国的富豪人家迁徙到茂陵附近居住,基本条件是家资满三百万。郭解不符合这个条件,但却上了迁徙名单,官吏们虽然害怕,却不敢不让他迁徙。大将军卫青替他求情说:“郭解家中贫困,不符合迁徙的标准。”但汉武帝却说:“一个平民百姓,能够让大将军替他求情,证明他家并不穷。”最后还是把郭解一家迁徙了。最初提议迁徙郭解的是轵县杨季主的儿子,时任轵县县掾(音yuan,辅助县令管理某项事务的官吏),郭解的侄子就把这个杨县掾的头砍了。从此杨、郭两家结了怨。到了茂陵以后,郭家又把杨季主杀了。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告状的人又被杀死在宫门口。汉武帝知道了这个消息,下令捉拿郭解,郭解跑了。

郭解把母亲安置在夏阳,自己逃到临晋。临晋有个叫籍少公的人,原本不认识郭解,郭解冒昧地前去求助,让他帮助其过关。籍少公还真的把郭解送出了关卡,郭解安全地转移到了太原。这个郭解虽然是个逃犯,其境况却并不是惶惶不可终日,他每到一个地方,经常会把自己的情况告诉给提供食宿的人家。官吏缉拿郭解,追踪到籍少公这儿,籍少公却选择了自杀。线索一时间断了。

过了很久,郭解被捉拿归案。但是,在追究郭解杀人罪行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个难题,郭解杀人都是在大赦之前。还有,很多杀人案件,虽然是因为郭解而起,却并不是郭解亲手所杀,有的甚至郭解并不知情!比如有一次,轵县有个儒生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当听到郭解门客称赞郭解时说:“郭解专门爱做奸邪犯法的事情,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的门客听到这话,就把这个儒生杀了,还割下了他的舌头。官吏们追问郭解,让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了人。直到最后,这仍然是一桩悬案。审案的官吏只得向汉武帝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说:“郭解是一个平民,但是他专意行侠,玩弄权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应该判处郭解大逆不道的罪。”汉武帝同意了,杀了郭解还将其灭族。

按理说,这刑罚有点儿过重,可是,汉武帝为什么要和一个平民较劲并施以重手呢?这就是公孙弘所说,牵扯到郭解的这些案子,“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具体有三个原因。

直接的原因:防止郭解实力坐大。

郭解在社会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势力,如果不及时根除,很可能就会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毒瘤,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要刘氏政权的命。郭解的外甥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时强迫别人干杯,人家喝不了,就强行灌。那人发怒,拔刀刺死他,跑了。郭解的姐姐怪罪弟弟,把儿子的尸体扔在道上,以此来羞辱郭解。郭解知道了凶手的行踪,等到凶手无奈来到郭解面前时,郭解却放过了他,说:“你杀了他是应该的,是我的孩子无理!”郭解拿外甥的命换来了更多人的依附。我们同时看到,在这件杀人案当中,地方官员没有出现,郭解一句话,这个杀人者就没事了!郭解的势力不仅仅局限于轵县,洛阳以及周边郡国有了纠纷,当地人调解不了,就来找郭解调解。郭解出面,当事人并不是内心满意,但畏惧于郭解的名声,却又不得不违心的接受。郭解呢,并不让人马上执行,而是等他走了以后再让当地人调解,把功劳记在当地人身上。这让他得到了更多的好名声,很多人争着为他出力,附近县城的一些有名望的人都来拜访,一时间门前车水马龙,昼夜不息。有些人看郭解如仰视天日,竟然请求郭解把门客让他来供养,真是,郭解的门客也是大爷!很多人争相巴结他,在他要迁徙时,人们为他送行就出钱一千余万。

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害怕一个侠士凶徒,他害怕的是这种收买人心之人。一个恶霸歹徒是地方官管的事情,这种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群众领袖”的人却是皇帝的心病。有道是天无二日,谁又敢说这个小地方的“日头”就不会照到京城长安里来?汉武帝的曾祖刘邦开始起事的时候,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都远远赶不上这个郭解。不要说郭解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刘邦那个时代了,即便是造反也不可能成事!这些只是后人的想法,作为当时的皇帝汉武帝可不敢也不会这样想。他要杀掉郭解,消除隐患。

潜在的原因:防止上下勾结,解除对政权的威胁。

汉朝到了武帝时期,刘氏政权已经进入稳定阶段,对于郭解这样的人,已经不是政权所需,留着他,只能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郭解杀人抢劫、藏匿亡命徒、盗挖坟墓、私铸钱币,每一项都是对政权和社会的危害。这些事情如果仅仅是个人行为也不值得皇帝高度重视,但他偏偏不是这样。郭解上通高官,下有拥趸,如果他有野心异志,或者被人利用,就是对政权致命的威胁。赋役是封建社会维系政权运转的基本保障,县级是封建社会最低一级政权机构,郭解说句话就能免除一个人的劳役,可见县级政权已经不在话下。一个县掾说砍头就砍头,宫门口都敢杀人,逃跑途中公开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别人,帮助他出逃的人选择自杀以断绝线索,郭解的能量和震慑力该有多大?汉武帝敏锐地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在大将军给他讲情时不但不给面子,反而下定了必杀的决心。卫青当时正掌握着军权,姐姐卫子夫被立为皇后正得恩宠,汉武帝要杀郭解,绝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如果卫青或者和卫青一样有地位的人要利用郭解的势力,让郭解发挥其影响,朝廷的麻烦一定不亚于一个诸侯国的叛乱,汉武帝不得不防患于未然。

长远原因:维护法纪,防止形成行侠风气,不让杀人者心存侥幸,幻想逃脱惩罚。

古代处决杀人犯,都是在秋后,认为秋后是肃杀的季节,选在这时候处决犯人,符合天道(自然规律)。郭解杀人,总是在大赦之前,也就是说,他杀了人,被抓了起来,在秋后砍他脑袋之前,他遇到了大赦,没有死。这种事情可能不止一次,虽然有点儿机缘巧合,但对于其他人的影响却极坏。青少年单纯率性,仰慕他,效仿他,不能不说与他总是能侥幸脱险有相当大的关系。

郭解每次外出回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门客中有人要杀死这个人,郭解不但没有杀这个人,还通过关系免除了这个人应服的劳役。当这个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坦身露体到郭解面前谢罪。当地的年轻人知道了这件事情,更加仰慕郭解的行为。仰慕的后果就是模仿,杨季主家里告状的人、轵县儒生都不是郭解亲自杀的,这些人一方面是要替郭解做事,另一方面就是在模仿郭解。郭解的外甥为了一杯酒就被人杀死,很能说明这种行为已有渐成风气之嫌。不但模仿,还争相依附于他,以至于一个土地主,竟然也会有门客!如果任由这种风气发展,法纪在人民心中必会荡然无存,社会秩序必然会遭到严重破坏。所以,汉武帝要维护法纪,不让这种以杀人为行侠的行为形成风气,他必须杀了郭解。这可以从给郭解定的罪名中看出端倪,大逆不道!这是一种十恶不赦之罪,不必等到秋天,可以斩立决,还不在大赦之列。灭族更是表明要斩草除根,除恶务尽。郭解以后,再无这样的侠客出现,不能不说汉武帝的狠手彻底打消了人们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的念头。

有意思的是,这个郭解是汉初那个最有名的相士许负的外甥,不知道这个许负为什么看别人总是很准,给自己人看却不靠谱,让女儿嫁了个因为行侠被杀的丈夫,生下来一个儿子竟让她夫家灭族!

标签: 汉朝,汉武帝

更多文章

  • 朱元璋给孙子留下一员悍将,可惜孙子不会用,要不然朱棣不一定成功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盛庸,朱棣

    盛庸,明朝将领,一位骁勇善战之人,曾被三位明朝皇帝任用。首先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屡屡立下战功,深受朱元璋赏识。其次是在建文元年,盛庸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王朱棣。最后在朱棣即位后,盛庸也被封侯。看似官路一帆风顺,背后的坎坷只有他自己默默忍受。盛庸生年不详,籍贯不详,在洪武年间官位做至都指挥。洪武

  • 明朝最牛的两支特殊军队,以少胜多击退后金最彪悍的骑兵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万历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之后,他的雄心壮志被进一步点燃,同时为了掠夺更多的人口、抢占更大的地盘,他将主意打到了疆土万里、人口亿万的大明朝身上。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发布了“七大恨”的讨明檄文,正式拉开了对明朝数十年军事战争的大幕。“萨尔浒一战”中,明军十一万大军损失过半,为后金所获

  • 秦始皇灭掉六国,六国君王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朝,六国

    1。韩国在春秋战国七雄里,韩国是最弱的,韩国首都离秦国也不远。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进攻韩国,不出所料,韩国果然很弱,很快就被平定。一开始秦始皇也没把韩国国君怎么样,到了前226年,韩国贵族叛乱,不服秦国管理。秦始皇派兵镇压,韩国君也被处死。2。赵国赵国首都邯郸,是秦始皇的出生地。初始,

  • 堪称最牛文官, 本奉命去慰问士兵, 没想到却率军杀敌数十万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赵构,虞允文

    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出现了无数的牛人,唐有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宋也有一人灭四十万敌军的文官。南宋赵构时期,此时岳飞已死,北方金国看南宋已无能抵抗自己的大将,金国皇帝完颜亮在公元1161年,率领60万大军,几乎倾国而出,誓言要在100天内彻底灭亡南宋。接到消息的赵构十分恐慌,第一个想法那就是赶紧逃跑,

  • 刘邦派假女儿和亲,其后人却掀起华夏近三百年腥风血雨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五胡十六国,汉

    从东汉开始,中央王朝的北部边疆从西往东,陆陆续续有不同的异族部落投靠中央王朝,东汉、曹魏、西晋的统治者们将这些异族部落或就地安置,或迁往内地,逐渐在帝国的边疆地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少数民族势力范围,这些异族势力慢慢的成了威胁国家安全的可怕力量。西晋立国不久,八王之乱爆发,国家动荡不已,百姓流离失所

  • 明末抗清名将张春的生平简介,张春的人物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清朝

    崇祯元年(1628),兵部尚书王在晋轻信谣言,弹劾张春嗜杀。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王在晋再弹劾张春通阉党克军饷,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张春被劾无实,乃释之。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参议。张春言:“臣身已许此城,不敢少规避。但必求济封疆,此臣区区之忠,所以报圣

  • 此人是明朝巨富,崇祯亲自召见,后拒绝降清被杀,五百人为他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明朝,崇祯

    明朝末年,在崇明县(今上海市崇明区)生活着一位富翁,名字叫做沈百五,沈百五有个绰号叫“五梅”,沈家家财万贯,是当地无人不知的著名富豪家族。一次沈百五外出到福建办事,在客店遇见了一个走街串巷卖豆干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大汉奸洪承畴。当时洪承畴才十二三岁,但是“相貌不凡,沈以为非常人”,沈百五觉

  • 乾隆有17个儿子,为何让嘉庆作自己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嘉庆,乾隆

    清朝初期能出现四海臣服、国威振奋的强盛局面,能够出现长达130多年之久的“康乾盛世”,除了执政者们个个都具备匡扶社稷、治国安邦的杰出才干外,还在于他们都选择了优秀的继任者。如雄才大略的康熙、励精图治的雍正、锐意进取的乾隆,无一不是上任皇帝生前所精挑细选的最佳接班人。嘉庆是乾隆皇帝的继任者,也是清朝入

  • 王莽篡汉深受百姓拥护,为什么把自己儿子都逼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莽

    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名誉,包括个人名誉、家族名誉和国家名誉。是的,中国自古便是个很要面子的国度,甚至在我们今天也是这样。中国古代指导思想是儒家教义,所以格外尊崇道德修养,这也是关乎名声的一大准则。关于王莽这个人,大家可能知之甚少,中国人自古便重视名誉,包括个人名誉、家族名誉和国家名誉。是的,中国自古便是

  • 晋国卿位之争,晋国首任元帅家族郤氏是怎么灭亡的呢?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春秋战国,晋国

    郤氏,也称郄氏,源於晋公室别支。晋献公时期,在一次伐翟的战役中,公族子弟叔虎(名豹,字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军营垒。战后,叔虎被封於郤邑,因以郤为氏。郤氏在晋文公继位之前,就繁衍成一支极为庞大的宗族。叔虎死后,嫡子郤芮继其位,但郤芮与郤称却在晋献公晚年的公子之争中,选择了公子夷吾(晋惠公,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