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祁镇被俘后,于谦为何没有立太子?全是形势所逼

朱祁镇被俘后,于谦为何没有立太子?全是形势所逼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242 更新时间:2024/1/19 20:04:20

朱祁镇被俘后,于谦为何没有立太子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所蛊惑,带领大军御驾亲征瓦剌。在临行前,他立朱见深为太子,此时朱见深才两岁而已。英宗此举,并不是什么忧患意识,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败得如此之惨。

通常来讲,历朝历代的皇帝,凡是开国皇帝,都是比较能打的,而此后接位的承平之君,基本上没有军事才华很出色的,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明太祖朱元璋堪称一代名将,起于阡陌,以白衣之身驱逐蒙元,建立了大明帝国,可英宗是哪里来的勇气,以为自己能够轻松地扫平瓦剌?

明英宗大败导致了明朝的危机

明英宗率领举国最精锐的部队,原本想毕其役于一功,击败时常犯边、越过长城的瓦剌部落,没想到却在土木堡为瓦剌大军围杀。二十五万大军死伤殆尽,是明自立国以来对外战争中败得最惨的一次,明英宗这才发现,他眼里一击即溃的瓦剌,战斗力竟然如此顽强。

在太师也先的指挥下,瓦剌对这支劳师远征的明军部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不仅仅将明军击溃,还意外地俘虏了明军的最高主帅明英宗!俘虏一国之君在历朝历代的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所以也先没有杀掉明英宗,反而视其为奇货可居,准备挟持英宗来继续进攻明朝。而土木堡的大败,也让明朝迎来了最大的危机

土木堡将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全部葬送。此时的明军,其兵势承袭开国那支战无不胜的强军,战斗力并不差,问题是明英宗不懂军事,在王振的瞎指挥下,打得毫无章法乱成一团,损失惨重。

明军中最为精锐的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是明军之中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彪悍、训练水平最高的部队,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却在这一役中全军覆没。它对明军士气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明英宗御驾亲征时,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近百名重臣随从出征,这些重臣都是明朝的政治精英、朝廷砥柱,在此战中全部战死,所造成的人才断层是明朝的重大损失,很长时间都没有恢复过元气。

除了以上的损失之外,明英宗被瓦剌挟持,先后游窜到大同北京等地,要挟守城明将开门献城,虽然始终没有得逞,却让大明上下士气低迷,陷入了亡国破家的绝境。英宗的孟浪之举,最终导致大明陷入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必然会气得吐血!

于谦拥立朱祁钰是形势所逼

于谦最终被英宗处死,最大的罪状就是他拥立朱祁钰登基,所以英宗复辟之后,第一个就拿于谦开刀。站在帝王的角度,这样做并没有错,但是在英宗被俘时,于谦力主让代宗登基,却是当时情况下唯一的选择,可以说于谦此举挽救了整个大明江山。

于谦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凶险性,但他还是选择这样做了。于谦是站在整个国家安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英宗却是站在维护皇权威权来看问题,不同的地位决定了思考角度的差异。我们无法指摘两个人的做法到底哪个是正确的,但是老百姓的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挟大胜的余威,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是大明的北大门,只要北京城一下,整个中原将无险可守。当年明成祖朱棣将国都由山温水软的金陵迁到苦寒之地的北京,就是出于“天子守国门”的考量。一个国家的都城被攻陷,那么这个国家离败亡也就不远了。皇帝被俘,城内人心惶惶,北京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这是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的现实环境。

英宗北征前立朱见深为太子,然而朱见深此时仅仅两岁,哪能担得起皇帝的重任!最多就是个象征性的意义。此时要迅速稳定人心和北京城内动荡的局势,显然朱见深并不是个好的选择。偏偏朝中不能没有皇帝,在这种情况之下,英宗唯一的弟弟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英宗确实没有战死,也没有被瓦剌杀死,但谁又能想到瓦剌会将英宗释放呢?坦白地讲,明国已经放弃了英宗,选择另立新君是必然的选择,无非就是立朱见深还是朱祁钰的问题。在京城人心惶惶,大臣建议迁都、实际上就是南逃的情况之下,2岁的朱见深显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于谦拥立朱祁钰,其实是满朝文武共同的选择而已,最终的过错却让于谦承担了!

事实上,造成这一切的正是英宗本人。作为一个皇帝英宗实在是有愧于这个“英”字。身为帝王,没有军事才华却受人蛊惑偏偏要御驾亲征,葬送了二十五万大军和近百名朝廷重臣,他就是明国最大的罪人,他固然能够安然回国,战死的将士和死节的大臣们,却永远回不来了,英宗心里可觉得有愧?

于谦在朝中“无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坚持以北京城为倚仗,与瓦剌一决生死,拥立朱祁钰登基,体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大明的担当,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的生死安危。在这一点上,于谦的境界超越了无数帝王,足以名留青史。

于谦拥立朱祁钰,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

在于谦的力主之下,朱祁钰在危亡之际登基为帝,并授予于谦节制兵马的大权,把保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随后又授其兵部尚书,让他拥有了守城所需的一切资源。正是在代宗的支持下,于谦得以带领北京军民,团结一心,与瓦剌展开了血战。

尽管瓦剌骑兵彪悍勇猛,土木堡的大胜又给予了他们无穷的信心和斗志,但是大明的体量和战争潜力是瓦剌无法比拟的。当大明缓过这口气,稳扎稳打,在逐步的战斗与消耗之间,最先承受不住的反而是瓦剌,最终瓦剌久克不下,折损了大量精锐,不得不退兵北归。而北京城的守卫战,极大地消耗了瓦剌的实力,这也导致太师也先最终决定放回明英宗。

两个国家的较量,最终决定胜负是还是两个国家的战争潜力,这其中包括了人口、土地、生产能力、国家实力,与游牧民族相比,农耕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出稳定、生产效率高,不象游牧民族那样要受到季节的限制。只要明朝没有重大失误,没有犯战略性的错误,打赢游牧民族是迟早的事。

北京城高守坚,缺乏攻城器械和攻坚经验的游牧民族,想要打下北京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北京城自己先乱起来。而此时朝中以徐有贞为主的大臣力主南迁,假如当时于谦拥立朱见深为帝登基,一个两岁的孩子坐在龙椅上,不但没有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反而会让群臣更加纷乱,于谦此举实在是形势所逼!

按照也先的战略部署,是想挟持英宗打下北京城,然后进入中原大肆抢掠,关口一开,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北京城会毁于点火当中,老百姓更会遭受野蛮的屠杀和践踏,瓦剌更会长驱直入,在中原腹地燃起烽烟。以瓦骑骑兵的高机动性,明国必然会疲于应付,最后导致极其惨烈的牺牲。

所以,于谦明知拥立朱祁钰不合理法,但将江山社稷看得比天还大的他,还是毅然选择了挺身而出,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凶险和由此带来的身死之祸,但正如他在《石灰吟》中所写的: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总有通挑重担的忠臣义士,总有舍生忘死的勇烈之士,总有不甘屈服的铮铮铁汉,总有慷慨赴死的大气从容,他们把名字永远地留在了华夏史册上,名垂千古!

所以,于谦没有按照朱祁镇的意思,没有拥立朱见深为皇帝,既是形势所逼,也是他一颗忠诚为国之心,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做出的正确选择。

事实上,于谦拥立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打击是致命的。当他在瓦剌的囚牢中,听到明朝另立新君的消息,他感觉到自己被大明抛弃了,所以在经历南宫之变重新登基之后,他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于谦以泄“私愤”,随后又将朱祁钰害死。做完这一切之后,他的内心会不会好受一点?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成化元年,也就是1465年,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被父亲冤杀的于谦平反,京城百姓闻之,奔走相庆!公道,终究还是在百姓心中啊!于少保千古!

标签: 于谦明朝

更多文章

  • 穆嫔陈氏是什么来历?康熙晚年最宠爱的嫔妃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穆嫔陈氏,清朝

    穆嫔陈氏是什么来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说起康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康熙不仅在政绩上突出,同时他的后宫嫔妃也是最多的一个,孕育的子嗣,估计连康熙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可以说是大清朝最有福的一位皇帝。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就是康熙晚年最宠爱的一个妃子,她在历史上的记录

  • 清朝宗室里的诗坛领袖:揭秘爱新觉罗·宝廷的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爱新觉罗·宝廷,清朝

    清代有两位满族八旗的文人在诗词方面有着较高的成就,一个是我们熟悉的纳兰性德,他是词苑的霸主;而另一个可能我们还不熟悉,他就是爱新觉罗·宝廷,他属于清朝宗室里的诗坛领袖。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爱新觉罗·宝廷(1840—1890年),清初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八世

  • 司马懿已经杀了曹爽一家,为何还灭他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司马懿,三国

    司马懿是三国一个狠角色,他和诸葛亮斗智斗勇,虽然打不过诸葛亮,甘愿受辱,但是,他搞政变却是心狠手辣。曹操、曹丕、曹叡在世时,司马懿不敢翘尾巴,曹休、曹真在世,司马懿也不敢瞎搞,但是,这些人一死,司马懿无人能控制住他,就跳起来了,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曹魏大权。司马懿杀起人来,可真够狠的,简直是

  • 张嫣为什么被称为花神皇后 十一岁就成为政治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嫣,汉朝

    你真的了解花神皇后张嫣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汉文帝后元元年三月,一位皇后病逝,当时宫女们替她净身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位皇后还是处子之身。这位皇后是汉惠帝刘盈的妻子张嫣,张嫣是吕后的外孙女,长相秀丽,优雅端庄,之后外祖母吕后为了亲上加亲便将张嫣嫁给了汉惠帝,按理说这种亲

  • 李自成定下的三条最严的法令,你知道是什么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自成,明朝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所以能推翻大明王朝,是因为李自成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取得了民心,李自成能取得民心,也跟他制定的一些法令措施有关,比如“迎闯王,不纳粮”等。除此之外,李自成还制定了三条最严的法令。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三条法令,军纪严明,既保证了战斗力,又维护

  • 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因为刘禅扶不起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禅,蜀汉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禅和蜀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禅(shàn)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帝,在位四十二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

  • 李光弼:作战指挥艺术尤为卓著,曾三次打败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光弼,唐朝

    对李光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代中期的名将。一场腥风血雨的“安史之乱”最后得以平定,唐朝的国运得以再延续百年,关键因素就在于两人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现在很多人熟知郭子仪,却不知有李光弼,《新唐书》里推崇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他

  • 诸葛亮每天吃吃三四升米 司马懿为何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三国,司马懿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活不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导语:《风华录》是小编最近一直在单曲循坏的一首歌,里面收录了隋唐风流人物无数,这不禁让小编联想到最喜欢的三国。三国时期,英雄枭雄涌现不少,不管他们忠于谁,为利或者为名,都给三国这段历史增加了色彩。如果将来有三国风华录,那诸葛亮和司

  • 历史上宋江和方腊有没有起义 两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江,方腊

    很多人都不了解宋江和方腊,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历史上,方腊和宋江都确有其人,但实际上宋江并不算太厉害,他的起义规模较小,跟方腊声势浩大的起义相比要差很多。不过,宋江后来被宋朝将领张叔夜招安,成为朝廷征讨方腊的马前卒,这倒是跟演义中所讲有些许相似。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方腊结局如何,他与宋

  • 骁果军是什么来历?在弑君北伐后为何会遭受各路人马的合力攻击呢?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骁果军,隋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骁果军是什么来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纵观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王朝,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各个王朝都是有着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其中说道隋朝想必很多人都是听说过大隋“骁果军”的威名,在史料《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炀帝大业九年,始募民为骁果”这便是骁果军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