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广难封的真相是什么?秦汉军功制度有何改变?

李广难封的真相是什么?秦汉军功制度有何改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872 更新时间:2023/12/26 2:39:22

下面由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广难封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终生不得封侯,有人说他时运不济,没赶上好时候,有人说他军功不够,不得封侯正体现了汉朝军功制度的公平。但是我们从黄忠阵斩夏侯渊而封侯,就能看出秦汉军功制度改革的轨迹:不同时期的丰厚标准不同,黄忠未必有李广功劳大,但是凭借夏侯渊的首级,也获得关内侯封爵,还被刘备封为后将军,李广驰骋边关百战余生,也没熬到黄忠的位置。

商鞅变法开始,战功就成了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从奴隶到将军,是很多人的梦想。时势造英雄,生逢乱世,苦难与荣耀并存,危险与机遇同在。咱们今天就通过李广黄忠等人的经历,来看看秦汉乃至后汉三国时期的军功制度。

细看之下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朝到汉朝,军功制度已经发生了变迁,制度简化得有些不公平,从奴隶到将军,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黄忠受封关内侯,首先要感谢的是夏侯渊

《三国志·卷三十六》记载,黄忠原本是刘表手下的一个中郎将,跟着刘表的侄子刘磐一起镇守长沙攸县,似乎也就相当于一个县的保安团长。

曹操从刘琮手里接管了荆州地面,同时也接管了刘表部下。改编荆州军为汉军之后,大家都升了一级,黄忠成了虚衔裨将军,职务没有晋升:“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

在荆州,黄忠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曹操和刘备,都没把黄忠当回事,所以黄忠在赤壁之战后出动投降刘备之后,也没有任何升赏:“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黄忠根本就没有跟关羽在长沙大战,他是跟韩玄一起主动投降的,如果他真的跟关羽有互相饶命的交情,封侯的时候就不用担心来自关羽方面的阻力了。

黄忠归顺刘备之后,小宇宙爆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下级军官,变成了勇冠三军的悍将,而且这“勇冠三军”,也是正史记载的:“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

有了阵斩夏侯渊的功劳,黄忠受封后将军,赐爵关内侯,位在赵云魏延之上。我们知道,即使不提赵云为刘备组建了白眊兵的班底,也不提两次救主的功劳,单看他在入川之战中立功最多,也应该受封个亭侯:“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

诸葛亮张飞赵云三人分进合击打通入蜀之路,连克四座军事重镇,赵云一个人拿下两座,但是事后赵云没有封侯,诸葛亮也没有封侯——这二位在刘备称帝之前,都没有任何爵位,而且都是杂号将军。

汉朝军制,大将军居首,骠骑将军居次,车骑将军第三,卫将军第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后汉书·百官一》”

名号将军(如四方四征四镇)高于杂号将军,杂号将军之下,是偏将军、裨将军、中郎将,再往下就是校尉了,比如赤壁之战时,鲁肃是赞军校尉,周瑜战后才受封偏将军领南郡太守。

黄忠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注水裨将军,一跃成为讨虏将军(与曾经的孙权平级)、征西将军,最后封侯而成紫绶金印的后将军,可见在后汉三国乱世,只要能打,封侯拜将不是问题,而能打的证据之一,就是斩杀敌方大将,或者歼灭足够多数量的敌人。诸葛亮赵云前期不得封侯,就是因为虽有攻城略地之功,但是人头攒的不够。

与黄忠勇冠三军相比,名气很大的飞将军李广不得封侯,就值得探究了。

二、李广不得封侯,还真不是斩获首级数量不足

我们放下《三国志》,再拿起《史记》和《汉书》,细翻之下,我们就会发现根本就没必要为“飞将军”是李广还是卫青争论不休,因为《史记》和《汉书》都写得明明白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咱们再来看看李广斩将搴旗的记录:想当年汉景帝刘派了一个亲信(史书无名,只称之为中贵人)到边关历练镀金,结过这个肩负考察任务的皇帝亲信带着几十个精锐骑兵,被三个匈奴人当成了猎物,钦差受伤,卫士死伤殆尽。

李广一听这位中贵人的哭诉,马上就想到了:“活该你们倒霉,碰到匈奴射雕手了。”李广亲自持弓上马,追上那三个射雕手,射杀两个,生擒一个。

要知道在当时的汉朝,有一种“匈奴不可战胜论”,李广此举,有效地消除了“恐匈症”,用手里的弓箭证明了匈奴人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喝多也吐,挨打也疼,中箭也死。如果这个射雕手是匈奴某个往后,那么李广凭着“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就能混个侯爵。

估计李广既没有审问,也没有献俘,直接就把那家伙咔嚓了,所以功劳簿上没有这一笔,大好封侯机会,就这样白白错过了。

李广除了擒斩匈奴射雕手,另外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了,他不得封侯,跟汉朝的军功制度有关:斩获敌方大将、攻占敌方城池、率队收获上千首级并取得胜利,满足一个条件就能封侯。

遗憾的是李广虽然能攒够一千首级,但是却屡战屡败,功过相抵过大于功,那上千的匈奴首级并不能抵消他全军覆没的损失,所以首级数量够了,战役或战斗打输了,李广不但不能封侯,还得交罚款:“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在汉朝,只要没有苦主揪着不放,犯了死罪是可以用钱买命的,如果司马迁有钱,他也不用挨那一刀。

李广难封,这一点汉文帝刘恒早有预言:“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与前辈们相比,李广打胜仗和收人头都比较困难,因为他面对的是来如如风的匈奴游牧骑兵,而不是一触即溃的秦军或者六国贵族复辟后仓促聚拢的乌合之众。

我们看看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的时候,开国将领们的功劳簿,那人头数真是多得惊人。

樊哙:“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七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三人,二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十二人。”

郦商:“降定郡六,县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二人,二千石以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夏侯婴:“所得二千石二人,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国一、郡二、县五十二,得将军二人,柱国、相各一人,二千石十人。”

李广生不逢时,人头好收的时候,他还太小,等到他镇守边关,又是匈奴最强盛的时期,等到匈奴好打了,又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后起之秀狼吞虎咽,李广连点儿汤都喝不到。

李广难封,黄忠易封,其实都是汉朝军功制度改革的结果,这要是放在秦代或者以前,他们封侯拜将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可见,汉承秦制,但是军功制度改革未必就是公平的——秦代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到了汉朝就变成了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小爵四个等级,侯爵分为有封邑的列侯(包括县侯乡侯亭侯)和关内侯,关内侯是没有封邑的:“承秦赐爵十九等,为关内侯,无土,寄食在所县,民租多少,各有户数为限。”

三、跟秦代军功制度相比,汉朝的改革是一种退步

在秦代,从奴隶到将军是可能的,在汉朝,从奴隶到将军是极其困难的——卫青从奴隶到将军,一开始跟军功并无关系,他是因为有个好姐姐卫子夫,卫青第一次出征匈奴,寸功未立的时候,就已经是位比三公的车骑将军了。如果不是卫青能征善战,那么这将是汉武帝刘彻任人唯亲的一个污点,比如他后来任用的,也有“国舅”身份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就抹了他一鼻子灰。

熟读史料的读者都知道,秦代有“积功”的说法:一爵曰公士、二爵曰上造、三爵曰簪褭、四爵曰不更、五爵曰大夫、六爵为官大夫,七爵为公大夫、八爵为公乘、九爵为五大夫、十爵为左庶长、十一爵为右庶长、十二爵为左更、十三爵为中更、十四爵为右更、十五爵为少上造、十六爵为大上造、十七爵为驷车庶长、十八爵为大庶长、十九爵为关内侯、二十爵为列侯。

秦朝的法律规定,收获一个首级赐爵一级,不管你是奴隶还是将军,只要斩首一级,就可以获得一百亩土地、三十步见方的一所住宅、一个帮你干活的仆役。

《商君书》记载:“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秦朝的军功是可以累加并逐级升迁的,比如在攻城战中,一个十八到二十人的小队,只要斩杀五个敌人,全队都进爵一级,在攻城战中斩首八千人、野战中斩首两千人,指挥作战的将军才能记功。

汉朝军功制度简化了,到后来更是把封侯标准简化到只剩下一条:获胜并斩首千级以上或斩杀敌方大将。

这里面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小兵斩杀大将,也要记在主将头上,小兵杀大将而封侯,从汉朝开始,就已经不存在了。比如车胄蔡阳之死,不管是不是关羽动的手,都要算在刘备头上:“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即使是黄忠阵斩夏侯渊,有时候也会被史书记载为刘备之功:“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英雄不问出处,大咖别问岁数。这句话从汉朝开始就不太流行了,因为从“九品中正制”的颁布实施开始,就已经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了,从秦代以后,我们就很少听说“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故事了。

任何一个朝代,开国战争时期,军功制度都是比较公平的,而到了勋贵阶层产生之后,封侯拜将就成了某个集团的专属权益。

李广抗击匈奴的时候,大汉王朝已经传到了四五代(如果算刘盈与吕雉),权力阶层已经固化,李广就被简化的封侯硬杠儿卡住了。黄忠比李广幸运,因为他生在后汉三国乱世,固有的阶层和体制已经被打破,所以他才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从秦代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奴隶积功可封侯拜将,到汉朝不斩千人不得封侯,汉朝的军功制度简化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对大汉王朝来说,是成功,随意才有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气。

但是对社会底层和非皇亲国戚来说,好像就没那么公平了,因为从奴隶到将军,已经变成了可望不可即的传说。李广难封,数奇命苦,如果他要是汉武帝刘彻的姐夫小舅子或者发小嫡系,还会含恨而终吗?

标签: 李广汉朝

更多文章

  • 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她的一生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李祖娥,北齐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祖娥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南北朝这段历史,各个政权雄踞北方,强盛一时,却难免分裂命运的北魏;枭雄频起,权臣天下的北周;兄弟篡位,杀兄杀侄的北齐。南北朝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男性:拓跋宏,拓跋弘,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高湛,高欢,高纬等等。今天不讲男性,来

  • 唐中宗为何只做了五十五天皇帝,便被武则天赶下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中宗,武则天

    历史上的唐中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六味地黄丸”:他的父亲、母亲、兄弟、儿子、侄子和自己都曾做过皇帝,而且自己还曾先后两次登上皇位。然而,唐中宗第一次登基时,就做了五十五天皇帝,便被自己的母亲赶下了皇位。李显的退位,完全是咎由自取,在武则天看来,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也真是活该被废!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

  • 明朝大臣李时勉与明宣宗朱瞻基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时勉,明朝

    明朝大臣李时勉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1426年夏天,紫禁城的大殿上,一位姓王的锦衣卫指挥使匆匆走下台阶,他接到皇帝的命令,要到锦衣卫诏狱把一位罪臣抓到西市直接斩首。王指挥使飞快地赶到诏狱,发现罪臣已经被其他人请入皇宫了。王指挥赶紧折返回去,一路奔到皇宫,累得满

  • 张丽华只是一个妃子,为何将她与陈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张丽华,陈朝

    作为一个妃子,一个女性,张丽华是怎么和亡国联系在一起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要从张丽华入宫说起。张丽华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家里以替人编织草席为生。10岁那年,不谙世事的张丽华便被地方官吏选中送进了宫里,成为了太子陈叔宝宠妃龚贵嫔的婢女。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叔宝遇见了

  • 甄宓作为曹丕当初最爱的女人 曹丕为何要赐死甄宓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丕,甄宓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和甄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在这段时期涌现出很多天纵英才,而曹氏父子无疑是这个时期当中较为耀眼的人物。在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中,曹操最善筹谋,而且是著名的诗人,再加上三国霸主之一的身份,使其光芒至今仍然耀眼。而他的儿子曹植也

  • 拓跋焘作为北魏皇帝为稳定政权做出重大贡献,为何会死于非命?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拓跋焘,北魏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拓跋焘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北魏拓跋焘的时代,可以说是英雄一战著功名的时代。拓跋焘在位期间,勤耕政务、励精图治、政治开明,荣获北魏一代明君尊称。同时,他还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杰出军事家,屡次南征北战、镇压地方起义、大破柔然,最终统一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这样

  • 康熙帝共有几位皇后?历史上的她们与影视剧中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康熙

    康熙皇后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贵妃。皇祖母孝庄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对康熙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康熙帝一生有四位皇后分别是:孝诚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她们的历史人物跟影视

  • 惇妃:固伦和孝公主的生母,她是如何上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惇妃,清朝

    惇妃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延禧攻略》中一直没有播出的一位大清公主,她就是“令妃”魏璎珞所生的皇七女昭华公主,即固伦和静公主。历史上固伦和静公主确实是乾隆非常宠爱的女儿,但他最宠的却是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公主貌类父亲,乾隆曾说:“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为储。”

  • 汉武帝刘彻共有三个皇后,个个都是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武帝,西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趣历史小编来说说汉武帝的皇后的故事。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中最著名的帝王之一,他是汉朝第七位皇帝,汉景帝之子。刘彻身上具备了大多数伟人都该有的要素,那就是“传奇性”:本不是太子,刘荣被废后才有出头之日;君临天下 开疆拓土,与西域诸国斗智,与匈奴人斗勇。这

  • 求贤若渴的李世民为什么会除掉单雄信?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唐朝

    单雄信追杀过李世民 ,李世民和他许各种好处他都没有接受,就是要杀李世民。纵观整个洛阳之战,李世民与瓦岗结义兄弟,对单雄信真的已经仁至义尽,战场上对单雄信各种无底线放水忍让,单雄信被抓了他们也是尽心劝降和解,最后谈不拢大家还是一个个敬酒为他送行,死后大家还为他建寺供奉香火。反观单雄信为了个人私仇,对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