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开播的《大明宫词》的姐妹篇《大宋宫词》,仅一天就喜提6.1分的豆瓣评分,堪称史上出分最快的剧。然而,仅仅过了两天,观众便从开始的期待变为满满的槽点,豆瓣评分已经断崖式下跌至4.4分。
其实这部剧应该算是《清平乐》的前传,《清平乐》开局的戏份里,赵祯与刘娥之间的斗争让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
而这部剧说的是刘娥跟赵元侃之间的故事。刘涛出演的刘娥本为蜀地孤女,乱世中与三皇子赵恒相爱,当上皇后之后辅佐赵恒,在赵恒驾崩后临朝称制,为“仁宗盛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太后,有的史学家甚至将刘娥定义为“一代奸妃”。而真实的历史中,她也确实是位从草根逆袭到当政皇后的狠角色。
那么蜀地孤女到底是如何逆袭的?就让我们通过《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这本书,听听作者鲍坚老师讲讲刘娥这个人。
太后刘娥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以至于后来的民间艺人对她的经历津津乐道,流传至今。
刘娥本是将门之后,祖父是五代时期后晋、后汉两朝的高级将领,父亲则在大宋建立后的太祖朝担任过中级军官。
刘娥生于成都,出生不久,父亲奉命出征,战死沙场,留下孤女寡母无以为生,只好回到刘母的娘家寄居。为了谋生,刘娥自小学了一手击鼗的手艺。及笄成年后,刘娥嫁给了成都的银匠龚美。
不久,夫妻二人从成都来到京城开封,龚美给人打造银器,刘娥则在街头击鼗卖艺。或许是为了便于谋生,他们对外以表兄妹自称,而不是夫妻。
鼗鼓,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
刘娥虽自幼贫穷,但天生丽质、聪明可人,表演时绘声绘色、眉目有情。因此,虽然从业低贱,刘娥却颇受听客喜爱,并逐渐在京城的艺人圈中美名传扬。
后来,刘娥成为襄王的侍姬,襄王对她也是十分宠爱。刘娥进入襄王府的最初几年,处境其实并不好。
襄王的乳母秦国夫人为人严厉,她认为刘娥出身低贱,于是向太宗告状。太宗也认为襄王此举有失身份,责令他将刘娥逐出王府。襄王不得已,表面上将刘娥赶出王府,暗地里却让刘娥寄居在张耆家。这一避就是十几年,直到太宗驾崩,襄王变成了真宗皇帝。
真宗一登基,就将刘娥接进宫中,先封她为美人,不久晋封修仪,再晋封德妃。
在这之前的十几年间,襄王娶了两任王妃。第一任王妃在婚后六年去世,第二任王妃郭氏在真宗即位后被册立为皇后,但是不久也撒手人寰。因此,真宗得以专心宠爱刘德妃,并想立她为皇后。
但是朝中群臣反对立刘德妃为皇后,理由有两个:出身低贱、没有子嗣。出身低贱不算是太大的问题。宋朝的人并不太讲究家庭出身、门当户对,为人正派、品德高尚是赢得尊重的最重要因素。要说出身,太宗、真宗两朝的宰相张齐贤未发达时还曾与盗贼称兄道弟呢。因此,没有子嗣是刘德妃当上太后的主要障碍。
此前,真宗的后妃们为他诞下五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所以真宗至今没有子嗣。谁要能够为皇帝生下一个儿子,那是为国家解决了重大问题,自然就有资格当皇后了。
于是突然有一天,刘德妃生了一个儿子,真宗为他取名赵受益。虽然朝中有些重臣心有疑惑,但终究挡不住真宗立后的决心。大中祥符五年(1012)的十二月,年过四十、历尽艰辛的刘德妃终于苦尽甘来,成为大宋王朝的皇后。
天禧二年(1018),皇子受益被封为升王,立为太子,改名赵祯。天禧四年(1020),真宗病倒,难以处理朝政,上呈给他的政务实际上都由刘皇后代他处置。不久真宗病情加剧,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于是下诏:由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皇后从旁辅助。
这样又拖了两年。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终于病逝,遗诏让十二岁的皇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权取”,暂时听取之意。国家大事,暂时由皇太后处理,但暂时到什么时候,遗诏没有指示。
刘太后是个十分聪慧的女人。她在张耆家幽居的十几年间博览群书,增长了不少见识。真宗即位后,常将她带在身边辅助处理一些朝政,也使她有所历练。
真宗去世时,新即位的仁宗皇帝年少,这给刘太后提供了一个展现才能的大好机会。自此,刘太后与仁宗在承明殿共同听政。承明殿御座前挂着一片珠帘,刘太后与皇帝共同坐在帘后,皇帝在左,刘太后在右,所有大事都由刘太后最终决定。
宋真宗后坐像轴(刘娥)
许多人一旦掌权,不可避免地会暴露出两个弱点:一是为亲人、为亲信谋私利,二是迷恋权力。刘太后也是如此。
刘太后出身贫贱,除了兄长刘美,家中没有什么依靠。因此,她总想培植几个亲信,尤其是有学问、有出息的亲信。
她首先想到的是攀亲。有一个读书人很聪明,很早就与刘太后攀上了亲,而且还是他自己主动攀的。这人就是钱惟演。
钱惟演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的儿子。出身高贵,并且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使钱惟演在真宗朝受到重用。后来他在仁宗朝更是官居枢密使,名列宰执重臣。
钱惟演成为刘太后亲戚的方式很简单。当年太后刘娥未发迹时,刘美替钱家打造银器。银器没打造完,真宗皇帝看上了刘娥。于是,钱惟演立即转变身份,将女儿嫁给了刘美,成为太后之兄的岳父,并将刘美没打造完的银器都送给了刘美作为新婚之礼。
钱惟演是刘太后唯一一个有身份的亲戚。他的出身使得刘太后能够对他顺水推舟地加以关照。但刘太后想要关照其他的亲戚、亲信,就需要施加点压力了。
比如,刘太后想提拔刘美的女婿为侍从官,但屡屡为宰相王曾所阻挠。好在王曾不可能天天都盯着此事。一天,王曾生病在家,于是刘太后抓住这个机会,立即让执政大臣任命刘家爱婿为龙图阁待制。
其实,太祖曾经立下皇亲国戚不得干政的规矩,使得刘太后的偏爱也罢,袒护也罢,都不至于达到祸国殃民的地步。
倒是刘太后的恋权,不利于国家政治的健康发展。
仁宗即位后,改元天圣。天圣八年(1030),刘太后已经六十二岁,而仁宗则已经二十岁了。二十岁的仁宗仍然在刘太后的阴影下当着皇帝。
范仲淹给刘太后上了一道奏章。“太后拥扶皇帝处理国政已有多年。如今皇帝风华正茂,睿哲明发,太后为什么不放下大权还政于皇帝,安享长寿之福?”
一个臣子让掌握大权的太后放下权力,要在其他朝代,那是大逆不道之举,轻则丢官,重则丧命。但是,刘太后对范仲淹的奏章不予理睬。
范仲淹上书所议论的事情让刘太后有点为难,主要是因为范仲淹言之有理。如今皇帝已经长大成人,也颇有智慧,她也没有理由反驳范仲淹之言。
既然如此,对范仲淹的上书,刘太后采取的最合适的应对办法就是不予置理。
明道二年,是仁宗皇帝的多事之秋。皇室出了三件大事:刘太后去世,仁宗发现自己的身世以及仁宗废黜皇后。
刘太后病倒了。这一病,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仁宗十分揪心,诏令各地寻找良医,飞马送到京师为刘太后治病。三月二十九日,刘太后去世。
第二天,仁宗升殿,与宰辅大臣商量刘太后的后事。见到辅臣们,仁宗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仁宗生性仁慈,刘太后虽然对他十分严厉,但母子之情却是十分深厚。
仁宗的伤心尚未平复,他突然得知了一件让他无比震惊的事。
有人告诉仁宗,他的生母不是刘太后。
自己的生母,竟然不是养育自己二十几年的太后!那是谁?
是天圣十年(1032)二月去世的李宸妃!
刘太后与仁宗母子的这一段关系,后来被民间艺人加以充分的艺术加工,演绎成为流传几百年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刘太后成了一个恶毒的女人。她和宫女李氏同时怀孕、同时产子。刘氏为了争当皇后,让人用剥了皮的狸猫偷偷换走李氏生下的皇子,以此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使李氏被打入冷宫,而自己终于被立为皇后。
但是天怒人怨,刘氏所生之子不久夭折,而李氏所生皇子在经过磨难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在清官包拯的帮助下,皇帝得知真相,与双目失明的生母相认,而已经成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故事很有感染力,让刘太后在民间背了几百年的黑锅,这黑锅恐怕还要继续背下去。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刘太后是颇有功绩的。
她主政期间,号令严明、恩威并施,社会稳定、边境安宁。涉及百姓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如税赋、劳役等没有变化,官员们一如既往同时也是按部就班地履行职责,同契丹国的关系以及与西夏的西平王赵德明、南方交趾的南平王李德政等藩属国国王的关系也比较稳定。
尤为重要的是,她下决心贬黜了曾经宠信的奸臣丁谓,任用了一批品行端正的大臣,保证了政权的平稳。
虽然将皇子据为己有、至死不说明真相有悖情理、有损人伦,但她对李宸妃还是善待的,并没有迫害李宸妃及其亲属,这在那种社会里已属极为难得。
至于对家人、亲信偏一点心、多给点恩泽,甚至包庇点过错,相对那个时代的帝王后妃们而言,刘太后不算太过分,至少她没有滥杀大臣——除了将盛气凌人的枢密使曹利用迫害而死。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要说手握如此大权,就是当个小官小吏的人,为自己谋点私利的肯定是多于道德高尚、品质清廉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限于篇幅,本文有所删减)
本文选自《庙堂之忧》
《庙堂之忧》
鲍坚/ 著
高高国际 / 天地出版社
作者简介
鲍坚,福建省永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代表作长篇小说《清风有骨》《俯仰之间》、散文集《无非世事》等。
); }
庙堂之忧: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及北宋政局 范仲淹手迹+精美宋画插图 随书赠董其昌书作《岳阳楼记》长卷
¥3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