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039字 建议阅读时间:7分钟
内容创作/博古史泽
插画/博古史泽
宗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基督教的出现对西方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无数西方人眼中,基督教教义成为其日常行为首要准则。
西方世界中的重要宗教基督教,将匈人王阿提拉与蒙古大汗铁木真称为上帝之鞭,意为上帝派往人间惩罚人类的使者。同为上帝之鞭,铁木真能成功灭掉亚洲多国,鼎盛时期,统治范围甚至直指欧洲大陆。阿提拉却始终未能踏足亚洲大陆。那么,社会地位不相上下的阿提拉与铁木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身为“上帝之鞭”,铁木真成功灭掉亚洲多国,确立自身统治地位
蒙古部落领袖之子的身份,促使铁木真自幼对政治及军事内容抱有较大兴趣,成长过程中,为报杀父之仇,曾将塔塔尔部顺利击败。不断的战争与扩张壮大铁木真手下势力,最终,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成为新时代的优秀领导者。
蒙古内部动乱得以平息,进一步扩张领土成为铁木真的新目标。伴随铁木真的指导,西夏、金国等地均成为蒙古所控制区域。铁木真生前,他未将南宋看作侵略目标,其后人却成功征服南宋,进一步扩大蒙古统治范围及领土区域。亚洲大陆上,各国均为铁木真的手下败将,接受着蒙古的管辖与领导。此时的铁木真称霸亚洲,同时剑指欧洲大陆,以求继续扩张自身势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公元1219年,铁木真率领二十万大军踏上西征道路,削弱蛮族力量。虽此时的欧洲拥有较强军事实力,相比铁木真,其劣势显而易见。凡铁木真所到区域,蒙古铁骑大获全胜。远道而来的铁木真及其蒙古军团,使得欧洲各国统治者震撼不已。
扩张后期,铁木真的儿子们继续推进称霸欧洲之路,直至其中一人驾崩,蒙古铁骑对欧洲的侵略才得以暂时中止。无数基督教徒将铁木真看成神明一般的存在,上帝之鞭成为欧洲社会中铁木真的代名词。
中原统治者对北匈人持续打击,阿提拉带领北匈人开拓全新领地
作为匈人单于,阿提拉的强大实力不容小觑。自秦朝建立,匈人便是中原地区的巨大威胁。秦始皇曾大举修建长城,确保匈人不会对中原统治造成威胁。汉武帝时期,基于强大国力的支撑,匈人曾大败于中原统治,自身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内部发展进入瓶颈时期。
匈人出现内乱,各单于间的权力争夺致使匈人自身实力锐减。不断纷争导致北匈人成为东汉统治者的重点打击对象。为追求全新生存环境,迁移成为北匈人得以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阿提拉的带领帮助北匈人成功挺进欧洲大陆,凭借强大的军事战斗力,欧洲传统步兵与重骑兵无法对北匈人进行精准打击。
以西罗马帝国为首的部分欧洲国家成为北匈人的手下败将,北匈人成功在欧洲大陆焕发全新生机。阿提拉能够带领北匈人实现巨大胜利,与其幼年时期接受过的西罗马教育密不可分。相比其他统治者,阿提拉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战过程中,阿提拉精准掌控敌人薄弱缺陷,对其进行有效打击。欧洲黑暗时代下内乱迭起,为阿提拉的开疆拓土提供优越政治环境。
亚洲大陆上,阿提拉所带领的北匈人较为弱小,当其来到熟悉的欧洲大陆,借由军事领域内的优势,匈人实力飞速提升。与铁木真相比,阿提拉的能力依附欧洲社会得以开发,放弃对亚洲的占领,成为其趋利避害的最佳选择。
游牧特点限制阿提拉军队战斗力,攻打亚洲成为天方夜谭
攻打其他欧洲国家时,阿提拉几乎从未落败,但面对西罗马帝国,阿提拉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与西罗马帝国争斗过程中,双方未能分出胜负,两者受到沉重打击。相比走向覆灭的西罗马帝国,阿提拉军队表面仍辉煌无比,其内核所受创伤较难弥补。
迁徙过程促使北匈人开始向游牧民族靠拢,对其民族特点加以学习。相比亚洲大陆的其他国家,阿提拉军队无法适应高强度、远距离作战,军队物资补给亦无法支持对亚洲的进攻。正因如此,阿提拉才会将军队带往欧洲,避免同亚洲其他国家产生正面冲突。
基于军队自身实力的限制,向西前进成为阿提拉的必然选择。除军队实力限制,阿提拉将西罗马帝国看作攻击的首要对象,在未解决与西罗马帝国的矛盾前,阿提拉不愿将军队分散到亚洲地区,以分散军队精力,导致满盘皆输。攻打亚洲各国成为天方夜谭,军事发展中的适当取舍较为关键,对比分析利弊后,阿提拉甘愿放弃对亚洲的占据,充分保存军队实力。
综合来看,阿提拉不攻打亚洲各国存在多方面因素,阿提拉与铁木真同为上帝之鞭,两者的发展背景及战略战术各不相同。对于欧洲社会,铁木真及阿提拉的到来使其陷入无尽黑暗,与此同时,欧亚之间的文化、政治及思想交流得以有效推进。
后记
相比铁木真,阿提拉攻打亚洲难度较大,其军队实力同样处于劣势状态。与西罗马帝国对战进程中,由阿提拉所率领的匈人帝国内耗严重,若此时再度东征亚洲大陆,对亚洲各国进行征服,很可能适得其反,对自身统治及稳定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此外,阿提拉崛起时期的亚洲地区正值北魏统治阶段,强大的国家实力使得阿提拉处于战争被动位置。纵使此前的阿提拉辉煌无比,为维系自身发展,韬光养晦必不可少。任何时代背景下,大部队的出征并非易事,阿提拉未对亚洲进行攻打,其上帝之鞭的地位仍不可撼动。
参考资料:《匈人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