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水浒的人都知道,武松其实也可以叫“武十回”,因为整本水浒中,作者花了大概十回的篇幅去描写武松,完全把武松写活了,写得名扬天下。篇幅之所以多,是因为武松事迹多,打虎景阳冈,醉打蒋门神,威震平安寨,结义十字坡,大闹飞云浦等等。
尤其是武松打虎,实在太精彩,以至于提及打虎英雄,人们都忘了之前的卞庄、子路、李存孝等人。即便后来李逵怒杀四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写典韦逐虎过涧,也取代不了武松。
但是,武松并非圣人,更不是完人,他也有让人诟病的问题。
武松曾经因为打死人(后来证实只是打晕),跑到柴进的庄子里躲避一年多。但是,当宋江到的时候,武松与宋江结义了,并且有点怨恨柴进,说他刚来的时候也是客官,受人尊敬,但后来却没人理他了。
于是有些人就说,武松忘恩负义,实在可耻;也有人说武松并非忘恩负义之人,但是他不感恩柴进,转头跟宋江结拜很奇怪等。实际上,从柴进和武松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
先从柴进的角度来说。
柴进是前朝皇族,虽说前朝的皇族不值钱,但是他有誓书铁券,身份地位是很高的,从柴进穿的龙纹袍,系着的玉带等都能看出来。也就是说,柴进地位相当高,而武松不过是普通人一个。
柴进仗义疏财,喜欢结交天下好汉,但是,武松那会人并没啥事迹,更没有多大的名头,所以,在柴进眼中,武松跟其他来投奔的人没啥区别。
正因如此,所以当武松经常喝酒打架,别人不断吐槽武松时,柴进也慢慢地对武松怠慢了。其实,这种怠慢也不算怠慢,只是以平常人对待而已,毕竟,柴进也不可能每天都大鱼大肉,好酒好菜地伺候着武松。
刚来的时候客气一点,但时间久了就要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这是很正常的事。
其实最后的时候,能看出来柴进对武松不错。他一直在帮武松打探家里的消息;他说“豪杰相聚”,拉着武松和宋江一起喝酒;他看宋江要给武松做衣服,于是就给两人都做了衣服;武松最后要走,柴进也要给他银两等。
再从武松的角度来说。
武松当时年纪还不算大,不过二十四五岁,还很年轻。因为年轻,所以血气方刚,快人快语,有不满的地方就会说出来。
于武松而言,初来之时,柴进很客气,但后面就没这么客气了,他受不了这种落差,所以才会不满,但问题其实出在他身上。即便他不喝酒打人,柴进也依然会慢慢“不客气”,像普通人一样对待他。
但武松也并不是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之人,实际上他还是很感恩柴进的。武松临走时,先是谢了柴进,然后说“多多相扰”,柴进给他钱他也没拒绝。如果武松忘恩负义,恐怕就会抱怨甚至怨恨柴进了了,但实际上并没有。
有人说,武松受柴进之恩,却跟宋江结义为兄弟,就是忘恩。
实际上,柴进当时身份高贵,不可能去跟武松结义,二者太过悬殊。武松与宋江身份差不多,宋江对他也不错,所以两人才会结义。但这并不等于武松忘恩,跟谁结拜,是武松的自由,总不能因为柴进对武松好,武松就不能跟别人结拜吧。
从作者角度来说,这一段是要表现宋江。
宋江本就是书中第一男主,倘若柴进对武松特别好,武松与他结义,两人之间情谊深厚,那哪里能显得出宋江仗义疏财,爱结交好汉呢?所以,作者安排武松出名前,宋江与之结拜,而不是出名后,这也是要表现宋江,否则又要有人说宋江看重武松的武艺,所以拉拢武松、利用武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