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因为惹了官司,于是就跑到江湖上有名的惯于接纳落难好汉柴进的庄子。应该说这一年多时间里,最初武松在柴进庄上过的应该不错。是得到过厚待的,但时间长,各个方面的待遇就不如以前了,这里面主要原因应该是由武松负责,而后才是柴进。
武松之所以不受待见,就是喝酒后暴力殴打其他庄客。因此书中原文说,“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就是群众风评差。而对于这样一个酒鬼,就算是柴进最初对他不错,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冷落,再加上其他庄客去告状,柴进对武松的观感必然不佳,几个人说你不好也许是小人,如果所有人都你不好,那就是你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武松意识到了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作为寄人篱下之人,这方面尤其敏感。因此这一年多的时间,如果说,最初武松还有感激的话,但经过一年多的损耗也丧失殆尽了。
柴进作为书中唯一一个在名望上接近甚至超过宋江的好汉。他的身份和地位又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作为前朝皇族后裔,正经的金枝玉叶。他家有一块誓书铁券。宋江虽然以仗义疏财闻名,但是他也曾受到过柴进的庇护。宋江来投靠的时候,柴进作为主人居然是拜倒在地,口中说着仰慕之词,宋江也急忙跪下还礼。二人携手进了正厅。柴进亲自做陪,庄上的上等门客们轮流上来敬酒。
而此时的武松因为得了疾病,在走廊里烤火。但宋江无意中又把武松烤火的工具给踩翻了。武松顿时急眼了。而当二人熟悉之后,宋江就说:“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此时的武松不过是无名小卒,虽然宋江只是客套,却让他很受用。此后二人一起饮酒,一处安歇,一同游玩。宋江最后不过是做了衣裳,外加给了十两银子,然后拜了把子,就这点好处,让武松感激肺腑。
为何如此,很简单,武松在宋江这里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就是在柴进那里得不到了的平等和尊重。而柴进呢,虽说银子花的不少,但没有收到武松感激之心,反而是厌恶。柴进对待武松有始无终,他就前紧后松。又如何能真正赢得人心?尽管柴进救济了那么多的好汉,却没有一个能跟他交心,成为他的心腹。
他得到的也仅仅是个仗义疏财的名声罢了,论起影响力和号召力,他远远不如宋江、所以他身边的追随者,多是溜须拍马之辈。上梁山后,几乎没有人跟随于他。所以说论笼络人心的问题上,与宋江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宋江的钱只是拉人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靠感情投资,就是“交心”。对于柴进来说,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钱花了,人心却没得到。
从武松事件可以看出,柴进放不下身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就是一纨绔子弟意思,自认为高高在上,把不如自己的寄养的人当狗养着,洪教头跟他多年,技不如林冲,就弃之如敝屣,假林冲之手羞辱一番,哪里有一点儿情义。对武松态度更像是打发要饭的,没有任何平等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情商低。当然也有赤升米养仇人的感觉。
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更应该喜欢宋江,而不喜欢柴进,人性的幽暗可见一斑。这也是人性的体现。最后武松告辞也说了:实是多多扰了大官人。这样柴进还是能心理安慰一点的,要不然真跟养个白眼狼似的。而武松呢,应该是没有丝毫愧疚的感觉。
柴进和宋江都是仗义疏财的典型人物,但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柴进的仗义有些沽名钓誉之嫌。而宋江却是想人之所想,及人之所及。银子虽然不多,但每每都花在最关键的地方,当然这和他的出身有关系,县衙小吏,他的成长轨迹始终贴近最底层,所以他显得平和。当然也不能说柴进有错,面对初出江湖的武松,柴进的行为已经很宽厚了,在对待武松的问题上,宋江是雪中送炭,柴进则是虎头蛇尾。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