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古典文学名著,以其生动传神的人物刻画,全面详实的社会场景描写,把北宋末年的那一段恢弘壮丽的历史事件,栩栩如生展现在人们面前。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水浒传》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数百年来以其无穷魅力征服了无数读者,四海八荒男女老幼,不知《水浒》者可谓寥寥无几,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文坛历久弥新。
然而受作者施耐庵本人的时代局限、以及个人观点思想等因素影响,《水浒传》也并未百分之百完美无缺。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违背基本史实。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乃是一个万古不变的基本原则,尤其是严肃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可以想象,但都应建立在基本史实基础上,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人物属性、人物关系、事件梗概。《水浒传》恰恰在这方面有一处违背史实的硬伤。
众所周知,《水浒传》的核心人物是108条梁山好汉。他们精彩纷呈的传奇事迹,构成了全书的骨架和灵魂。但这一百零八人中,有一人最不应该存在。换而言之,他的存在严重违背历史事实。此人就是天贵星小旋风柴进。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大多出身草根或者一般官吏。
而柴进则不同,他身家显赫,是大周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嫡派子孙,手握宋太祖赵匡胤御赐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与清朝铁帽子王好有一比,世代尊荣,与国同休,一生荣华富贵享用不尽。看了书中对于柴进的描写,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个难得的厚道人,对柴荣的后代如此优厚恩宠,周世宗柴荣的后人虽然丢了江山,但能生生世世坐享这样的大富贵,也无不可。
而实际上,对柴进的描写严重与史实不符。换而言之,梁山108条好汉,其他107人谁都可能存在,唯独柴进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理由很简单,赵匡胤夺取周世宗柴荣的天下后,柴家后人根本就没有享受到什么善待。目前已知史料中,有关赵匡胤优待柴家后人的,只有南宋陆游的《避暑漫抄》中提到过,北宋太庙中有过一块碑,上面镌刻有“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既是野史,又是孤证,可信度大有疑问。
而且即使是这唯一的证据中,也没有提什么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常保富贵之类。按理说,新朝天子善待前朝皇帝后代,属于仁义之举,美德之行,正史野史都会大加宣扬、竭力鼓吹,然而北宋史料中,对宋太祖优待柴荣后代之事的记载,则集体失声,一副讳莫如深的态度。
恰恰相反,北宋史料中零星记载的柴荣后代的结局,都非常不好。柴荣一生有七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早年都被后汉隐帝所杀,只剩下老四后周恭帝柴宗训、老五曹王柴熙让、老六纪王柴熙谨、老七蕲王柴熙诲。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时,周恭帝柴宗训才满七岁,先被赵匡胤封为郑王。作为亡国之君能得个王爷封号也算不幸之中大幸,可惜这个封号只是空头的。他很快就被强制迁移到房州定居,房州自唐朝以来一直是著名的流放地。即使被流放,能保住性命也算不错,然而柴宗训在开宝六年就离奇死去,《宋史》记载,“周郑王殂于房州”,时年二十岁。
他的弟弟们结局也都很凄凉,欧阳修主编的正史《新五代史》记载,“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老领导周世宗柴荣的四个儿子,已经全都死去或者离奇“失踪”,此后也不再见诸史书记录。所谓赵匡胤优待柴氏后人、御赐丹书铁券、世代富贵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也就是说,《水浒传》中手握丹书铁券、逍遥富贵的柴大官人,根本不具备出现的史实基础。《水浒传》中的故事框架,大体符合史实,唯独柴进的存在,严重违背基本史实,如果从108人中去掉他,《水浒传》就完美了。
赵匡胤从篡位起家,连手下同生共死的武将们都信不过,柴荣后代作为前朝皇帝遗孤,是再明显不过的危险因素,他对他们的忌惮防范之心可想而知,柴荣子孙落得这样凄凉结局也并不意外。《水浒传》作者对宋太祖赵匡胤持赞美肯定态度,“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所以才会如此美化他。
参考史料:《新五代史》、《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