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可以保持相持,最终达到“不战而降”的目的!
想必了解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赵括“纸上谈兵”的典故。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从小就喜欢阅读兵书。因此,赵括逐渐养成了一种自负的风度和气质,就好像他真的是一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将军。以至于赵奢见儿子天天会吹牛皮,不免有些担心。他认为赵括只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临死前留下一句话:“以后赵括不用赵括当将军还好,如果用他当将军,赵军必败无疑。”
然而,这一切都不幸被赵奢纠正了。公元前259年,秦国大军入侵赵国。这时,赵奢已经去世。老将廉颇统率赵国军队。继续前进无路可走,在昌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赵军相持。
由于秦军不在国内作战,长期相持对秦国极为不利,他实施反制,暗中派人到赵国散布消息说:“秦军最怕赵奢之子赵括将军,作为赵军的统帅。”.
得到“消息”的赵望心信以为真,立即在战场上进行“紧急”换帅,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长平之战。熟读兵书的赵括坐上帅位后,顿时有种磅礴的“凉”感。为了证明自己不仅会打仗,而且比谁都懂得打仗,他急需一场胜利,立马换了廉颇。作战计划以“守”为主,采取进攻战术。结果,他进入了“撤退”的秦军的包围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40万余赵军投降后,全部被杀。白起被埋在坑里,赵国元气大伤。
从典故中赵军长平之战失败的前因后果和过程来看,换帅是赵军失败的开始。
如果不换帅,老将廉颇将继续挂帅,采取以“守”为主的作战方案,将与秦军保持胶着状态。这种消耗战,是远离大陆作战的秦军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军的粮草和后勤保障将是第一位的。一旦出现问题,势必影响秦军士气,甚至消耗斗志,最后不得不自行撤兵。所以,如果长平之战赵国不换将,廉颇仍将负责指挥赵军与白起作战。对峙的状态,让远离秦国本土征战的秦军,粮草和后勤保障都出现了问题,直到斗志不断耗尽,不得不退出战斗,达到了目的不战而败。可以说,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因赵王“一杆之差”而改变了秦国的计划。他带领自己失败并摧毁了长城。大事,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