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众多古老的姓氏中,曾经有过一个叫“阳樊”的复姓,因为过于稀有,连百家姓都没有收录,其后裔大多已分别融入“阳”、“樊”二姓。这个姓氏来源于一个古老的邦国,从西周到春秋,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过深深的印迹,而它最后的消失,更是一个苍凉悲壮的故事……
创立西周的姬姓部族,早在商朝后期就已称霸西陲,而且其很可能并非商朝的臣属,而是相对独立的城邦联盟。也就是说,除了姬姓族长所在的大邦外,还存在不少同出姬姓的外支宗室邦国,以及与姬姓联姻结盟的城邑。其中有一个叫“樊”的小国(或者说是部落),其创立者据说是周太王的次子虞仲。到了武王伐纣、灭商定鼎之后,这个樊国就成了王室近畿直属的诸侯之一。西周早期的历史可靠的史料少得可怜,这个樊国与王室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还有待更多出土金文之类文物来佐证。
大约在周宣王时期,原本在关中的王室附近的樊国,又整体迁徙至东方的阳邑。此地在太行山之南、黄河的北岸,这个全新营建的城邦,就被称为“阳樊”。之所以会如此安排,可能与王室安排近支宗亲、去东部疆域布点开发的整体国策有很大关系。周宣王朝中有一个卿士气,就是阳樊国君仲山父(或作仲山甫)。他是奉天子的诏令,去阳邑营建新城的,表明这一时期的阳樊与王室关系非常紧密。《国语》中也留下过仲父劝谏宣王,不要干涉鲁国内部立储之事的记载。
平王东迁之后,樊国与周王室之间的亲密关系就逐渐终结,仲山父的后裔樊皮任樊侯时,甚至公开反叛周惠王的统治。其原因也不难猜测,此时周天子早已权威扫地,哪怕是王室直属的领地,也希望像其他诸侯一样独走。无可奈何的周天子,只得让当时实力还很强劲的虢国出兵,将樊皮捉拿到洛邑处置。数十年侯的公元前635年,为了拉拢当时的霸主晋国,王室干脆将阳樊等好几个姬姓邦国、打包赠给了晋文公。
阳樊国人自命是王室嫡系,大多数人都和天子扯得上亲戚关系,所谓“谁非王之姻亲”。而晋国地近戎狄,难免沾染胡风,所以阳樊人不愿成为晋人、决意反抗。不过他们都是文明人,自然也没有流血牺牲与大国对抗的决心,只是派出了代表去晋国向晋文公请愿。代表见到文公后说了一句:“谓君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意思就是要给点好处给我们,不然我们就会有“远志”,非要闹一闹,甚至干脆逃之夭夭。
而晋文公的回应简单粗暴,要“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也就是说敢反抗就尽毁阳樊宗庙、屠灭其国民。而且强大的晋国军队很快集结出征,将阳樊围了个水泄不通。眼见就要城破国灭、玉石俱焚,阳樊城中有个交叫仓葛的人,就登城对领军的晋文公大喊了一番:“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的道理。意思是我们阳樊人是诸夏正统,您哪里能用对付蛮夷那套手段来对付我们呢?晋文公倒也听劝,觉得这是“君子之言也!”于是就“出其民”,放了他们一马。不过他放走的是有国人身份的“君子”,其他那些身份低贱的野人、奴隶之类,可没被当做人,而阳樊也就这样成了晋国所属的一座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