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晋国的一系列内乱,太子申生被杀,公子重耳带着介子推逃出晋国,流亡天下。在逃离过程中,当时处于饥荒年代,重耳途中饿晕,又无食物可寻。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给他吃。重耳很是感恩,承诺等他回国后重赏介子推。当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因日理万机忘记拷赏忠臣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接受重耳的封赏,背着母亲隐居绵山。
重耳几番派人寻找介子推,都无功而返。便听其某一臣下的意见:放火烧山逼他出山。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事后寻找发觉介子推和他母亲已被烟熏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晋文公重耳在春秋年代,也算是一位明君,名下也有很多的奇人异士,为何执着于一个介子推。因为重耳执着于感恩,所以才把介子推推向了死的悬崖。
每个人,他都有遇到进退两难的时候,都会根据当时的利弊做出考量。介子推估计当时的境遇让他明白,归隐才是他想要的。重耳为什么不尊重他的选择呢?再者介子推已经归隐了,为什么不遇事时,先冷静下来,把事情缓一缓,再慢慢寻求劝说介子推出山的事宜呢。让介子推出山不是只有火烧深山的办法才行,重耳完全可以退一步,既然已经归隐何不让他归隐一段时间再说呢?或许等时间久了,介子推自己也会出来,毕竟他一个忠君爱国的人。
弘一法师曾说:余生,请不要执着,一切若能随风去,便是世间自在人。所以遇到事情一时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先缓缓,寻求很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不要一蹴而就,用极端的手段强制解决,不然两败俱伤犹未可知。在事情的某种程度上,不要以时间,速度,效率为重点,还是以稳健,双赢为上。
介子推其实也不要急着去归隐,不愿意封赏,可以将自己的原因相告,和重耳坦诚公布的谈一谈。每个人都会换位思考,都会体谅他人,何况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明君。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表示,自己二话不说的做出行动,人能不产生怀疑,能不关心则乱?可世间最难处理的是关心则乱的事,很多好心做坏事的情况往往都在情急关心之下产生,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突发情况,造成伤害。介子推是贤士,是大儒,就这样在一场大火中被烟熏了,是人都会惋惜,痛惜,何况礼贤下士的重耳了。
溪水“哗哗”的流淌,涓涓流水遇到礁石又发出“嗙砸”声,然后继续流淌,一阵风吹过,岸边的树林发出“簌簌”声,一声“叽”的声音从林中穿出,掠过溪水向高空飞去……好一个和谐共鸣的自然形态。在生活中亦如此,不管是亲戚朋友,上下级关系,适当的告知,坦诚相待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话说出来,知道你要做什么,相对于其他人来说可以做出相应的回复以及必要的帮助。藏着掖着,吃苦,受委屈,发牢骚的还是你自己。人与人之间多一份信任,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互利互惠,相比之下,这样的日子会过的温馨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