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诗人陶渊明面对生老病死,他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有六十三岁,他就要面对自己将要死亡的现实。于是他在诗中直言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态度:人有生,就会有死,纵然死得很早,那也不算是短命。面对生死,坦然处之。
当人们死后,若是按照传统的土葬,尸身存入棺椁埋进土中,随光阴流逝渐渐地腐臭溃烂,被微生物分解,最终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1972年年初,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发现了一具上千年前的尸身,被人发现时还是栩栩如生,甚至皮肤还是光滑有弹性的。许多出土文物的照片,大多数文物的表面都是坑坑洼洼的,并且颜色都是暗沉无光泽的。
辛追在地下沉睡了2100年依然美丽动人,皮肤有弹性,真人修复后更是一位绝世美人。长沙的马王堆汉墓一共有三座墓,其中一座的主人是利苍,他是一位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另外两座墓的主人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儿子。考古工作者在挖掘一号墓,也就是他的妻子的墓时,花费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在兢兢业业的挖掘工作后,墓坑中最终出现了一副巨大的棺椁,这就是丞相妻子——辛追的棺椁。
墓室是在距离地面有20米的地下,从开始挖掘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到看到棺椁期间,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一共挖开了四层不同的材质。最外面的第一层是封土,这可以用来封闭整个墓穴;第二层是夯土层,有16米的厚度,可以保持整个墓室的结构稳定性;第三层主要有防腐,进一步隔绝墓室,使墓室内部干燥,不被氧化,其主要原料是白膏泥。
第四层是紧密覆盖填充在棺椁表面四周的木炭,而木炭可以把棺椁内的水分,以及一些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吸附在内,从而保护棺椁内部不被氧化、受潮。在这些严密的密封保护下,棺椁内的物品才得以保护得非常完美。
因为古人对棺椁的保护措施给考古工作人员带来了许多意料不到的喜悦,在棺椁内还存放着完好无损的漆器、竹简等大量的随葬品。打开棺椁内棺材的盖子,辛追的遗体依然完好无损,肌肉还存有一些弹性,并且身体的关节还有一定的柔软性,她全身的皮肤都是完整的,还有毛发,甚至手指脚趾的纹路依然都很清晰,这是一具在世界范围内保存的最好的湿尸。
她身上的衣物很厚,工作人员花费了一周多的时间才将其剥离。除了这具湿尸以及一些陪葬品,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在棺椁外面的白膏泥保护层里夹杂了很多新鲜的还带有绿色的树枝和叶子,甚至还在墓穴中发现了一盆莲藕汤,这盆莲藕汤在工作人员发现时,里面的藕片还是新鲜可见的。
这些树叶和莲藕汤都是两千多年前下葬的时候放进去的,可令人惋惜的是,由于考古条件实在落后,很多保护技术都还没有被人们发现运用,导致这些罕见的古代珍品被极速的氧化、腐蚀掉了。
实际上,这种由于保护技术、设备等的落后导致很多古代的珍品被氧化损毁,它们只能在重赌天日的那一日短促的呈现出其风采与靓丽就消逝了,让人心痛。秦始皇兵马俑出土时就是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使兵马俑上的色彩被氧化,挥发,而今科技进步,能对兵马俑进行部分色彩修复,向大众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辛追的遗体被考古工作者发掘后,不仅仅因为技术的落后,还因为工作人员没有保护遗体的意识,让辛追的遗体过于长时间的放置在空气中,在一年后也只是象征性地为其制作了一个玻璃罩,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保护意义。而且在二零零三年之前的对外展出中,辛追的遗体遭到了严重的损毁。直到二零零三年才有了专门安放辛追遗体的地方,辛追的遗体才得以受有用地维护。
二零零二年是辛追遗体出世的三十周年,经过专家的努力,运用医学、美术等等上的技术,对辛追的面貌进行了复原,让原本美丽,富有灵气的辛追重现在世人眼前。对于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古代的生活习惯和古人样貌都存有很大的好奇心,而辛追遗体的出土满足了人们很多对古代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提升考古方面的保护技术等,阻止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参考资料:
《拟挽歌辞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