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靠刻苦勤奋,自然总有所成,但是,如果只是一味把“功夫”寄托在练上,忽略了德操品行、浩然正气的涵养和培育,恐怕到头也难有大成。甚或“养”不到家,反倒于己有损,国内猝然暴亡的气功名家非只一个,便可当作明证。因此,练功重“养”善莫大焉。志为血气之帅,北宋程颐说得好,“养气则志有所帅。”养气的重要作用,一语道破。
这种“气”,作为一种德操品行,作为一种理性追求和主观的精神状态,自然有高下优劣之分。最高的范本,我以为当首推孟子终生善养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苏轼语),虽然处于平常之中,却“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这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是达到极致的精神情趣,也是妙绝的人格品位。
在尘嚣盈天的世俗社会生活中,全钱翻飞,物欲横流,如何练功,如何“善养”,孟子自己为“大丈夫”含义而引申的“富贵不能淫,贫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是”养浩然之气”的最好注脚。
纵观古今,孟子自身,就是“善养”的典型,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到处碰壁,退而教授生徒虽则困穷不达,却依然是个“傲然而有点火气”的昂藏儒者;文天样一曲“天地有正气”的浩然高唱,至今天地间尚留存铮铮强音。这种浩然正气,“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辩。”
曾几何时,某些“大师”把自己的某些功力当本钱,走南闯北,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图个人私利,广开腰包,オ造成一个又一个“轰动效应”之后,那头上神圣的“灵光”便也随之黯淡失色,让人弃之于气坛之外了。
某些气功爱好者,练功未及几个月,急功近利的观念作祟,今日为徒,明日就去充师,或街头叫卖,或广告信函办班收徒,只想捞人一把。精神境界太低,孜孜于为一已私利奔劳,常年累月也不见功力增进。这是个功德问题,也是个技术问题。练功者不可不引起高度重视。
练功大有成就,身心洋溢“浩然之气”,自我主观精神达到崇高境界。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蹴就可达到的。还是孟子说得好,它是“集义所生”的,多做好事,积善成德,行为处事以合“义”作为规范,无须从外部世界寻求,一心专注于自我品格、气质的“直养”,久远恒常,总是可以“渐入佳境”的。
而如何“直养”,诸葛亮在告诫儿子时,给后人留下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千古遗训,把恬淡寡俗、宁静深思来作为身心修养的手段。性情豪放不羁、于练功饶有兴趣的大诗人李白于此也独有见解,曾主张并力行“澹然养浩气”,把淡泊恬适、轻薄利禄当为培养“浩然之气”的先决条件。
不算夸张地说,练功有成,如果没有祟高思想境界、人格品位,即便有硬本事,有超常功夫,也不大可能超越炫技示能的江湖术士樊篱、跳出禄蠹之徒的窠臼,难以进入真正的大师行列。
曾经有人提倡一天24小时都练功,乍一听来,似乎匪夷所思,莫说世俗中人诸缘牵缠,冗务分身,就是出家僧道,无论是念经拜忏,还是打坐参禅,都是难以做到的。单以吃睡计算,就要占去一天中几乎一半时间。
不过,如果当它为除开有形的修炼之外,让主观状态时时处于一种清醒有意识的精神培养之中,这不仅道理上讲得过去,且实践上也是行得通的。因为,“浩然之气”的培养不正需要贯穿在练功的始终过程、渗透在练“内”练“外”的功夫中吗?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