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不愧为写作高手,在《平原君列传》中设下了悬疑,激发阅读兴趣。“虞卿既以魏齐之故,不重万户侯卿相之印,与魏齐间行,卒去赵,困于梁。”
魏齐究竟是谁?他有何魅力让虞卿放弃相位。虞卿、魏齐两人结伴偷偷地离开赵国,这又是为何?需要仔细推敲历史背后的真相,才能读懂司马迁——魏齐之死与范睢复仇隐藏着司马迁的秘密。
魏齐之死
“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怒而自刭。赵王闻之,卒取其头予秦。”——《史记·列传第十九 范睢蔡泽》
秦昭王四十二年,也就是赵孝成王元年,即公元前265年,魏齐绝望中挥剑自刎。
秦昭王听说魏齐在赵国平原君家里避难,于是书信一封邀请赵胜到秦国访问。赵胜抵秦后被囚禁起来,随后赵孝成王收到了秦昭王的信,“砍下魏齐的头,换你叔父赵胜。”
魏齐听到风声从赵胜家逃出,投奔了虞卿。虞卿思虑再三,估计这次劝说不了赵孝成王,于是挂印离职,跟魏齐逃到魏国,打算请信陵君魏无忌帮助,再逃向楚国。
信陵君魏无忌考虑到国家利益,惧怕秦国,犹豫再三,未能立马见面。魏齐自知求生无望,又不甘心被擒受辱,更恨信陵君不施援手相救,一气之下挥剑自刎。
赵孝成王命人砍下魏齐的人头,送给秦昭王,最终平原君赵胜平安回国。
虞卿画像。
很好奇《平原君列传》中虞卿为何放弃相位,甘愿陪同魏齐逃难,在《范睢列传》中并未发现缘由。但是,阅读兴趣又被魏齐与范睢的恩怨给吸引了。
秦昭王为何如此嫉恨魏齐呢?“欲为范睢必报其仇”,原来秦昭襄王欺骗平原君,并以此要挟砍掉魏齐脑袋,目的是为了替范睢报仇雪耻。其背后真正原因在于执行“远交近攻”策略,找个理由攻打赵国。
“远交近攻”始创于范睢——秦国丞相,封地在应城(今河南鲁山县东),所以又称为应侯。
秦昭王大张旗鼓地为臣子范睢复仇,可见范睢在秦王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或者说司马迁给了范睢一个巨大的荣耀。
范睢之才
“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史记·列传第十九 范睢 蔡泽》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间,功勋卓越,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成就突出,伊阙之战、五国伐齐、鄢郢之战、华阳之战和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
有文章称,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说,秦昭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这高度评价可能源于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对范睢推崇有加,列传中篇幅仅次于《太史公自序》。从秦昭王三十五年逃离魏国进入秦国,一直到蔡泽劝其隐退,司马迁事无巨细一一记录。
将范睢比作吕望、管仲,可见范睢对秦昭王的意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范睢为秦国制定的国策。其实,古人见了范睢都喊“叔”,“范睢者,魏人也,字叔。”古人见面称呼不叫名反而有礼貌得称字。
范睢自荐。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通“侵”)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韩、魏两国地处天下的中心,秦国想要称霸必须侵占天下的中心,即韩、魏两国,以此威胁楚、赵两国。
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正是这一策略,或者说将秦昭王三十多年的实践上升为理论,范雎被拜为客卿,专门负责谋划军事行动。
当然,这一策略同时打击了时任丞相魏冉,魏冉主张袭击齐国刚寿,被范睢认为魏冉“欲以广其陶封”,陶是穰侯封地。《秦本纪》记载证实范睢的预测,“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
此后,范睢又提醒秦昭王加强王权。“于是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秦昭王收回太后干政权,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
“秦封范睢以应,号为应侯。当是时,秦昭王四十一年也。”秦昭王启用了范雎,从而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
仇恨由来
范雎是魏国人。曾游说各国,却无功而返,投奔到了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魏昭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随从。须贾到齐国后,连续几个月齐襄王不予接见。
但是,齐襄王却派人赏赐范雎,送来十斤黄金和牛肉、美酒。齐襄王听说范雎能言善辩,有才能,厚礼相赠无非想留为己用。须贾听说后大怒,怀疑范雎出卖魏国情报而获礼赠。
回到魏国,须贾向魏齐告密。魏齐不管真相如何,派人痛扁范雎,打断了肋骨和捣碎了牙齿。范雎无奈装死,被人用席子卷裹后扔到厕所里。
魏齐仍不解恨,让醉酒的客人,轮流在范雎“尸体”上小便。四下无人时,范睢对看守的郑安平说:如果你能救我,以后绝对有重报。于是,郑安平禀报魏齐,将范睢的“尸体”拖出去扔了。
范雎侥幸躲过一劫,改名张禄。秦国王稽此时正在魏国出差,王稽完成出使任务,然后用车拉着范睢回秦。
“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假扮作仆役,王稽竟然明目张胆向“外国人”求贤。是谁给王稽的任务?“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魏冉排斥外来外来“诸侯客”,回秦途中曾搜查过车辆。
而且王稽面试“张禄”,判定了范睢是贤人。但到了秦国后,范睢却坐了一年冷板凳,住宿、餐饮标准低劣,根本不是招纳贤才的标准。
司马迁对范睢这段经历的描写带有传奇色彩,而更为离奇的是,范睢竟然仇恨魏齐而不是须贾。
历史疑点
司马迁记录范睢的遭遇历史,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客,离奇经历带有传奇色彩。有些情节“巧合”让人怀疑真伪。
走投无路,置之死地,“使舍人笞击睢,折胁摺齿”,命悬一线几乎无可挽救;然而,遇难呈祥,机缘巧合,“当此时,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大劫之中伴随生机。
然而,范睢对魏齐的仇恨,竟然超过了须贾。这点就更让人纳闷了,所以我怀疑范睢的离奇遭遇被司马迁掺水了。
前面提到范睢封侯拜相在秦昭王四十一年,“范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
秦昭王四十二年为赵孝成王元年,这一年秦昭王骗平原君赴秦,以此要挟杀掉魏齐。这里也存在疑点。此时,虞卿不可能放弃相印,与魏齐一起逃亡。
对比《十二诸侯年表》发现,长平之战在赵孝成王六年,秦昭王四十七年。邯郸保卫战在赵孝成王九年,秦昭王五十年。
如果虞卿于秦昭王四十二年离职逃亡,那就不会在秦昭王四十七年和秦昭王五十年提供相关建议给赵孝成王选择了。
“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史记·列传第十七 信陵君》
虞卿与魏齐逃奔魏国,《平原君列传》中此事发生在邯郸保卫战之后。虞卿求见信陵君,信陵君反而问“虞卿何如人也?”,遭到身边侯嬴的批评。
侯嬴就是给信陵君谋划窃符救赵的老先生,他承诺估算魏无忌到达晋鄙军营时而选择自杀相送。如果虞卿与魏齐逃亡魏国时,侯嬴仍在信陵君身边,证明邯郸保卫战尚未发生。
时间错乱,疑点重重。
司马迁老先生没料到两千年后,读者会陷入时间混乱中。重新捋顺一下事件发生顺序:虞卿入赵,赵王重用为卿相;魏齐逃难,一起亡走魏国;魏齐死后,返回赵国;支招长平之战、割地争议。
综合《范睢列传》、《虞卿列传》、《六国年表》、《赵世家》,如此来读虞卿,或许较为完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