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结束了我国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乱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的丰功伟绩足以让他千古留名。可有网友却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顺势而为,对秦大一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前人商鞅。为什么会有这种言论滋生呢,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商鞅变法就能发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商鞅变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稳定。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壮大,一个安全稳定的内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当时商鞅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的措施。通俗来讲,就是把原本属于国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全都专注于农事,自然没有精力去做一些僭越规则的事情。
有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商鞅便着手开始搞起经济发展,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农业是最大经济收入来源,因此重视农业的发展一直是此后所有封建王朝的发展纲领,而商鞅实行的措施便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将农业视为“本业”,商业作为“末业”,舍本逐末或者游手好闲的全都贬为官奴,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当时国家的赋税收入提供了保障,有力的促进了国民同富。此外,商鞅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消除了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障碍,货物、钱财在国内畅通无阻,缩短了贸易的时间与中间成本,使得原本发展不甚通畅的经济逐渐变得高效起来。后来大一统的秦王朝也在疆域内实行统一度量衡,我想这其中的源头大概就是商鞅吧。
打好了经济基础,商鞅当然不能忽视统一所需要的尖刀——军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军功制就应运而生了。在先秦时期,爵位的封赏通常只发生在皇亲国戚之中,普通百姓获得爵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权利永远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爵位对于久居下位的普通民众而言可谓是香饽饽,而军功制的到来则给了所有人一个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将士们的作战积极性大大提高,以前即使再怎么努力杀敌也逃脱不了躬耕陇亩的命运,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能够一眼望到头的,而现在却能够通过上阵冲杀去争取自己后半辈子的风光生活,自此之后秦国贪生怕死、萎靡不振的军队一跃变成了令六国将士胆寒的虎狼之师。
在变法推行之初,人们并不信服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能够代表君主的意志,因此变法一直以来都被人们当成可有可无的存在。商鞅当然也没有坐以待毙,身体力行来证明变法真实有效,这也就有了我们如今家喻户晓的徙木为信的故事。
然而国家要改革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清理掉一些藏污纳垢,难免会触犯保守派的利益。军功制便是如此,虽然它按照商鞅的预料改变了秦军积贫积弱的局面,可是也打破了旧派贵族在政治上一家独大的局面。在权力尚且还未高度集中的春秋战国,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忤逆诸多贵族的意愿,商鞅最后还是惨死在了贵族的闸刀之下。即使颁布变法的商鞅已经离开人世,但变法的实行却并没有被斩断。
商鞅变法在秦国兜兜转转了一百多年后,秦国的国力早已经变得空前强大,七国之战早就一触即发。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足足十多年的时间,足以称得上是旷日持久。可是现在我却觉得在一百多年前商鞅便已经开启了这一场战争,而秦始皇不过是恰逢其会地结束了这场战争。
总而言之,由商鞅主导的这场战争,必定会在后世秦始皇的带领下走向胜利,只是历史这一次选择了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