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江苏溧阳,一名男子在清理鱼塘。突然,他从泥里捡起一个像瓜子一样的东西,闪着金光。趁周围没人,他赶紧把它放进口袋,转身走回家。
那个男人的名字叫董发清,回到家后,他赶紧把妻子叫了过来,说: “你看我捡到了什么?”
他的妻子正在做饭,看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小东西,上面还沾满了泥,就没好气地说:“这不就是一块鹅卵石吗?“还是个孩子,没看见我在做饭吗?食物烧焦了你还吃吗?”
说着,便又回到厨房。
老董看妻子不识货,便没了学生兴致。他只好将“金瓜子”包了建设起来,准备等会给自己妻子进行展示。
当他的妻子做完饭后,老董又拿出了那个东西。这一次,他特意用一盆水打他,把“金瓜子”表面的泥土洗掉,然后再把水擦干净。
终于,那东西露出了本来的样子。在阳光下,它闪着金光。妻子喜出望外,夸丈夫捡到宝了。
然而,这对夫妇被难住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它值钱吗?
夫妻俩决定去村口的回收站一探究竟。回收站的工作人员看到老董手里的宝贝,瞬间产生了兴趣。
他瞧了又瞧,又在自己手上掂了掂,说道:“一口价,120元!”
老董夫妇听后瞪大了眼睛,与工作人员确认了一遍又一遍,立即同意下来。
一路上,夫妻俩难掩喜悦,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回到家,老婆让老东快去鱼塘找,看看是否有“金瓜子”。
老董点点头,马不停蹄地向自己的鱼塘走去。不出所料,他找到了两个“金瓜子”。
后来,老董捡到“金瓜子”的消息被传了出去,大家都知道老董家鱼塘有宝贝。一传十,十传百,竟惊动了文管局的工作管理人员。
那天,工作人员带着工具来到老洞鱼塘。
老董一看,赶紧制止:“你干什么?这是我的鱼塘!”
但是,工作人员说: “但是这块金子不是你的,这是国家的文物,应该属于国家!”
在工作人员感性理性的劝说下,老董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进行了制止。
随后,工作管理人员在鱼塘里挖出了十几颗“金瓜子”,为了能够解开“金瓜子”的真实生活用途,他们展开了相关研究。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玩意来自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而且这个金瓜子本来就是古代的一种碎金,当时是一种货币。
那么这些金子怎么会出现在老董的鱼塘里呢?
据专家推测,这很可能与溧阳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有关!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被人进行追杀的人经过发展此地,他疲惫生活不堪,又渴又饿,于是俯身喝水。
但他刚松了一口气,却发现面前站着一个浣熊纱女孩。看到伍子胥的怜悯,她给了他半壶面糊,以满足他的饥饿。
伍子胥非常感激。临走前,他再三叮嘱浣纱不要暴露行踪。然而,伍子胥走后不久,浣纱就跳河自杀了。
伍子胥对此印象深刻,他发誓要以牙还牙。
这个故事记载在春秋时期吴越的《廖望王子传》第三卷:子胥行,回头一看,女子已投涞水。
而在溧阳公司发现的金子更印证了这段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后来,伍子胥成为吴国的宰相,与楚国功成名就,复完仇,他也没有忘记当初的约定,再次来到了那个女人投河的地方,在那里散落了三桶三升的金瓜子。
这就是伍子胥感恩的故事。
这个感人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人知,深深植根于当地人民的心中,现在金瓜子正在当地溧阳县博物馆里展出,供全世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