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渔夫救下伍子胥,他赠一把宝剑给渔夫,渔夫接过后立刻自刎

渔夫救下伍子胥,他赠一把宝剑给渔夫,渔夫接过后立刻自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子豪爱历史 访问量:4095 更新时间:2024/1/25 10:15:44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孟子将其一一记住。母亲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把兵器能够如剑一般象征着华夏民族的精神气节,在古代,如若是能够佩剑上朝,那就表示你曾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王侯将相为了表彰某些立下大功的人,往往也会赠与一把宝剑。春秋时期,一位渔夫救下了伍子胥,为了回报渔夫,伍子胥将身上的宝剑赠与渔夫,但渔夫接过宝剑之后却立即自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剑作为一把兵器,在古代是武力的象征,但也不仅仅是武力的象征。被视为圣品,是短兵之祖。从石器时代流传到现代社会,经历了历代各位政客、诗人的美化,早已从杀人的工具变为了精神的象征。人们常说的“亮剑”精神,其实就是在面对对手的时候敢于拼搏。剑的含义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范畴,成为了华夏的象征。无论是史书亦或是武侠小说中,剑都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时至今日,剑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早已无可取代。

而在古代,剑对于古人同样重要,不仅可以用来防身,还能够显示自己的地位。比如我国的著名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其所作之诗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剑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他本人也是随时都带着剑行走江湖。而我国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伍子胥也随身佩戴着宝剑。

史书记载,伍子胥为人重恩情,即使所受的恩惠很小,也会想尽办法来偿还,对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来说,小到一顿饭,伍子胥都会拿出千金来报恩,这也使得人们都愿意去帮助他。在伍子胥的父亲被奸臣诬陷入狱之后,反贼害怕他的孩子会发展成为祸害,便想将其一同杀死,不过幸运的是伍子胥提前得知了消息,抓捕行动开始之前就已经逃走了。

但逃跑行动并不顺利,在出昭关的时候,由于没有通关文牒,且背后还有大批楚国的追兵,背负着巨大压力的伍子胥竟然在一夜之间白了头发,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凭借这一头白发,伍子胥顺利地通过了昭关。但即使出了昭关,伍子胥所面临的危机也远远没有解除,他被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

但这时,一位在江上撑船的渔夫救了他,老翁不仅用好酒好菜招待了伍子胥,还顺利将他带到了大江的另一边,劫后余生的伍子胥十分感动,询问渔夫的名字并计划着如何报答,谁知道渔夫只是淡淡的说道自己只是一介村夫罢了。有恩必报的伍子胥害怕以后见不到渔夫无法报答,便将自己身上的宝剑解下赠与渔夫,并希望他不要出卖自己的行踪。

渔夫接过宝剑告诉他:“我救你只是因为你是一个忠诚的臣子,并不是图谋你的钱财,如果你不相信我会保守秘密,我就以死向你证明。”还没等伍子胥反应过来,渔夫已经拔剑自刎。逃亡并不轻松,伍子胥身上早已没有了任何钱财,饥肠辘辘之下遇见了一个背着一筐饭菜的女人。

伍子胥跪在地上,再三请求女人给口饭吃,动了恻隐之心的她便拿出饭菜款待了伍子胥,享用完美食之后的伍子胥依然要求女人为自己保密,离开之后转头一看,女人为了保守秘密已经跳河自尽了。由此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人民一看便知。他们会用生命为伍子胥保守秘密,也会修建一个跪在地上的铜像来讽刺秦桧

这就是民族的气节。那一位自刎的船夫,自尽的妇人,他们都是相信伍子胥是一位忠良之士、肱股之臣,愿意为他做出如此的牺牲,相信他能帮助君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度。虽然前面二者的结局不是伍子胥想看到的,但这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于他的爱戴。

最后,历朝历代的人民群众是最为可爱的,却也是受苦最深的,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而人们更需要学习的是伍子胥这种有恩必报的精神,正是因为伍子胥的精神,他赠与那位渔夫的宝剑也被世人称之为高洁之剑。人活一世间,善恶终有报,只要大家都具备足够的善意,社会终将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标签: 伍子胥

更多文章

  • 浣纱女为他保守秘密,投河自尽,伍子胥复仇归来报恩,金撒溧阳河

    历史人物编辑:西北小生活标签:伍子胥

    1962年,江苏溧阳,一名男子在清理鱼塘。突然,他从泥里捡起一个像瓜子一样的东西,闪着金光。趁周围没人,他赶紧把它放进口袋,转身走回家。那个男人的名字叫董发清,回到家后,他赶紧把妻子叫了过来,说: “你看我捡到了什么?”他的妻子正在做饭,看见他手里拿着一个小东西,上面还沾满了泥,就没好气地说:“这不

  • 以孙子为将,伍子胥为相的吴王阖闾,死法竟这么清奇

    历史人物编辑:马文成标签:伍子胥

    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阖闾,他不服吴王僚,便想杀了他,自己成为国君。这时候伍子胥刚从楚国逃到吴国,劝说吴王僚攻打楚国未果,因为公子光从中做梗,劝说吴王僚不要攻打楚国。伍子胥看出了阖闾的想法,他便想从心怀不轨的公子光身上下手,于是向他引荐了刺客专诸。春秋战国,人的思想都朴素,认定一个人,为他死都可以,再加

  • 伍子胥鞭碎平王尸,开鞭尸泄愤的先河,其前因后果到底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杉石石标签:伍子胥

    周景王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527年,这一年最大的“国际”新闻就是秦楚两国联姻,这是典型的政治联姻。此事引发了齐国与晋国两国的高度关注,年仅15岁的楚国太子建即将迎娶秦哀公的掌上明珠孟嬴,刚刚登基一年的楚平王熊弃疾让太子少师费无忌去迎亲了。这是一桩美差,也是一个平常的任务,但事情就坏在了费无忌这张嘴上

  • 伍子胥带兵伐郑,看到一老翁手持一物,随即投降命令军队撤退

    历史人物编辑:李天侃娱乐标签:伍子胥

    哈喽大家好,说起古代的王朝,有很多的皇帝堪称是明君,但是也不缺乏一些荒淫无道之辈,例如前二天小编写的那位连自己姑姑都不放过的皇帝,今天要讲的楚平王自己妻妾成群,甚至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快来和小编看看怎么一回事:据《史书》记载,楚平王知道自己未来的儿媳妇婀娜多姿,貌美如花。便派人先行将其纳入后宫,

  • 伍员和太子建逃跑,是否能成功?伍子胥最终逃到了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吕晶晶标签:伍子胥

    楚国和晋国都是大国,向来有仇,所以就想帮助太子建来灭楚。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伍子胥就看出了晋国的心思,他们答应帮助太子建取代楚平王,但是他们最终还是要灭掉楚国。伍员和太子建就准备逃走,这事又被晋国的国君知道了,就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好不容易才逃出他们的魔掌。伍子胥决定去楚国的宿敌吴国,他要到吴国,必须要

  • 端午节吃粽子到底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伍子胥

    大多数中国人基本都知道中华传统端午节要包粽子、吃粽子,包粽子有用箬竹叶、芦叶甚至荷叶,都象征着高洁清香,而人们也知道端午粽子与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有着莫大的渊源。可在苏南浙东一带,却流传着包粽纪念伍子胥一说,战国屈原与春秋伍子胥其实都是楚国人,且都曾为楚国贵族,他俩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又有着极其相似的经

  • 寒山寺外姑苏城,春秋名将伍子胥称土兴建,城址数千年未挪移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食堂标签:伍子胥

    唐诗里有一首名叫《枫桥夜泊》的七绝,作者张继在浩瀚如同星河的唐朝诗人里虽不能说名不见经传,也只能说略有耳闻罢了,据说传世诗有五十余首,其中以《枫桥夜泊》为最。寒山寺乃是唐代高僧寒山和尚在贞观年间创建的,其好友拾得和尚东渡日本传法,所以寒山寺在日本知名度很高,连带着这首《枫桥夜泊》都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

  • 伍子胥:一路逃亡,一路多少人陪葬,即使是救命恩人

    历史人物编辑:月色有江河标签: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他一夜白头、掘墓鞭尸的事故广为流传。他是一个天生复仇者,一生的信念就是为父兄报仇,用尽一切手段。在他逃亡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因他而死,只是一句不轻不重的叮嘱,导致他的救命恩人一个翻船溺江,一个抱石投水。01父兄遇害,踏上逃亡路楚平王听信手下费无极的谗言,以为太子要谋反,于

  • 伍子胥父亲被捕,他逃走了,但他哥哥为何却决心赴死

    历史人物编辑:王梓浩标签:伍子胥

    文/陆婷本文原创发表于百家平台,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楚国太傅伍奢负责教导太子建,因太子建被费无忌诬陷而牵连了伍奢。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的儿子都有才干,不杀必成大患。可将伍奢当成人质召来他的两个儿子,再把他们杀掉。”于是王派使者对伍奢说“:将你的两个儿子唤来,不然你就没命了。”伍奢说:“伍尚仁厚尚义,

  • 伍子胥成功过昭关,除发白外,更有义士相助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伍子胥

    正直的伍奢伍奢,伍子胥之父。太子建被费无忌诬告,说他要造反。正直的伍奢向楚平王直言:太子建是你的接班人,有谋反必要吗?费无忌反诬太子建与伍奢私交甚好,向楚平王说他们是一伙的。今后事成,大王的命恐将不保。楚平王听信谗言,抓了伍奢。担心其两子报复,令伍奢写信与子,叫他们回京接受封赏。两兄弟知父被胁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