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利艰贞。
意思就是:明夷卦。适宜在艰难中正固。
《杂卦》说“明夷,诛也”,意思就是诛灭光明,使之熄灭,结果则是黑暗。
这所要体现的就是:真理、光明要被黑暗掩盖。所处的局势是小人得道之时。就算其是有才华、才能之人,也暂时得不到重用,就是常说的怀才不遇。
明夷卦是上坤下离,坤为地,离为火、为明。就是明在地中,犹如太阳落山之像,太阳落山,就是将要进入黑暗之时。
此时代表的是身处艰难的局面之中,那我们要怎么做呢?
这时我们就需要“艰贞”,也就是在艰难中正固。
明夷卦的前一卦是晋卦,晋为进展,《序卦》说:
“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意思就是:前进、进展就难免会有损伤。所以接下来就出现了明夷卦。明夷是光明受到了伤害。
明夷卦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黑暗、艰难的时刻,一定要注意坚守正道,同时还需要保存实力、韬光养晦,虽然暂时是浮云遮日,但总会大白天下之时。
《彖》曰:
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意思就是:光明陷大地之下,是为明夷卦。内心文明而外表柔顺,以此承受大灾难,周文王是这么做的。适宜在艰难中正固,是要隐晦自己的光明。内部面临危难而能端正自己之志,箕子是这么做的。
明夷卦是上坤下离,是为地火明夷。
离在下卦,下卦为内,离,为光明。坤在上卦,上卦为外,坤为柔顺。所以合之就是“内文明而外柔顺”。
这里提到了周文王和箕子。他们都面临了艰难、黑暗,他们的黑暗都是来自于纣王。
周文王姬昌以贤德著称,在这里就是有文明之德,他以柔顺的姿态对待纣王,结果却被囚禁,差点连性命都没了。就是“以蒙大难”。
箕子也有贤名,纣王残暴,动摇商朝统治根本,在此艰难、黑暗时刻,箕子是怎么做的呢?
箕子是隐晦自己的能力、隐晦自己的光明,并且装疯。虽然纣王也把他囚禁了,甚至还让他为奴,但是他得以幸存,而且后来还能指点姬发治国之道。
纣王是暴君,周文王虽然以柔顺对待,箕子虽然装狂装痴,却都还是受到了伤害(被囚)。但是好在他们在艰难中正固,虽经大难,却得以逃出生天。
《象》曰: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意思就是:光明陷大地之下,是为明夷卦。君子以此领悟,在治理时,需要隐晦明智而使一切明白呈现。
“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就好比一个帝王,他若表现出来的是一个非常精明、苛刻的人,百姓、大臣就会想办法隐藏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这样帝王反而查不到什么。
但是,若帝王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宽容、仁厚的君子,他的臣子百姓也就会很自然、轻松。在自然、轻松下,也就更加光明、真实,如此帝王反而会看的更明白。
(颇有装疯卖傻之感,因为就是要把精明、能力隐晦起来。)
箕子明夷
箕子,名胥余,他是商王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其和比干、微子被并称为“殷末三仁”。在《论语》中有记载: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作为大臣、又是纣王叔叔的箕子就多次苦劝纣王,但纣王根本不听。
纣王不听劝,依旧残暴,如此就动摇商朝的统治根本,箕子眼见商朝六百基业就要毁于一旦,于是就割发装疯以避纣王之害。
纣王以为箕子真的疯了,于是就把箕子囚禁为奴。
后来武王伐纣成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周武王闻得箕子贤名,于是就拜访箕子。
周武王问箕子如何治理国家,箕子就把夏禹传下来的《洪范九畴》说给武王听。这段经历是被史称为“箕子明夷”。周武王本想重要箕子,但箕子是商朝宗室,不愿为周官,所以就拒绝了。之后箕子担心周武王再来请他,于是就带着一行人走了,后来箕子到了国外还建了国家政权。
箕子明夷,说的就是箕子在暴君纣王身边,无法逃避灾难,只得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这才免了可能带来的杀身之祸。后来周武王找到他,他才把自己的才智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