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沙丘宫变是个“票局”,赵国群臣将反对票,纷纷投向赵武灵王

沙丘宫变是个“票局”,赵国群臣将反对票,纷纷投向赵武灵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掌柜讲历史 访问量:3280 更新时间:2024/1/4 15:38:40

公元前295年(即周赧王二十年),是赵国不同寻常的一年,围绕赵室发生诸多朝政人事方面的变动,比如赵惠文王临朝听政、赵武灵王拟定“二王并立”等等,一些列的事件最终导致盛极一时的赵国发生“沙丘宫变”。

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原本是一片名不见传的土地,却曾经埋没历史上两位骁勇神武的帝王——赵武灵王秦始皇,也给赵国和秦朝由盛转衰划出一道分界线。后人感慨“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沙丘也因此得名“困龙之地”。与秦始皇的自然驾崩相比,倡导“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武灵王却显得更加令人悲壮怜悯。司马迁所著《史记·赵世家》,清楚地记载着赵武灵王的暴毙过程,说:

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後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

主父(赵武灵王退位后尊称,相当于太上皇)被自己的臣子公子成和李兑围困沙丘宫三个月,期间赵武灵王无法走出宫门,又没有人提供饮食,只能依靠抓取幼鸟(鷇即幼鸟)来充饥,最后食物匮尽,英明神武的赵武灵王惨遭活活饿死。

历史学家评价赵武灵王之死,是赵国贵族共同投票的结果,而不是一场所谓“惊变”式的意外。既然是赵国贵族集体共同的心愿,亦或者说隐忍蓄谋已久的政变,赵武灵王作为一代开明有为的君主,凭借自己独创的“胡服骑射”改革,将赵国带向与秦并列的超级强国位置,赵国贵族为何如此憎恨赵武灵王,原因还要从“胡服骑射”和赵武灵王的性格说起。

“胡服骑射”移风易俗,旧贵族势力与赵武灵王早已“貌合神离”

赵武灵王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功业,无外乎“胡服骑射”。为了本国强大起来,要搞改革变法是历代有作为的君主都喜欢做的事。赵武灵王想通过“骑射”改革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以此北御胡人,南抗强秦,群臣也不会反对。

问题只能说出在“胡服”上,“胡服”改革是改变旧有的“长衣宽带”穿着习俗,改穿“短衣窄袖”的胡人服饰。赵武灵王是个强势的君主,虽然没有以法令的形式让赵国全民集体变更胡服,但下诏要求赵国群臣和军人必须身着胡服。

赵武灵王下诏准备变更“胡服”的时,赵国贵族们便纷纷开始抱怨反对,甚至拒绝执行诏令。其中,以公子成反对最为激励。《资治通鉴·周纪》记载说:

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以公子成看来,赵地是中原大国,更是礼乐教化盛行的开明圣地,一直以来都倍受蛮夷(指北方胡人和南方荆楚)效仿学习,“胡服骑射”舍弃自己先进的文明改学胡人野蛮的习俗,是变更圣贤古道、违背人心的举动。华夷之辨和尊卑有别思想盛行的先秦,服饰往往与身份相挂钩,身着哪种款式的服装,都有着固定的规格。

赵武灵王一纸诏令要求贵族该穿“不伦不类”的胡人短衣,是赵国守旧思想作祟下的旧贵族势力坚决无法接受。虽然贵族势力碍于赵武灵王的威慑,表面接受“胡服”改革,实际上内心仍然有一道过不去的坎儿,认定“胡服”改革是有辱社会教化和个人斯文的举动。久而久之,彼此的关系也就由君臣同心变成貌合神离。

“壮年退位”和“废长立幼”,带来朝政混乱,为沙丘宫变铺设导火线

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地尝试“壮年退位”和“废长立幼”的君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君主过早地退位或是随意废立太子,将来必然会给社稷带来的巨大的隐患。赵武灵王时年41岁将王位赵惠文王,即便是生产力和医疗水平落后的封建社会,作为国君完全有能力和精力继续做君主,何况赵武灵王是一生戎马生涯,身体健康方面完全允许。可是赵武灵王作为改革家内心总有一股“求新求异”的骚动,《史记·赵世家》对此记载如下:

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赵武灵王身体安康的情况下,将王位禅让给太子何,有着他自己独到的想法。赵武灵王打算尝试搞“军政二元架构”,即赵武灵王退位以主父自居,主抓赵国的对外军事活动,自己带领军队去边境开疆拓土;赵惠文王负责赵国的内政事务。父子一内一外意图建立赵国不世之功业。可是赵武灵王低估权力的诱惑和高估儿子的免疫,赵惠文王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皇家自古没有亲情可言,好不容易得来的王位岂肯与他人分享。

另外,此前赵武灵王还犯下“废长立幼”的储君错误。赵武灵王是位高瞻远瞩的改革家,从“胡服骑射”改革的过程中能够得以充分体现,他可以客观公正地认识到赵国面临的危机并找到摆脱困境的出路,力排众议推动法令。很难想象,如此精明的赵武灵王居然在太子章毫无过错的情况下,犯下“废长立幼”的政治过失。所以司马迁《史记·赵世家》评价说:

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歳。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何为王。吴娃死,爱弛。

赵章是嫡长子兼前太子,赵何(赵惠文王)是爱妾吴娃所生,赵武灵王“爱屋及乌”宠爱吴娃,故而再赵何为新太子,如此以来两个太子都有合法的继承权,两宫相斗的局面必然是迟早的事情。

到此,赵国的政治顶层变成“三足鼎立”之势,太上皇健在和两个儿子,彼此之间都有自己的亲信党羽,赵武灵王原本“军政二元架构”的赵氏治国模式已经够乱,再加上因“废长立幼”带来的储君之争,使得赵国旧贵族势力十分厌恶,因为他们只想维持住赵国已有的宗法体系,才能长久地保有富贵。鉴于此,赵武灵王的支持率再次下跌。

政治上掺杂家庭情感,优柔寡断亦或出尔反尔的性格,终至杀身之祸

赵武灵王“废长立幼”以后,果断选择禅位给赵惠文王,可谓是自舜以来未有之事。若是照此发展下去,赵国完全可以风平浪静地运转下去。随着时间推移,赵武灵王性格中的缺陷越发突出。出于前太子章的恻隐之心,赵武灵王萌生出一个奇特的想法——将赵国一分为二,拿出一半的土地封章做代王。

若是作为普通家庭的父亲,赵武灵王的举动完全可以理解,“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大老二不偏倚”。只是赵武灵王忽视自己更重要的一层政治身份。“分家”将给赵国带来3个严重的后果:

作为前太子章原本对王位彻底无念的心,再次被点燃希望作为赵惠文王必然难以割舍已经到手的权力和土地作为赵国大臣面对赵国分家,自己又该何去何从所以司马迁《史记·赵世家》中给赵武灵王的评价是“可笑”,原文如下:

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分家”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章和何兄弟间的感情彻底推向破裂的边缘。前太子章积攒多年的不满,忽然收到来自赵武灵王感情上的呵护,又有原本喜欢“生事”的大臣田不礼的唆使,一场王位之争的阴谋开始酝酿起来。

公元前295年,趁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共同游玩沙丘之际,前太子章和大臣田不礼发动叛变失败。章仓惶之际,只好前往主父赵武灵王的沙丘宫寻求政治庇护,主父也同意保护弑君叛乱的章。从此处来看,赵武灵王已经彻底给自己的生死簿打上勾。

无论是从春秋大义的角度,还是从权力私心的立场,前太子章已经不能再留,否则将置赵惠文王的威信于何地。前太子章没能幸免,同时赵国权臣觉得不能再由主父天马行空、一意孤行下去,“兵围沙丘,饿死主父”的一幕随即上演。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来看,赵武灵王的以“武和灵”作为谥号。一方面“武”(威彊敌德曰武)是肯定他通过“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的繁荣强大,使得中原文明的腹地变得更加广阔;另一方面“灵”(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乱而不损曰灵)表示赵武灵王性格中有刚愎自用,任由自己天马行空的一面,特别是继承人选择和赵国权力核心规划问题出现严重的失误。

只可惜赵国的守旧势力太过根深蒂固,赵武灵王许多超前的设计理念没有得到群臣的领会认可,“胡服骑射”也被视作挑战中原“礼乐”的离经叛道行为;“壮年禅让”的军政二元构想、意图统筹家庭和社稷的“分家”想法,使得赵国贵族势力对已有的既得利益变得惶恐不安。最终,固步自封的旧贵族假借前太子章的叛乱,炮制出看似意外突发的“沙丘宫变”,实际上是赵国守旧势力达成已久的共识,否定赵武灵王的票局早已做好,只需要静待合适的时机宣读。

标签: 赵武

更多文章

  •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河套平原能否成为赵国奔袭秦国的跳板?

    历史人物编辑:地图帝标签:赵武

    黄河在流经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和山西五省时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湾”,而河套平原就分布在这个“几字湾”的沿线上。水往低处流,河流两岸必然要高出河道中央,黄河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弯曲的走向,必然是受到两侧山体的限制。黄河在流出兰州之后,在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的包夹之下折而向北,随后受到阴山山脉的阻拦改向为

  • 赵武灵王的灭秦战略,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更绝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赵武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为后世争论的焦点。可赵武灵王的灭秦战略比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更值得玩味。赵武灵王大家都知道他的胡服骑射,但对于他的灭秦战略,知之人较少。其具体的战略是这样的。一.第一步,联秦北伐战略据统计,赵国自赵成侯到代王嘉,秦赵战争共发生32次,秦胜23次,赵胜7次,2次胜负不明。赵武灵王在位时,

  • 赵武灵王的谥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褒一贬呢?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赵武

    赵武灵王(?-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前325年 - 前298年在位),赵肃侯之子。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赵雍将王位让给次子赵何,由其主持朝政,自己则专注于作战,称“主父”。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沙丘之乱爆发,赵雍于动乱中

  • 一场势在必行的政治改革——浅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深远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赵武

    一场势在必行的政治改革——浅谈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深远影响赵武灵王是东周后期的赵国君主,在公元前326年其父赵肃侯去世之后年仅十五岁即位。而他就是后来名震华夏、号称改革之君的赵雍。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正面临外忧内患之际。尤其是在为赵肃侯举办葬礼的时候,魏、楚、秦、燕、齐五国以会葬为名俟机图赵,这就是历

  • 打破阶级观念,带领赵国改革走向富强的赵武灵王,晚年却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赵武

    战国时期地图战国可谓把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旷日持久战发挥得淋漓尽致。前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众所周知的是,得益于商鞅变法,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吞并各诸侯国,一统天下。然而,赵国有一位君主被认为是战国时期商鞅之后最伟大的变法改革者,在他的改革之下,赵国也曾一度风光无限,他就是赵武灵王。中国近代的改

  •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赵国有能力吞并秦国吗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赵武

    原来如果赵武灵王不死,赵国有能力吞并秦国吗?因此,它已成为国家生存的根本之一。就秦赵山河的地理情况而言,即便是在太平天国时代,远无后顾之忧的赵国想要灭掉盘踞国土的秦国,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永州并有强大的控制力。.一:“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强大而充满矛盾。公元前307年,才华横溢、胆大包天的赵武灵王不顾

  • 被饿死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背后爱情与亲情的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北方丽人读书观史标签:赵武

    沉重的宫门从外面被反锁,他怎么推也推不开;高高的宫墙冰冷寂寞,他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他在里面拼命敲打呼喊,大声叱骂,可回答他的只有风声雨声鸟鸣声,以及自己的回声,悠长而孤独,绝望而悲切。墙外花红柳绿,蓝天澄净明亮。那是他为之殚精竭虑的万里河山,可他却走不出这小小的宫墙,而他所拥有的雄才大略,他自负的运

  • 如何窃取权力?东郭姜韬光养晦创造这个筹码,最后成功窃取权力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东郭姜

    崔成有病被废,立崔明为继承人,崔成请求在崔邑生活到老,崔杼答应了东郭偃与棠无咎不肯给,说:崔是宗庙所在地理应归宗主居住,崔成与崔强大怒,准备要杀他们【解析】 崔成和崔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母亲去世后父亲崔杼又娶了东郭姜,东郭姜就这样成为崔成和崔强的后妈,虽然是后妈但因为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并没有感情。

  • 2003年1件青铜器现世,上面2字确定姜子牙身份、专家:他不神秘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姜子牙

    文/青夕2003年1件青铜器现世,上面2字确定姜子牙身份,专家:他不神秘说到姜子牙,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对于他的认识,想必大多数人知道他都是通过神话电视剧《封神榜》的吧,大家一大部分人都认为他只是神话故事中存在的一个人物,历史上是并没有的。但是一开始这对于那些考古学家来说也是一个未解之谜,他们也不敢

  • 封神中,姜子牙共封了三百六十五路正神,其中谁的神位最不好?

    历史人物编辑:一人的历史标签:姜子牙

    商周之战结束后,姜子牙归国封神,从上四部雷、火、瘟、斗,到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步雨兴云、善恶之神,姜子牙共为天庭敕封了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而由于敕封的神位众多,且涉及的部门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其中自然也就有神位好坏之分,像被封为财神的赵公明,就属于是人人都喜爱的神祇,当然,有好的神位,自然也就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