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隐秘的天子:除了周平王,西周竟然还有一个末代天子周携王

隐秘的天子:除了周平王,西周竟然还有一个末代天子周携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金冠华 访问量:3544 更新时间:2024/1/14 0:41:43

文/双尾猫

《史记》记载周幽死后周平王继位然后东迁,中国进入春秋时期。

但是根据《竹书》和其他古籍记录周幽王去世后还有一个个周平王并存的天子—周携王。那么周携王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网上有不少周携王的介绍,但是有不少是属于网文性质。所以今天笔者就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复推一下。

(一)只言片语的记载

首先关于要说的是关于周携王的事迹记载的非常少,仅仅有《竹书纪年》还有《清华简》以及左传有只言片语记录。

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是:“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

《清华简》记载则是:曾(缯)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即伯服)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目前只能确定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还有就是他的主要支持者是虢公翰以及邦君诸正。除此以外就是周携王在位二十一年。

虢国东迁前(图片来源:地图里的兴亡)

《国语》里则是有:携王奸命诸侯替之的说法,说明他的王或者天子身份还是获得周王室甚至诸侯认可的。不然也不会用王来称呼并且用诸侯替之的说法。

而关于携的意思有说地名,因为《竹书记年》就提到立于携。但是也有人认为是谥号因为“息政”或“怠政”被称为携。

关于在位时间有人认为二十一年是晋文侯二十一年有争论,因为《竹书记年》是魏国史书。直到《清华简》的发现这样的记载: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这里确定了《竹书记年》里周携王确实在位二十一年。

当然除了这些基本上就没有更多的记载了,而《清华简》是近几年才破译解读的。所以周携王在文献中记载不是一般的少,用只言片语来形容都不为过。

(二)携王的支持者都有哪些

既然已经说了有一个是虢公,有人认为虢公就是邦君诸正。因为《竹书记年》里有提到的是虢国,但是虢公只是邦君诸正的一员。

说到这里我们看看啥叫邦君诸正,先说说邦君。许多人把邦君和诸侯混淆了,这个可以理解在春秋时期邦君就和诸侯混淆。

根据研究西周的邦君应该是指周王畿之内的封君,义盉盖铭文上有,“(佮)即邦君、诸侯、正、有司大射”这里的诸正应该指的是官员。

我们知道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所以周天子的王畿也是由大大小小的封臣管理的。但是相对诸侯,周天子对邦君的控制权可是很强的,

五祀卫鼎中的“邦君厉”就是这样一个畿内封君,他拥有周王授予的土地。畿内邦君的属官是由周王任命的,因为豆闭簋铭文就记载周王任命豆闭继其祖考,担任“邦君司马”。说明这些邦君是相比外面的诸侯权力要小得多。

而诸正则是各种官员的称呼,比如有正、少正(小正),则也指邦君属下的执事人员。

在邦君诸正中,虢公在周厉王到周宣王时期作为卿士经常领兵自然是邦君诸正们的领袖。

所以在周幽王遇害后,面对原来的太子。虢公和原来周幽王的近臣们自然不会拥立太子,一是周幽王的死和太子有关二是怕被清算。

作为关中地区的一线管理者他们手里还有不少人口还有军队,在以往的研究中西周在关中地区有被称为六师的机动部队,六师的成员还有各级军官就来自这些人。如果他们没有一定的实力怎么能让周携王维持二十一年的统治?

(三)虢季子白盘的新解读

虢季子白盘

如果仅仅依据上述资料还是远远不够,最近北大教授韩巍老师根据对两周青铜器研究有了新发现。其中韩老师提出一个新观点,当然要说新也不算新,那就是虢季子白盘的形制不符合西周后期的特征。三门峡虢国墓地年代也被估测造了。

虢季子白盘的内容是这样的:“隹①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② 。不③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⑤周庙宣榭,爰飨⑥。王曰:“白父,孔显又⑦光。”王赐乘马,是用左⑧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⑨(钺),用政⑩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这件青铜盘记载虢季子白攻打猃狁,一直打到洛水之阳、这里的洛水是北洛水,其中斩首五百俘虏五十的战绩。过去这件宝器被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器物,但是在文物形制上不符合当时形制反而更符合东周开始时的特点。

韩巍老师结合以前的一些观点认为,这个青铜盘记载的王是周携王。认为《小雅六月》所记载的猃狁入侵路线是自东向西的,不符合周宣王时期状况。

所以虢季子白盘应该反映的是发生在周携王十二年是的一次军事行动,而虢季子白盘的在性质上属于宝器又出土于陕西宝鸡一带,韩老师认为那时虢国还没有东迁。而三门峡虢国墓地并不符合西周晚期的特点,也许虢季子白盘反映了西周六师最后的辉煌。

当然这一切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如果真是韩老师认为的那样只能说周携王尽力了。

标签: 周携王

更多文章

  • 郑庄公与周桓王之间的恩怨纠葛

    历史人物编辑:张杰谈历史标签:周桓王

    周平王在位51年,于公元前720年去世,在得知周平王去世后,王子狐也是悲愤交加,马不停蹄地向雒邑赶去,可不幸的是还没等他赶到雒邑,他也去世了,至于王子狐如何去世无从知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郑国质押的这些年王子狐过的并不怎么好,又加上父亲去世,一时伤了心肺才一命呜呼的。王子狐去世后,周朝的

  • 长葛之战,周桓王为何会输?为什么没有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安然谈史标签:周桓王

    平王东行存宗庙,长葛箭落天子芒。大周皇朝自从王室东迁之后,日子是过得一年不如一年,等到了东周的第一位君王周平王死后,大周是彻底地压不住中原的局势了。东边刚刚崛起的郑国,挟天子以令诸侯,郑庄公、齐僖公、鲁隐公这三位君主,组成了春秋初年的第一个霸业集团,代表周王在中原地区发号施令。虽然说郑庄公也是姓姬,

  • 螳臂当车的“周桓王”

    历史人物编辑:刘欢说历史标签:周桓王

    以下是作者读书笔记,若是喜欢可关注“弘毅斋味”或收藏此文,本号专做文化类节目,望共同学习和探讨。从前面几节的讲述中可知,郑庄公这几年将郑国打造的有多麽强大。它东边的齐国、鲁国是铁杆同盟国,宋国已经化敌为友,南边的陈国是姻亲关系,许国已经是附庸国,西边的周王室已经风雨飘摇自身难保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

  • 周庄王姬佗大事记:王室熬死了小霸郑庄公,却迎来了霸主齐桓公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周庄王

    周庄王,名姬佗,东周第四代第三任天子。BC724年,姬佗出生,姬佗年幼之时,母后去世得早。BC708年,16岁的太子姬佗娶太子妃,生长子王孙姬胡齐(次年,周桓王发动讨伐郑国的“繻葛之战”失败)。BC697年,周桓王驾崩,27岁左右的姬佗嗣位周天子,是为周庄王。东周第一代周平王,主要借助郑国的力量东迁

  • 周庄王嫁女,却搭上鲁桓公性命,没想到姜小白给了他“尊王攘夷”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周庄王

    周桓王是东周的第二任君主,他在位期间曾带领诸侯联军征伐春秋第一小霸郑庄公,不料被郑庄公一箭射中肩头,差点要了老命,也让天子的威严荡然无存。公元前697年,周桓王去世,临死前又进行了一番骚操作,结果再次惹了麻烦,为东周王室第一次祸乱埋下了伏笔。周桓王(配图)原来周桓王在世时,对嫡长子继承制颇有不满,暗

  • 周僖王姬胡齐大事记:东周王室一夜暴富,天子五年放纵娱乐至死

    历史人物编辑:唐宋风华标签:周僖王

    周僖王,名姬胡齐,东周第五代第四任天子。BC708年,姬胡齐出生,姬胡齐年幼之时,母后去世得早。BC692年,16岁的太子姬胡齐娶太子妃,生长子王孙姬阆(当年嫁入齐国的王姬难产去世)。BC682年,周桓王驾崩,26岁左右的姬胡齐嗣位周天子,是为周僖王。东周第一代周平王,主要借助郑国的力量东迁洛邑,站

  • 「春秋故事」子颓之乱-周惠王贪财无道终遭祸乱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周惠王

    春秋时期,周王朝在经历了周平王和周桓王之后,第三位周天子是周庄王姬佗。周庄王的嫡长子名叫姬胡齐,即后来的周釐(li,二声)王。除此以外,周庄王还有个庶子名叫姬颓,即王子颓。王子颓是周庄王和妾室姚姬所生,深得周庄王的喜爱,所以从王子颓很小的时候,周庄王便让蔿(wei,三声)国国君担任王子颓的老师,来教

  • 鲁庄公二十一年,周惠王的悲哀与教训!

    历史人物编辑:田径董力文标签:周惠王

    一、概述:公元前673年,鲁庄公二十一年,《春秋》用37个汉字,其实就记载了2件事。第一件事,郑厉公死了。死于五月,葬于十二月,葬期八个月。显然,这是逾期未葬。第二件事,是鲁庄公母亲文姜死了。死于七月,葬于次年正月,葬期七月。这是天子才有的葬期。《左传》用字127个汉字。《春秋》中的两条记载,只有郑

  • 春秋周惠王: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为何把自己活成笑话?

    历史人物编辑:卜彩霞标签:周惠王

    有一句话叫做“螳臂当车,不自量力”。今天我们要来说的就是这么一位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的人,他就是春秋螳螂周惠王。周惠王是东周王朝第四任天子,他生活的时间段,基本上就是齐桓公称霸的那一段时期。当时啊,王权争霸,诸侯衰落,已经是不可挽回的大势所趋。可是周惠王跟他的老祖宗周桓王一样,还活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

  • 晋文公即位后护送周襄王返京,并和楚国争霸,最终在向戌斡旋下弭兵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周襄王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晋国。在秦国的援助下,62岁的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赏赐随从他流亡的臣属,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晋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内政,实行免债薄赋,救贫济弱,减轻关税,便利交通,促进商业,宽恤农业等发展生产的政策;坚持举用贤能,论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