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唐灭亡之后的混乱时期,大小政权十几个,光皇帝都有好几十个,而这里面最为英明的君主就是后周皇帝郭威。
后周太祖郭威和宋太祖赵匡胤相似,都是在特殊时期被士兵黄袍裹身,接着就是回师都城推翻旧朝统治,建立新的王朝。不过郭威称帝的时候明显比赵匡胤威望高很多,郭威在后汉时期统领全国兵马,东征西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军兵中声望甚高。当时郭威已经是全国最高军事统帅,除了天子就没有再高的官职了,后汉皇帝刘知远对郭威也很器重。
刘知远建立后汉之前,郭威立下赫赫战功,后刘知远的儿子刘承祐上位,郭威成了托孤大臣。只要国家有难,外敌入侵,都是郭威的事情,郭威也从不推辞,上面有命令绝对服从。但刘承祐心胸不太宽广,因几位托孤大臣权势太大,刘承祐就有心除掉郭威。郭威其实并没有造反的念头,不过得知刘承祐要杀他的消息,也颇为寒心。
于是郭威就只能进行抗衡反击,他假传圣旨,说皇帝刘承祐要杀掉所有的将领,这下军兵都不干了,准备跟着郭威造回反。郭威得了军心,也就踏实了,他警告刘承祐不要轻举妄动,但是刘承祐太过心急,杀掉了在开封的所有郭威的家属,这下郭威被彻底激怒。郭威的此次造反行动,主要原因还是被皇帝刘承祐逼迫的,迫于无奈,郭威带兵杀回开封城。
郭威在五代中是常胜将军,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兵法运用娴熟,很多名将都不是他的对手。面对刘承祐更是手到擒来,不久开封便攻破。为了达到收拢军心的目的,郭威命令手下军兵,在开封城内劫掠两日,一方面是让军兵满载而归,毕竟打仗很辛苦,抢些东西也能理解,另一方面就是让这帮人断了归顺的念头,全心全意跟着郭威干。
此时的开封城火光四起,城中到处都是烧杀淫掠之举,郭威并没有进城,他在城外驻守,看着被点着的都城。两天后,郭威看到军兵的兽性有点控制不住的趋势,便命令收兵,当然了,很多军兵还是不服从命令,最后还是杀了几名士兵才收拢了军心。很多人在这时会想,他郭威可能是个生性残暴的统帅,怎么能让军兵在都城随意抢掠。
郭威并非愿意如此,也是无奈之举。整顿全军之后,郭威就找到了后汉李太后谈判,并表明他并没有反叛的心思,商议决定让刘赟(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继皇帝位。在刘赟还没到开封这段时间,郭威就以平定契丹为由,带兵出了开封城,前往北方抵御契丹侵扰。
在路过澶州的时候,军兵要求郭威马上称帝,此时的军兵已经没有退路,都城的人都得罪光了,在他们眼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拥立郭威为皇帝,推翻后汉的统治。郭威假作不同意,后被军兵强行裹入黄袍,大家跪下统称皇帝。这下郭威的目的终于达到了,他利用计谋赢得了军兵的支持,这样他的地位就更加稳固。
此后事情就简单了,郭威带领人马,重新回到开封城内,然后军兵高呼万岁,后汉正式灭亡,后周王朝建立。郭威在位时间很短,但是他是几千年内少有的英明君主,他勤俭爱民、免除百姓赋税、革除弊政。经过他的励精图治,国家慢慢开始恢复生机活力。周太祖郭威是少有的没有明显缺陷的皇帝,他上马能统兵,下马能治国,是罕有的优秀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