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纣王的儿子并未死于武王伐纣,在父亲死后他曾统率遗民力图复国

商纣王的儿子并未死于武王伐纣,在父亲死后他曾统率遗民力图复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故事迷 访问量:4849 更新时间:2024/1/17 19:57:08

我国民间百姓对商周大战历史的了解多是来自于明朝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这部小说对人民认知当时的历史情况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力。小说以武王伐纣的战争为背景,插入了阐教和截教的封神大战,描绘出了神仙战争的瑰丽画卷。故事中很多人物都具有神仙和凡人两个方面的背景,战争中角色的定位也与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关于纣王之子殷郊和殷洪的故事在小说中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作者进行了复杂的前因后果的描写,最终让这两个角色成为商周大战的牺牲品,由此间接表现出商纣王的众叛亲离。

故事中的殷郊和殷洪本是商纣王与姜王后的儿子,却牵连进了姜王后与妲己的斗争之中。因为商纣王沉迷于妲己的美色,受到挑拨而处死了姜王后,甚至还将反抗的儿子押上刑场,使得他们呈现出父子反目的态势。殷郊和殷洪在刑场上分别被阐教十二金仙中的广成子赤精子所救,由此学得一身精湛的阐教法术,加入到封神大战之中。本来两人下山的初衷是加入姜子牙阵营的,但因为受到申公豹的挑拨,反而加入了商朝一方,成为西岐军队东进的巨大障碍。最终两人也死在自己师傅的法术之下,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这段故事很多熟悉《封神演义》的朋友们耳熟能详,在很多由封神故事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之中都广泛存在,所以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个印象也让很多观众和读者潜意识的认为商纣王无道导致父子相残,最终使得儿子死于商周大战之中,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故事都是小说的作者许仲琳虚构和编撰出来的,商周大战的历史并非如小说所说。商纣王的儿子不但没有死在商周大战之中,甚至在商纣王死后依旧统率着商朝的遗民。在后来周朝的三监之乱中,他还力图起兵复国,与东征的周公旦在战场上对抗。

从史书上看,正式记录的商纣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叫做武庚。他从小聪明好学,深得商纣王的宠信,并没有小说中父子反目的情况。武王伐纣的商周大战之后,西周大军攻占了商朝的首都朝歌,商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周武王为了安抚商朝的遗民,先处死了妲己,然后释放了箕子,修缮了比干的坟墓,表彰了商容,让武庚继位,并责令他施行盘庚时代的德政。至此殷商成为了西周的属国,周武王从形式上完成了天下的统一,成为真正的周天子。然后武庚统率商朝的遗民,按照周武王的设置分封到了邶国,重建了殷商的祭祀。

实际上当时周武王对中原的统治只是形式上的,西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却留下了包括邶国在内的大量殷商遗民,其中小国就有五十多个。周武王为了防止殷商遗民发生叛乱,他将朝歌一分为三。除了武庚占据了邶国以外,还让自己的两个弟弟在此建国,分别是管叔的卫国和蔡叔的鄘国。他让管叔和蔡叔两个弟弟监督武庚,避免武庚叛乱,威胁到周朝的统治地位。平定朝歌之后回到镐京,不到两年周武王就因病去世了,由周成王继位。因为周成王年纪还小,无法处理政务,所以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

周公旦摄政引发了周武王其他弟弟们的不满,其中在殷地封国的管叔和蔡叔怨言最多。他们都是年龄比周公旦大的弟弟,周武王去世时周成王才十三岁,他们认为应该由他们之中选一个继承王位,而不是由周公旦摄政。当时周公旦为了平息流言,主动向出任太师的姜子牙和出任太保的召公奭解释,先平息了周朝内外的非议。管叔和蔡叔得到这个消息后非常不满,便联合武庚统率的殷商遗民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这个叛乱可以说是互惠互利的选择,管叔和蔡叔是为了周朝的王位,而武庚则希望借着周朝内乱的机会完成复国。

叛乱发生后,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义起兵东征,与武庚等人的军队激战,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叛乱被平定的过程中,武庚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当时参与叛乱的殷商遗民不只有武庚手下的人,还有奄国等五十多个由殷商遗民组成的小国家。这些国家都以武庚为主,希望帮着武庚打仗,恢复商朝原来的疆域,逆转周朝和商朝之间的政治关系。但因为殷商这边的军队过于零散,缺乏统一的组织调遣。而西周不但在姜子牙的指挥下作战,而且他对此早有准备,所以无往而不利,最终以武庚复国失败而告终。

武庚复国失败了,周公旦为了避免殷商遗民在此挑起叛乱,直接将帮助武庚复国的五十多个殷商遗民小国一次性平定,至此周朝才彻底的消灭的商朝,真正完成了对华夏大地的统治。为了避免殷商遗民再次发动叛乱,周公旦彻底将商朝的遗民分割瓦解了。

原来的徐国被迫迁到江南,商纣王重臣飞廉恶来家族嬴姓被迁到西部,东夷被赶到淮河流域,楚国逃到丹水流域。原来殷商遗民在中原的土地也被周朝的王公贵族瓜分,周公旦重新分封了诸侯国。周公旦将武庚和殷商遗民的封地一分为二,一部分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另一部分给了周成王的叔父康叔。

至此殷商遗民反抗周朝统治的意志终于被打垮了,他们不但失去了故乡,还失去了足以领头的人物。武庚战死,微子启向周朝投降,箕子带领部分遗民从胶州湾渡海背上建立箕子朝鲜。殷商的其他贵族和部落各奔东西,统治华夏数百年的商朝就此覆灭。可以说武庚是才是商朝最后一任君主,他带领商朝遗民进行了最后的反抗和复国的努力。但因为周朝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殷商遗民又是分崩离析的状态,最终的复国努力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商纣王之子的历史地位,也可以体现出他在殷商遗民中的影响力。

历史上的武庚与小说中的殷郊殷洪完全不同,他不但没有与商纣王父子反目,而且受到商朝遗民的爱戴,在武王伐纣后依旧坚持反抗到战死。他这样的历史人物不但不是小说中那种商周大战的牺牲品,而且是足以表现忠勇和正统的标志性角色。这样的角色与《封神演义》的定义是不符的,所以在小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么一个历史人物。毕竟小说中商纣王和商朝都是反派阵营,尤其是商纣王还是中国文化中暴君的代表,他怎么配拥有如此忠勇的儿子?如果武庚出现在小说中,岂不是对小说主题的破坏,让商纣王出现了正面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商纣王并不是小说中讲的那么残暴无道,周朝也不是伟光正的代表,武王伐纣只是国家兴替的一场战争。他们之间的战争并不是真的为了百姓,而是争夺土地资源的利益之争。在历史上商纣王也有自己的忠臣飞廉、恶赖、武庚,而周武王去世后周朝也发生了管叔和蔡叔的叛乱,所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正义与邪恶。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民本政治理念真正出现之前,战争都是利益之争,老百姓都是战争的牺牲品。武庚作为商纣王的儿子,能赢得商朝遗民的支持,这也说明了商朝并非入周朝史书记载的那么不堪。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胜者为王的历史背景下,历史常常会被人篡改。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纣王作为暴君的代表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而这些都是来自于在中国文化中起到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儒家将周公旦作为始祖,自然将他编造的商朝历史奉为正统。若不是后世不断有甲骨文和各种商周时期的竹简出现,关于商纣王和武庚父子的真相多半会被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封神演义》中塑造了殷郊和殷洪两个纣王之子的形象,就是受到了儒家学说的严重影响,才出现如此偏离史实的剧情,给民间百姓了解商周历史造成了极大的误区。

标签: 商纣王

更多文章

  • 史书上故意写错商纣王是昏君 其实隐藏着一个巨大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商纣王

    01三千多年前的某个夜晚,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大祭司拿龟甲算了一卦,卜出了他的名字叫“受”,跟着他爹姓“子”,连起来就是“瘦子”,啊不,“子受”。因为他是他爹最小的儿子,我们就姑且叫他小受吧。小受的身份可不简单,他爹是商朝的君王——帝乙,而他,则是将来的帝位继承人。小受从小就武力值惊人,可能是因为特别

  • 商纣王真是暴虐无比的昏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商纣王

    商朝(约前十六世纪至前十世纪),因最后首都定于殷,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也是信史时代的开端。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经历十七代三十一王后,末代君王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现今一说到商朝,人们似乎便会想起残暴的商纣王令人发指的暴行,商

  • 史上著名暴君,商纣王到底有多么暴虐淫乱

    历史人物编辑:谏史标签:商纣王

    商王帝乙的长子叫启,因不是王后所生,叫做“庶出”,没有被立为太子,只叫做“庶子”。小儿子叫受,是王后所生,叫做“嫡子”。帝乙本想立启为太子,但王朝的太史官极力劝阻,认为这是嫡庶不分,应当立受为太子,帝乙中好立受为太子。因为太史是商王朝中专门掌管朝廷执行各种制度记录的官,王室中各种大事他都要记录在案保

  • 封神中纣王连王叔比干的心都能挖却为何害怕闻太师?原因很感人

    历史人物编辑:陈艳爱历史标签:比干

    封神中的纣王实在是一个狠角色,因为他是人间高高在上的王,所以就天不怕地不怕,什么话都说的出口,什么事都做的出来。其中很残忍的有他将自己的王后剜眼睛,炮烙双手,还追杀自己的儿子。对待自己的亲叔叔比干,他更是厚颜无耻的提出要挖其心给妲己做药,实在是丧心病狂。但是有一个人,却是例外,纣王不仅不敢动他,甚至

  • 比干被挖心后,原本可以活下去,为何遇见卖无心菜的妇人后便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寂寞火炉标签:比干

    看过电视剧《封神榜》的小伙伴都知道,比干因火烧狐狸洞遭到苏妲己的记恨。妲己见自己子孙的皮毛被做成了一件衣袍,心如刀割,发誓要挖了比干的心。于是,她找来雉鸡精胡喜媚商量报复计划。一天,商纣王正和妲己,以及新欢胡喜媚一起用早膳。忽然,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纣王心痛不已。这时,胡喜媚说道:“姐姐一直有心

  • 比干被挖心后,仍然能活下来,为何却因卖菜农妇一句话丢掉性命

    历史人物编辑:刘规说娱乐标签:比干

    自从汉代,儒学被推崇为国学以来,孔子便有了万世师表的称号。虽然被誉为万世师表,但是孔子留下的文献笔记却少之又少,最后保存的孔子真迹仅仅只有一处,这便是他对一位名人墓地的题词。说起这位名人,还是商朝的一位宗室宰相,他便是比干。孔子为何要给比干题词呢?除了因为比干影响很大的原因之外,就是比干当时所遇到的

  • 封神演义中比干被挖心后,为什么还能骑马找人?姜子牙道出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比干

    封神演义中比干被挖心后,为什么还能骑马找人?姜子牙道出原因《封神演义》是中国比较早期的一个神话故事,是在明朝的时候出版的,虽然并没有列入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其影响力并不比四大名著差。在《封神演义》的前三十回重在突出纣王的残暴,在后面才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为了突出纣王的残暴,其中有一回合是介

  • 比干被挖心之后,活了下来,为何遇到卖无心菜的农妇却死去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小前沿标签:比干

    其中比干被挖心的故事更加扣人心弦。比干是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被称为“亘古忠臣”。他受托辅佐帝辛,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比干对商朝如此忠心,那么他是怎么死的?纣王宠爱九尾狐狸变成的妖妃妲己,整日饮酒作乐,荒废国事,比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纣王

  • 传忠臣比干墓有一宝物,能看到他生前样子,宋徽宗大臣盗了被吓瘫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比干

    2015开心麻花有个春晚反腐小品《投其所好》,说一个单位领导的喜好影响到下面的员工。其实,每个朝代帝王的喜好往往引领那个时代的风尚。所谓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吴王喜爱精通剑术的侠客,为此老百姓身上伤痕累累;楚王喜爱腰身纤细的女子,为此后宫中的少女多半饿死。到了宋徽宗时期,好

  • 比干被害后留下一个孩子,妻子以地为姓,现在成长为中国南方大姓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比干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凭借着自己的碧血丹心而名传千古的人,如于谦、岳飞、文天祥等人,都是在面对艰难时局而力缆狂澜一意尽忠的豪杰,他们的名字也因此而在百年之后依然为人所传颂,我们称其为“忠臣”,而中国最古老同时也最知名的一位忠臣,非商朝时期的比干莫属。比干,本是贵族之后,他的父亲就是商纣王的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