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每逢乱世,仁君圣主总是少得可怜。尤其是“民生其间,直是中国以来未有之惨境”(钱穆语)的五代十国,虽然天南地北有无数帝王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能够得到后世称颂的,就只有后唐明宗李嗣源和后周世宗柴荣两位。然而,有一个人,他的作为完全不逊色于上述两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就不可能有后来周世宗的一系列改革,也更不可能有北宋的繁华似锦,但今天却很少被人提及——这便是后周的开创者,周太祖郭威。他虽出身行伍、信奉武力,在乱世中靠拳头打出了一片天地,可就是这个在龙椅上只坐了不到三年(951年二月到954年正月)的人,不仅努力地革除了唐末以来的种种积弊,为深陷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开启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光明之窗,更用自己博大的胸襟为后世仁君树立了典范。
01
对仇人,他心怀宽容
关于郭威的发迹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曾经混得一塌糊涂的兵头,却因风云际会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然而,在通往最高权力的路上,郭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满门老小都被政敌诛杀,连襁褓中的婴儿也没被放过。然而,等他黄袍加身后,面对那个下令屠杀其家人的开封尹刘铢,虽然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但他最终还是只杀刘铢一人,赦免了他的所有亲属。即便是对那个把他逼上造反之路的苏逢吉,郭威也放过了他的家人,一个没杀,甚至一个都不曾投入监狱。在当时,就算郭威将这两人满门抄斩,舆论也不会有任何话说。但他却没有凭借至高无上的权威举起复仇的屠刀。后来,郭威还专门颁布法律,一人有罪者,其九族无辜,严防连坐害民。以前官府没收的违法人员的财产田地,一律发还给其家属,让他们有资本活下去。这一指令让几百年后的我们读罢,也能感到其中浓浓的人情味。
后来照葫芦画瓢、同样的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虽然被后世无数文人捧为仁君,但是对那些曾经给过他不愉快回忆的人,老赵一个都没放过,最不济也是当众折辱一番。如果不是潘美死谏,他甚至还要杀掉周世宗四个年幼的儿子以绝后患。汉宣帝刘询也是被史家津津乐道的仁君,但他在清算“太上皇”霍光时,没有放过一个霍家的人。都是面对仇人,这些仁君们和郭威相比,是不是有些相形见绌呢?
02
对百姓,他爱之如子
郭威的“仁”,不仅体现在对仇人的宽宏大度上,更突出体现在他对待百姓、对待天下苍生的表现上。可以说,郭威为让饱受战火荼毒的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确是操碎了心。
郭威来自社会底层,他深刻地明白乱世之中百姓最需要什么。为此,他刚刚掌握后汉大权、还没有即位为帝时,就下令禁止的方向中央进贡奇珍异宝。登基后,他又下旨,不仅是奇珍异宝,一切地方物产统统不能进贡。苦出身的郭威明白,这些贡品没有一件不是浸满百姓的血与汗的。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朕起于微寒,备尝艰辛,遭时丧乱,一旦为帝,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资治通鉴·后周纪》富贵至极却不忘百姓,相当难得。
此外,郭威让各州务必妥善安置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百姓,无地者由官府给予土地和作物种子,并减免三年赋税,以便让其安心从事生产。对于那些不愿意在周朝、想去别国就食的饥民,郭威让边境关卡一律放行。要知道战乱年代,各路豪杰无不是想尽办法尽可能地掳掠人口,因为有人就有兵,人多了才有战斗力。可郭威却没有这么干,他知道强留百姓,只会让自己的民心丧失得快些而已。有人说他此举是收买人心,是政治作秀。我们不排除郭威有这种想法,但当时很多人连这个秀都懒得做。况且作秀作到这个份上,也值得人们起敬了吧?
不仅是对本国百姓如此,对待敌国百姓,郭威也是以诚相待。南唐与周是仇敌,可南唐发生灾害后,郭威却第一时间命令沿边地区可以与南唐百姓贸易,允许南唐购买周的粮食和衣物。就像对待自己仇人那样,郭威并没有因为这些人是敌国百姓就不顾他们的死活。有人上疏说此举有利于唐而不利于周,望其收回成命。他却慨叹道,国与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关百姓何事!
03
对国家,他鞠躬尽瘁
郭威昔年领兵时,一有闲暇便捧书苦读。他知道没有文化是不行的,虽然乱世之中武力至上,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够靠武力摆平。所以,他对才学有加的文士十分敬重,将他们奉为上宾,让其教授自己学问。即便是莅临九五后,他仍然谦逊地重任有才德的文臣,以行动来改变从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先后提拔了王朴、范质、魏仁浦、王溥等一批能臣,这些人中很多到北宋初年仍在政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常对这些大臣们说:“朕生长于军旅之中,不懂得学问,也不精通治国安邦的大计,大家有利国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书言事,千万不要只写一些粉饰太平的无用话。”
在郭威的努力下,后周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显露出国富民强的迹象。虽然天不假年,郭威没有能够使后周产生比后唐、后晋、后汉更为脱胎换骨的变化。但正是他这如蜻蜓点水般的举措,激活了唐末以来死气沉沉、腐朽不堪的政治氛围,为后来周世宗轰轰烈烈的大改革拉开了序幕,更为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临终的前一刻,郭威仍然在为国操心。他再三嘱咐继承人柴荣,自己下葬时什么陪葬品都不要,穿纸衣入殓,用瓦片做棺材,不修地宫、不留守陵宫人。他明白如果没有这番嘱咐,那不知道将会耗费多少国帑、劳烦多少百姓疲于奔命。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郭威的墓都保存得完好无损。因为人们知道,那里面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以军事实力作为自己掌权的支撑,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然而正是这个依靠拳头打天下的大老粗,却凭借自己的至仁之心扭转了唐末以来北方社会的混乱局面,让饱受创伤的中原走上安定的道路。他的仁,为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转向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仁,使中原帝国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他的仁,更为周世宗和宋太祖的事业筑牢了根基。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在古代仁君排行榜上绝对能够数一数二的人物,却很少被人提及,这确实是很不应该的。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林森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