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九尾狐,大家最先想到的多半是苏妲己的形象。由于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在民间的广为流传,苏妲己作为妖后奸妃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她的原形九尾狐也在各种神话故事中成为反派妖怪的典型代表。自《封神演义》诞以后,数百年的时间里各种明清小说、评书戏剧和影视剧中,九尾狐幻化的妖怪数不胜数,而无一不是占据了主要的反派角色。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九尾狐在秦汉之前却是瑞兽,以代表品德高尚的人著称。那么问题来了,从什么时候开始九尾狐从品德高尚的瑞兽堕落成了红颜祸水的妖后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尾狐的传说,在各种文史典籍中数不胜数,神话故事更是车载斗量。在《山海经》中就有多处提到过九尾狐,比如《海外东经》中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大荒东经》中也有“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其中《南山经》记载最为详细,“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此时的九尾狐在史料典籍和民间传说中非常高洁,是代表品德高尚的瑞兽,很多古代文人都对其非常推崇。
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郭璞在对《山海经》注释时便提到,“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太平则出而为瑞。”孔子及其弟子的《孝经》记载,“德至鸟兽,则狐九尾。”西汉王褒的《文选·四子讲德论》记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也记载,“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也提到了九尾白狐与大禹的故事,而大禹妻子涂山氏的部落,便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民族。从这些从先秦到两晋的文献资料都可以证明,当时的九尾狐是作为瑞兽存在的,不但品德高洁,而且是天下太平的象征。
然而到了唐宋之时,社会风气就变了过来。那时候志人志怪的小说兴起,故事中出现了不少精怪害人的故事,而九尾狐渐渐便走向了负面的舆论和角色,以至于在很多诗歌等文学创作中也体现出来。比如在大诗人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古冢狐》中便有,“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增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的诗句。在唐代官员张读的小说《宣室志》中,更是大量出现了以狐妖为主的妖怪形象。这种舆论在唐朝社会广泛传播,不但被宋朝继承下来,还在日本社会中流传。
宋朝田况在《儒林公议》中记载了宋真宗时期的副宰相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宋朝赵令畴在《侯鲭录》中也有,“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的说法。而在日本的古籍中,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也提到九尾狐,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可见唐宋以来以苏妲己的妖后形象和九尾狐的妖怪形象合二为一,在民间社会已经成为了广泛共识。以至于仰慕中华文化的日本人到了中国后,不但学习了先进的知识,也把九尾狐的故事带回了日本。
自明清之后,以九尾狐为反派角色的神话小说数不胜数,似乎它生来就是祸国殃民的。除了《封神演义》之外,在更多的神魔小说及其衍生的艺术作品中也广泛出现了这样的角色。其中名气较大的有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有清朝最著名的神话小说《济公传》,有蒲松龄的短篇鬼怪小说集《聊斋》、还有以八仙过海故事为基础的各种神话小说等等。而现代的影视剧创作中,总会把九尾狐及其衍生的妖怪角色,作为故事的反派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在明朝时期大约有五十六种小说里搜录了超过六百篇的狐妖故事。而这些狐妖故事几乎都是将其作为反派,而妲己妖后的形象是绝大多数人的创作原型。
从先秦到秦汉,再到唐宋和明清,为什么九尾狐的形象回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从品德高洁的瑞兽,到祸国殃民的妖后,这种转变可谓是颠覆性的。综合查阅了从先秦到唐宋的古籍后可以发现,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出现在唐朝时期的女皇帝武则天身上。在武则天之前,九尾狐多是作为正派形象出现的。即便在精怪小说盛行的两晋时期,九尾狐所化成的精怪也是善良多于邪恶。当时九尾狐在道教中还有极高的地位,在符命思想影响下被符命化成为祥瑞的象征符号。在初唐名臣欧阳询等人的《艺文类聚》中,九尾狐还被放入了祥瑞部。
在武则天崛起之后,唐朝的舆论环境大变,对九尾狐的看法也就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因此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九尾狐成了祸国殃民的代表。最早把武则天比做九尾狐的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在他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提到了,“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这句话是他和所有反对武则天掌握朝政大权的贵族,对武则天本人的评价。这种评价明显是带有贬低和污蔑性质的,但却在民间形成了极大的市场。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上,女主临朝称帝,这是多么让男人们不能接受事情。男人们宁愿相信武则天掌权是媚惑了唐高宗李治,而不是因为她自己的雄才大略。
武则天的雄才大略自古以来早有定论,她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功绩不需要在这里诉说。骆宾王作为初唐著名的神童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却以这种方式来打击武则天,可见其人品的低劣和黔驴技穷。最终他和徐敬业的起兵也在战争中覆灭,并没能阻止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登基称帝。但是他的文章却在民间得到了很大的传播,改变了民间对九尾狐这一瑞兽形象的舆论。从此之后,在唐宋文人的笔下,九尾狐成了幸进的代名词,也成了妖后的专属。当文人们要骂人时,便会以九尾狐和妲己的名字指桑骂槐,以宣泄自己的仇恨情绪。
这种文化随着盛唐的出现而形成,并在唐朝社会广泛传播出来。继承唐朝文化的宋金辽和元明清也继承了对九尾狐的舆论评价,当时的文人并对其进行了各种妖魔化的故事衍生,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神话故事中的九尾狐妖怪。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自古以来便受到中国文化的长期影响,所以各地都有不少类似的传说和故事。由于有的地方没有狐狸,所以很多连狐狸习性相近的动物也受到牵连。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鼠狼,在岭南地区广泛流行的黄大仙传说和故事,就是九尾狐传说的变迁和演化。
实际上对九尾狐也好,苏妲己也罢,甚至是武则天,历史都不必去苛求她们的对与错。在男权社会中出现女主临朝的情况不少,早在战国时候就是秦宣太后芈八子,而二十世纪初还有清朝太后慈禧。她掌握国家大权,实际上只是体现男权社会的现象,也是男人权力的代理人。国家的兴衰成败不可能寄托在一两个女人身上,国家的灾难也不会只是一两个女人造成的。与其用这种办法污蔑和抹黑,为男人不争气而脱罪,不如静下心来想想。男人在这个社会该担负怎样的责任,这不仅仅是对家庭和妻儿,更多的是对社会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