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或许听过一句话“龙生九子,其形各异”,其中一子名为“霸下”,亦称“赑屃(bìxì)”,在民间还有一个名字“鼋”,而且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说到这或有朋友会说“什么乱七八糟的,‘龙生九子’属于神话,怎么可能真实存在呢?”当然,“龙生九子”的确属于神话,但在诸多古籍中,古人还是将“鼋”定义为“龙子”之一;2003年,一位老人还在河边钓出了一只价值18亿的“鼋”。
现实中,“鼋”属鳖科动物,也是同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理论上只生活在内陆河流中;我国先祖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动物,《录异记》载“鼋,大鳖也”,其生性凶猛,不仅体型大,力气也大,负重千斤亦能行动自如,这明显就是神话中“霸下”的影子嘛。之后,《尔雅翼》把“鼋”列为龙子之一,也就成了“霸下”或“赑屃”;当然,很多记载还称呼鼋为“河伯使者”,《西游记》中亦有出现。
千年来,历代古籍中不乏“鼋”的影子,只不过叫法不同。喜欢旅游的朋友或许对黄帝陵比较熟悉,其中的“守护神”就是一只鼋,据说它还曾帮助黄帝一统中原;当然,这些都是古人塑造出来的“神话形象”,大多龙首龟身,说这样的形象是一只现实中存在的“鼋”,怎么看也觉得不像;有朋友怀疑“或许古人崇拜的根本不是鼋,应该只是一种虚拟形象吧?”
这就引出了《左传》中的一则故事,说郑灵公曾与公子宋争食鼋肉,最后竟“染指于鼎”;这就很好理解了,古代的“鼎”暗喻“天下”,俩人吃个鼋肉都能涉及到“鼎”,足见古代“鼋”的地位之尊崇。当然,虽然诸多古籍中记载,古人对“鼋”十分崇拜,甚至将其形象塑造为“非帝王不可用”的饰物;但这也仅仅是记载,真正的实物究竟是什么样子,至今没有发现类似的考古资料、或文物来证实。
直到2003年,河南的一位老人在洹河边钓鱼。本来老人正在打瞌睡,忽然手里的鱼竿一沉,还以为是条大鱼上钩了,谁知拉上来一看,竟然是一只沉甸甸的青铜器;还不止这些,这件青铜器的样子太怪了,乍一看好像一只“乌龟”,龟背上又插着四个箭头,再仔细看,龟壳上居然还有许多奇怪的符号。2003年,新时代的老人可不简单,尽管钓上来的不是鱼,但眼见这件“带符号的青铜器”,心里也明白了三分;老人不敢怠慢,赶紧收了鱼竿直奔相关部门,这才引出一段“商纣王”的故事。
简单来说,有关部门见到老人“钓”到的青铜器后,一时间也认不出这是什么东西,于是汇集众多文物、历史方面的专家进行联合鉴定;结果专家们惊喜不以,这是一件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产物,仅凭这“年代久远”就足以称得上国宝。之后,“龟背”上的符号也被破译,这才得知该青铜器的尊贵身份,竟然是殷商“纣王”的宝贝;古文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是:商纣王的一次“射礼”。
所谓“射礼”,也可以简单理解成纣王带领百官野外狩猎,但规定这次狩猎不能针对陆地上的动物,而是水中目标;铭文记载,百官猎到的都是水中鱼虾,唯有纣王的猎物是“鼋”,且在鼋背上连续射入四箭,并成功捕捉了这只巨鼋。这件事被随身的史官记录下来,商纣王对史官的表现很满意,一高兴就将这只鳖赐给了史官;当然了,古代等级森严,“御赐之物”可不能随便乱吃,于是为表感恩,史官令工匠按照鼋的样子用青铜重塑,并在鼋背上记载了纣王这一次射礼中的出色表现。
对历史、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许知道,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可是“礼器”,某种意义上来看,青铜器也是歌功颂德的史料载体,其尊贵程度不言而喻;专家解释,“鼋”在古代本就地位尊崇,再加上鼋背上的四根箭,其象征意义就变成了“平四方之乱”,这件青铜器的尊崇地位再升一级。当然,除了“象征意义”之外,这件文物本身也是一件高等级的历史瑰宝;一般来讲,商纣王在历史中以荒淫无道的形象出现,但《史记》却记载其“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如今又有这件青铜器证明,商纣王能箭入鼋壳,再次佐证了他“武功盖世”的真实性。
之后,这件青铜器被命名为“商作册般青铜鼋”。乍一看似乎挺绕嘴,但每一个字都含有重要信息,所谓“商”指的自然是殷商年代了,“作册”是商纣王时代对史官的称谓,“般”是史官的名字;还要强调一下,老人发现这件青铜器时,正值国家博物馆面向全国征集文物。按评估,这件青铜器价值18亿,老人能从河里“钓”出这件国宝,着实缘分不浅;当然,老人获知自己钓到的是国宝后也很高兴,最终无偿捐出。
如今这件价值18亿的“商作册般青铜鼋”,就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亲自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