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致使马谡丢命的街亭到底在现今何处?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致使马谡丢命的街亭到底在现今何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怪兽看电影 访问量:2984 更新时间:2024/2/29 15:18:55

三国时期,蜀汉朝廷的数次北伐,在西北地区的陇右战场上留下了许多著名遗迹。其中,马谡丢失的“街亭”,就是在后世之中家喻户晓的一处历史遗迹。但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街亭在当时的史籍当中并没有指明具体的位置。所以,迄今为止,街亭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如今的什么地方,也是近代学者们争议非常大的一个焦点。笔者结合相关史料及文献,对 “街亭”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陇右”与“街亭”的战略地位;

这里所说的“陇右”,是从陕西、甘肃两省之间的陇山为界,涵盖陇山以西的大片区域,包含了三国时期的广魏、天水、南安、安定、陇西等五郡,大致地域即如今的天水、兰州、平凉、定西等四个市级地区范围。因在古代,“西”也被称之为“右”,所以,该片区域即被称之为“陇右”。

蜀汉朝廷的数次北伐,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后期的姜维,陇右地区一直都是二人紧盯的核心目标区域。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诸葛亮出山之时,在其规划的蜀汉建国蓝图之中,以陇山为界,图谋雍、凉,西联诸戎,就是立国的方略之一;二、陇右地区具有丰富的兵马、农业、矿产等各种资源,这些都是蜀汉平定曹魏,定鼎中原所必须的物资;三、陇右地区是西域与关中连通的咽喉枢纽及战略重地,而陇山又是整个陇右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所以,陇右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基于以上原因,陇右地区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此为基入主中原;两汉时期又以此为基抵御羌、胡、鲜卑、匈奴等族的袭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在此地展开了强势的争夺战。这些都说明了陇右地区在古代的战略地位及重要性。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陇右,派遣马谡驻守的“街亭”,就是阻止曹魏援军进入陇右地区的一处咽喉要隘,它扼守着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直接关系着整个陇右战区的战局走向,可以说是陇右地区东部的一道门户。

“街亭”故址;

论及战略地位,“街亭”是陇右地区的重中之重,但是,关于街亭的位置有多种说法。有“陇城说”、“街子说”、“龙山说”、“韩店说”、“城固说”等等,迄今为止仍旧在争论之中。不过,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史料及文献认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的说法较为可信。

根据上文中的描述,陇右以陇山为屏障,“街亭”所处的位置,正好是扼守自关中进入陇右通道的咽喉部位。由此可以得知,“街亭”必然位于靠近陇山地区的关陇通道之上。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汉末三国时期,从关中进入陇右地区的通道总共有四条,分别是:鸡头道、陇坻道、瓦亭道、番须 道。

“鸡头道”:鸡头道因鸡头山而得名,是秦国时期自关中进入陇右地区的一条官道。据《史记·秦本纪》载,秦嬴政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进入陇右地区巡视陇西、北地两郡时,走的就是鸡头道。具体走向为,沿泾河西上,经甘肃的平凉,从崆峒山北侧过泾源县至宁夏隆德县的山河镇进入陇右地区;

“陇坻道”:该道是陇山南段的关陇主要通道,也是汉末三国时期自长安进入陇右地区的一条官道。“陇山”一名来自于古羌语中的“朝那”,与“龙”的释义相同。春秋战国时期,有“朝那邑”,后在汉语翻译时译为“陇坻”,“陇坻道”便由此而得名。陇坻道的具体走向为,自长安沿渭水西行,过武功、扶风、凤翔、千阳、陇县、自固关穿越陇山,再经恭门镇、清水至天水(古上邽、冀县)。

“瓦亭道”:该道是从宁夏的固原西行,经木峡关,越六盘山,沿马莲川进入陇右地区。

“番须道”:该道是自安定郡通向陇右地区的一条小道,具体走向为,沿黑河西行,经甘肃的泾川、华亭、翻越陇山出店子峡,经庄浪进入陇右地区。

通过对关陇通道的描述可以发现,四条关陇道中,唯有“陇坻道”是直接从长安进入陇右地区的一条主道。另外,据方志载,上世纪三十年代中,从宝鸡通往天水的公路,就是沿着古陇坻道修筑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陇坻道无论是在两汉三国时期,还是近代,都是从关中地区进入陇右地区的主要道路。基于以上分析,古“街亭”的位置,就应该在靠近陇山的“陇坻道”之上。

除了这关陇通道的信息之外,还有《晋书》中的一段记载。其中,在描述魏将张郃进军“街亭”时,进军途中有一个地名:隃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点。据相关学者考证,两汉三国时期的“隃麋县”,即为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根据上文中关陇通道的描述,千阳县恰好位于陇坻道之上。

此外,关于街亭的位置,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信息。据《晋书》载,当时司马懿在描述进军陇右所需时间时,有过这样一句描述:二日兼行足矣。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懿率领曹魏主力,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从长安进至陇右战场。另据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载,街泉(街亭)废城在陇城东北六十余里,东南距“隃麋”(今千阳县)二百三十余里。

上世纪末期,部分学者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相关工作人员,依据以上信息,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最终在“恭门镇”发现了一处汉代的古城遗址。根据所得信息比照,及在周边发掘的文物考证,认为,此处便是三国时期马谡屯守的古“街亭”遗址,具体位置在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

参考书籍:《三国志》、《晋书》、《史记》、《太平寰宇记》、《甘肃省通志》、《秦州志》、《巩昌府志》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专家说:死的很冤枉!

    历史人物编辑:雪雪细说标签:马谡

    为什么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专家说:死的很冤枉!《三国演义》,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根据无数事实写出来的三国历史,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四大名著作为一门学问,很多人都在研究,而在三国之中,最受到关注的就是诸葛亮,这一个举世无双的聪明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故事,而挥泪斩马谡,在这之中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为何全军跟着痛哭?真相原来是这样!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马谡

    马谡,三国时蜀主刘备手下的著名将领,与其一起在刘备麾下做官的,还有自己的兄长马良。因为非常喜欢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特别看重马谡。不过,刘备却觉得,马谡特别喜欢高谈阔论,而且说话不踏实。临死前,刘备专门对诸葛亮说:“丞相,马谡此人言语浮夸,且远远超过其实际能力,切不可重用。丞相干万千万要留意!”建兴六

  • 马谡真的“言过其实”吗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马谡

    马谡是三国里面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刘备认为其志大才疏,言过其实,告诫诸葛亮不能重用,但是诸葛亮却认为马谡是旷世奇才,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刚愎自用使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告终,上演了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在人们的心中,马谡一直都是言过其实、纸上谈兵的代表,成为了一个

  • 失街亭的马谡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曾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跟随大军随刘备入川。历任绵竹令、成都令、越希太守,由于才华横溢、才气过人,喜欢谈论军事,得到诸葛亮的器重。三国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

  • 威震江东的张辽为何却被东吴丁奉杀害,闻辽止啼是否徒有其名?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丁奉

    喜欢看三国历史的朋友肯定对张辽张远文的名字不陌生,不仅武力惊人,统军率将的能力更是旷古烁今。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对张辽的评价都非常高,唐朝肃宗皇帝更是对古今中华杰出将领封功立庙,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张辽就位列其中,和孙膑、王翦等人并列。后人对其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对张辽能力的体现,但是据《三国演义》记载,公元

  • 东吴名将的丁奉,是怎样一战斩杀张辽的,他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赵新华标签:丁奉

    丁奉为三国时代少数“敢于反其道而行”出奇制胜用兵的名将之一,但他并没有在战斗斩杀张辽!《三国演义》贬曹,瞎编了一个张辽负箭伤,然后伤重而逝的假故事。真实历史上张辽就是正常年老病逝,并没让谁射伤,更没有阵亡。要阵斩张辽,谈何容易!丁奉名列“江表十二虎臣”之一,大概是当中最年轻的。前半世其貌不扬,后半生

  •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大将,为什么会被丁奉一战斩杀呢?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丁奉

    张辽是曹操手下的大将,之所以被丁奉一战斩杀,后来还是要拜曹丕所赐由于曹丕急于求成,建功心切,和张辽前去讨伐东吴,却不料东吴早早设下埋伏,当然为了保护曹丕能够全身而退,张辽自然也是以命相抵,就在逃亡过程当中,被丁奉的一箭射中腰,也就此殒命沙场,实在令人唏嘘不已。然而故事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历史终究是历史

  • 《三国演义》作为吴国的大将,丁奉是怎么样一战干掉了张辽的?

    历史人物编辑:李璐璐说历史标签:丁奉

    吴国大将丁奉干掉张辽,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正史上张辽是病死的。张辽镇守守合肥,曾经以八百人打败孙权的十万大军,张辽冲锋的时候口里喊着自己的名字,杀得吴军望风而逃,孙权差一点被张辽斩杀,提起张辽的名字,东吴小儿吓得不敢啼哭。魏文帝曹丕执政的时候,对张辽也十分敬重,曹丕派张辽和曹休征讨孙权,当时张辽身体

  • 军中“万人敌”之丁奉,怎样辅佐三朝皇帝,屡退敌军势不可挡

    历史人物编辑:这就是历史么标签:丁奉

    丁奉是三国时期东吴政权的一位优秀将领,也是朝堂重臣,在朝堂中拥有颇高的地位。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自从少年时期开始,丁奉就投身于军队之中,凭借着骁勇善战而闻名军中,人称“万人敌”。在东兴之战中,小将丁奉表现出色,带领一支骑兵部队大败魏国士兵,被升迁为灭寇将军。在吴景帝孙休统治时期,丁奉坚决维护国家正统

  • 丁奉“雪中奋短兵”,而后成为东吴第一名将,最后却身死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邝志龙标签:丁奉

    在东吴的所有高级武将里,丁奉绝对是一个异类,论谋略不如陆逊,论指挥不如吕蒙,论人缘不如吕范,所以丁奉早年并不出彩,并没有被孙权重用,丁奉大约60岁才起飞,太励志了,属于那种大器晚成,越老越值钱的武将,这到不是说丁奉没有本事,只能说是不被重用,一身本事不得施展。实际上丁奉的能力远远高于韩当,周鲂,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