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是三国里面非常有争议性的人物,刘备认为其志大才疏,言过其实,告诫诸葛亮不能重用,但是诸葛亮却认为马谡是旷世奇才,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刚愎自用使战略要地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告终,上演了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在人们的心中,马谡一直都是言过其实、纸上谈兵的代表,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那么,马谡真的那么不堪吗?
根据历史记载,马谡自幼熟读兵书,兵法造诣很高,才华出众。诸葛亮十分器重他,每次出行军打仗都把马谡带在身边,经常促膝长谈,研究战略战术,可以说马谡就是诸葛亮身边的作战参谋。
特别是在南征孟获的战争中,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主张,这一策略被诸葛亮采纳,彻底的征服了蜀汉南方少数民族,基本达到了诸葛亮的战略目的。
针对蜀国兵马疲敝,国小民弱的现实情况,马谡提出了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战略构想,在后来蒋琬、费祎主政的时候就采取了这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方针。
在北伐前期阶段,诸葛亮运用马谡的策略,成功离间了司马懿和魏明帝曹睿的关系,为北伐的局部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在北伐开始蜀汉能够攻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让魏国朝野震动。
其实人各有其所长,善于谋划的人不一定是个合格的将军,就如刘邦评价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优点一样,张良能运筹帷幄千里,萧何能镇国家抚粮饷,韩信战必胜攻必克。这都是人尽其才的表现,所以马谡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参谋,诸葛亮评价他旷世奇才也不是夸大。
之后的发展,也印证了马谡优秀军事参谋的准确定位,马谡死后,诸葛亮领兵打仗都要事必躬亲,身边再也没有优秀的谋士来出谋划策,没有了能够出好主意的人,自己也最终劳累过度病逝五丈原。
如果诸葛亮知人善任,坚持把马谡留在身边,而不是让其单独统兵上战场厮杀,马谡不仅不会丢掉性命,还能在诸葛亮身边继续出谋划策,为蜀汉的复兴大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来后期蜀汉的人才就非常的少,智囊型人物拿得出来的更是凤毛麟角。
可见,违背用人规律带来的不利影响非常大,强如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的失误在于他看到了马谡熟知兵法,擅长战略规划和出谋划策的一面,但是他却忽略了马谡的自大狂妄、脱离实际、不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另一面,在长期的工作当中也没有给马谡指出他存在的缺陷。
明知道马谡缺乏作为将领带兵作战的经验,个人刚愎自用的性格难以成事,依然将重任交给了他,让其带兵去前线冲锋陷阵,独当一面,这就脱离了实际。
而对于刘备来说,他也只看见了马谡的夸夸其谈、不切合实际的一面,认为马谡都是理论一套,搬到现实中来肯定是不适用的,上不得台面,刘备也没有看到马谡分析局势的敏锐眼光和战略规划的优秀之处,所以觉得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