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虽然是千古名相,但是这位老哥用人不咋地,好像也不是什么历史秘密。他的用人水平,跟他的大老板刘备,完全不能比。
虽然才华出众,可惜用人不当,最终导致北伐无功而返。没办法,人无完人,诸葛亮已经是趋近于完美的人物了,哪能处处都沾光呢?
那么诸葛亮用人上犯了哪些错误呢?他收的两位徒弟马谡和姜维,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呢?他唯一的儿子诸葛瞻,为啥一点才能都没有呢?
一、在马谡和魏延的问题上,彰显出诸葛亮用人不当的事实。
早在刘备还活着的时候,就曾经对马谡做出过评价,认为他言过其实,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诸葛亮当时可是答应的,但是后来又没忍住。
马谡是刘备的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良是很有才能的人,可惜跟着刘备讨伐东吴,结果把自己的小命搭进去了。
马谡第一次建功,是在诸葛亮南下平定南蛮叛乱的时候。当时诸葛亮主张用武力长期镇压,可是马谡却认为,一直武力镇压早晚还是要叛,不如让当地人自己统治自己,这才是长久之计。
正是因为马谡的这个建议,使得南中地区数十年平稳。所以说马谡有才的确不是吹嘘的,但是马谡没有单独带兵打仗的资历,这一直都是马谡心中的硬伤。
在军中没有资历,就算你出再多主意,将来地位也没法提高。因此马谡急切地想要一份军功,这就有了守街亭这件事。
在马谡的一再请求下,诸葛亮居然就把守街亭这种重任交给了马谡。而马谡也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去做,而是选择把兵马都集中到了山上,最终导致一败涂地。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三国志》
马谡的失败,其实就是诸葛亮的失败。因为是他把马谡派去守街亭的,而街亭对第一次北伐来说至关重要,失去街亭直接导致了后来蜀汉大军全部无功而返。
魏延是蜀汉中期的头号大将,当时老将们都已经去世了,魏延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他在汉中守了那么多年,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诸葛亮偏偏只把魏延当成普通将领来看待,不提子午谷这件事,单纯看魏延在北伐时期的表现,就能看得出,他并没有像马谡那样被委以重任。
二、姜维有才,但不足以像诸葛亮那样挑大梁。
如果诸葛亮对马谡来说,亦师亦友的话,那么姜维便是诸葛亮正儿八经的徒弟了。他本来是曹魏那边的人,后来投降了诸葛亮,自此跟着诸葛亮建功立业。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当初也没有直接担当大任。最初姜维只是仓曹掾,管粮仓的。后来又被封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姜维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最巅峰时期,只提领了5千多人的虎步军,并不是独当一面的帅才。可见诸葛亮是想要慢慢培养姜维的。
但是诸葛亮54岁就早逝了,这造成了培养计划的中断。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以后,逐渐成为了蜀汉的骨干力量。
在魏延被杨仪等人设计杀害以后,姜维被封为辅汉将军、平襄侯。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姜维虽然在地位上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军权依旧没有彻底到手。
一直到费祎被郭循刺杀以后,姜维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可是这个时候姜维九伐中原,有没有什么成果呢?很不好意思,真的没什么成果。
就算过程中有什么小胜利,也无法决定大局面上的胜负。而且他作为大将军,甚至连黄皓这样的宦官都解决不了,甚至还为了避祸主动屯田沓中,错过了整肃朝纲的机会,可见姜维的才能也是有限的。
诸葛亮是内政、外交、军事样样拿得出手,可是姜维只占了军事这一样,还没有很出色的表现,因此不足以挑大梁。
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丧父太早。
诸葛亮是54岁去世的,而诸葛亮也是老来得子,所以导致诸葛亮才8岁,诸葛亮就英年早逝了。试想一下,8岁的孩子,能从诸葛亮那儿学习到什么呢?
而且诸葛亮跟曹操、司马懿的根本区别就是,诸葛亮从来不为了培养下一代而努力,他是一心为公的。曹操从创业开始,就努力带着曹昂、曹丕这些孩子上战场,为啥?还不是为了将来接他的班嘛!司马懿也是这么个套路。
可是诸葛亮不仅生孩子不积极,在培养孩子方面也不积极,自己在外打仗,孩子就扔在成都,最终导致诸葛瞻错过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这就等于是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孩子,由于父母忙着工作,他不仅没享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反而连小学都没毕业一样,诸葛瞻的才能可见一斑。
但是诸葛瞻在蜀汉的地位很高,毕竟是诸葛亮的儿子,但凡朝中有个什么好政策出台,大家都会认为这是诸葛武侯出的主意。
也正是因为长期的荣宠,使得诸葛瞻自己都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在邓艾杀进来以后,刘禅甚至将蜀汉最后那点老本都交给了诸葛瞻,让他去对付邓艾。
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三国志》
邓艾只有残兵数千人,诸葛瞻却有数万大军。结果在绵竹一战,诸葛瞻全军覆没,直接造成了蜀汉的灭亡。诸葛瞻自己没打过仗,他哪来的自信呢?难道想着父亲会附身吗?
总结:诸葛亮不是个好老师。
从诸葛亮的徒弟和儿子的表现来看,诸葛亮属于那种不太善于教学的高级人才。有些科研人才,你让他去搞创造发明,他们绝对是一把好手,可是你让他们带几个学生,对不起,还真的做不了。
为啥?他们肚子里的确很有学问,可就是倒不出来你咋整呢?我认为,诸葛亮的自学能力肯定很强,所以他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徒弟们学习能力应该跟他一样强,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总是点到为止,最终导致徒弟们云里雾里,诸葛亮却觉得自己已经教得够多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读三国历史,我建议还是备一套原版《三国志》,尤其是配有裴松之注解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