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是这样的,当时就是没有人可以打得过颜良,关羽也是险胜
曹操麾下的将军黑压压一片,谁最能征善战?
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并成一传,且有“时之良将,五子为先”的评述,但因为与曹操有血缘关系的几位大佬已专门列传,因此,有必要对众将予以综合比较,看谁比较牛B。
张辽武力过人,早年被并州刺史丁原相中,招为州从事。张、吕两将先后都归附董卓,吕布甚至反戈杀了旧主。但董卓也没能笑多久,同样命丧吕布之手。
张辽又继续跟了吕布。通常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张辽的开头其实很糟,可谓明珠暗投。
建安三年(198),吕布被曹操擒获,张辽也沦为败军之将。张辽没选择了一条降曹生路。也许他认为随吕氏而死,既无正义,更无价值。降曹的抉择无疑明智,张辽从此真正走上事业的正轨,更在征战中立下了赫赫功勋。其中最应大书特书的,数建安二十年(215)的合肥之战。其次就攻乌桓中的柳城一战,打出赫名声。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人。建安十二年(207)任横野将军,建安二十年(215)任平寇将军。曹丕于魏黄初元年(220)封赏诸将,任命徐晃为右将军,先后进封逮乡侯、杨侯;魏黄初七年(226)增邑至三千一百户。魏太和元年(227)去世,加谥号壮侯。
如果说张辽是孙吴的克星,徐晃则是曹操时代对蜀汉战绩最辉煌的将军。关羽败走麦城前,在正面战场输给的对手并非吕蒙,而是与之有过不错交情的徐晃。事实上,由于徐晃的杰出表现,即使没有孙权背后捅刀,襄樊之战的赢家也未必是关羽。
张郃当时还在袁绍军营,忽略不计。
徐晃“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
鉴于第十四回许褚与徐晃“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可知颜良的实力在许褚之上。
以上将领对照一下文丑,可推算单挑能力
第二十六回曹操称文丑为河北名将,问谁可擒之,只见“张辽、徐晃飞马齐出”——由曹营两员骁将合攻,足见其威慑力,而文丑分别用箭、枪退之。尤其“徐晃急抡大斧,截住厮杀”不久,看到敌方军马齐到,“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此时徐晃背靠曹军大队人马,“料敌不过”应主要基于阵前交战的感觉。可以说,文丑的武功不仅强过徐晃,甚至力压与徐晃大战五十余合的许褚,赵云一时与之战成平手不足为奇。
原本在出发之前,关羽自愿随军参战,但被曹操拒之。后在实战过程中,连损宋宪、魏续两员大将,又把徐晃打败后,曹操就担心了,即使派许诸、张辽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程昱曰:“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操问是谁。昱曰:“非关公不可。”操曰:“吾恐他立了功便去。”昱曰:“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袁绍之兵,绍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
因为f曹操早就知道刘备在袁绍处,不让关羽随军也是不想让关羽知道刘备的消息,但程昱的计策也好用,如果关羽敌不过颜良被杀,刘备与袁绍必然反水,反之,如果颜良被关羽杀死,二人也会因此闹矛盾,这是一条一石三鸟之计。所以就是请了关羽。
而关羽斩文丑,由于前者杀了袁军首席大将颜良,文丑过于忌惮,故输在“心怯”,而非“力怯”。关羽诛文丑的“三合”,如同他杀颜良的零回合。
关羽也是险胜,偷袭成功而已
关羽战颜良这一幕太过戏剧性,且看第二十五回:“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两人根本还没交锋,关羽便已得手,所以只能算偷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