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掌握蜀汉军政大权后,对内安抚民心,恢复经济,对外平定南疆叛乱。在逐渐获得内部统一与稳定之后,诸葛亮开始准备北伐,收复中原的事宜。但是除了第一次北伐战果较大之外,其余四次其实收获寥寥。但是第一次也因为马谡而失败。那么到底诸葛亮五次北伐出了什么问题呢?其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他识人不明而导致的功亏一篑。
先说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先是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使得这一计划未能实施。关于“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说。但是可以确定的是魏延作为老将,诸葛亮表面上是重用的,其实对他还是防范的。至少对魏延没有对姜维这么信任。这一点我们在诸葛亮临死时对军队的安排就看得出来。
在诸葛亮死后过了二十多年,蜀国就灭亡了,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在于一个关键人物,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这个人诸葛亮对他的器重前所未有,是当作他的接班人来培养的,诸葛亮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姜维。诸葛亮死后,姜维更是毫无争议地成为蜀军的统帅。
姜维接任蜀军统帅后,就否定了诸葛亮之前的军事战略,自己搞了一个所谓的“敛兵聚谷”战略,而之前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以攻为守,虽然也是“知难而上”,但是极大牵制了曹魏军队的精锐力量,保住了蜀汉的生命防线。
按照姜维的战略,曹军来攻打蜀国时,蜀军应该弃守外围然后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再凭借高城深堑拖住敌人,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代价。姜维再命小股部队在前面通过游击战的方式不断袭扰敌军,截断粮道,敌人疲惫后蜀军主力倾巢出动,从而一决胜负。这种战略历史上很多人用过而且都有不错的效果。
但是姜维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部队的机动性。曹魏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要比蜀军的步兵强,哪怕曹魏军队因为断了粮草而后撤,蜀军的两条腿如何能跑得过来去如风的魏军骑兵呢?
所以后来邓艾等人灭蜀也正是利用了蜀军机动性不如魏军这一点,绕开姜维,直取成都,至此蜀汉亡国之事定矣。姜维最终也没逃脱纸上谈兵的局限性,诸葛亮在察人这件事上,也确实没有刘备有眼光,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失误了。
可以说蜀汉灭亡的原因有很多,而姜维决策的失误是蜀国土崩瓦解的直接原因,而诸葛亮却认为,姜维是国家之栋梁,军事之奇才,但是实际操作上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一点,后来接任丞相的蜀汉大臣费袆曾经多次劝诫姜维让他不要冒进,可惜姜维极度任性不考虑后果,一意孤行。费袆说姜维一战定乾坤的想法肯定行不通,连诸葛亮都是步步为营,你难道比诸葛丞相还厉害?可惜姜维不听,结果费袆说的句句应验。
因此,诸葛亮再次用错了人,第一次用错了马谡也只是失去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这一次用错姜维最终导致蜀国的亡国,可以说蜀汉的灭亡并非只是刘禅之错,姜维也有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