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老鼋曾经受过唐僧师徒的大恩,当年在通天河被灵感大王抢占了府邸,成为丧家之犬,而幸运的是,灵感大王不知好歹,抓了唐僧,孙悟空无计可施下请来观音菩萨,降服了灵感大王,这才使老鼋的府邸失而复得,报了大仇。
老鼋虽然修炼千年,却始终不谙世故,不善于拉关系找后台,如果懂的话,就不会让灵感大王欺负,老鼋大可以利用社会关系请来各路救兵,摆平灵感大王,由此可知老鼋实在没有什么江湖气。在后来观音收走灵感大王,唐僧师徒要过通天河而没有船只时,老鼋主动请缨,以身为舟,背三藏师徒渡河。而三藏师徒对它却表现得不甚信任,悟空甚至采取了对它有侮辱性质的行为(如用虎筋绦子穿鼻、脚登头),并用恐吓语言相威胁时,它也没有丝毫抱怨,从这些都可以反映出老鼋一开始确实是老实巴交。
然而,就是这个老实巴交的老鼋,却使唐僧师徒辛辛苦苦取得的真经差一点毁掉。由于取经团队“九九八十一难”少了一难,所以,八大金刚将师徒几人扔了下来,结果很诡异的,扔在了通天河岸边,老鼋感念当年取经团队帮助夺回府邸之恩,硬要充当司机,载他们渡过通天河。唐僧师徒没有其他的过河法子只能被老鼋驮着过河,谁知中途,老鼋问了一个让唐僧冷汗直冒的问题:
“老师父,我向年曾央到西方见我佛如来,与我问声归着之事,还有多少年寿,果曾问否?”
唐僧专注取经大业,哪里还记得当年老鼋提及的事!在老鼋面前,唐僧无言以对。老鼋此时明白唐僧根本没把自己的事放在心上,于是“发威”起来:
“他就将身一幌,唿喇的淬下水去,把他四众连马并经,通皆落水。”
我们在这里不妨注意到几个问题:第一,一向老实巴交的老鼋为何敢向被加官进爵(进入正式权力系统的官僚)的唐僧师徒翻脸?第二,手段平平的老鼋为何敢挑战法力强大的孙悟空?第三,老鼋翻脸之后,孙悟空要保住唐僧和经书,自然来不及对付老鼋,但之后为何不找老鼋算账?孙悟空是熟悉老鼋的情况的,当年灵感大王的住处就是老鼋的府邸,有道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要找到老鼋绝非难事。
其实,一言以蔽之,老鼋之所以敢发起脾气,是因为他对唐僧师徒具备了“合法加害能力”,这种“合法性”使老鼋有恃无恐。老鼋之前老实,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去“发威”。就像明朝的太监在皇帝面前总装孙子(皇帝觉得这种人老实可靠),一旦被皇帝委以重任到基层去工作,便作威作福。
具体而言,唐僧师徒已经都当上了领导,而老鼋不过是一个“偏居一隅”的地头蛇罢了,按道理是不能与之抗衡的。但是老鼋此时有恃无恐的背后是因为有“后台”,所以它根本无惧这几个掌握正式权力的官员。就如同权力的PK,始终是以权力的大小决定胜负。
那么,老鼋的“后台”是谁呢?
当唐僧师徒取经回东土时,观音菩萨又下达了命令:“佛门中‘九九’归真。圣僧受过八十难,还少一难,不得完成此数。”遂派揭谛传旨给八大金刚“按计行事”,而且让取经团队刚好扔在了通天河岸边,可见老鼋的发飙不过是“题中之义”,有这么一群领导在撑腰,老鼋焉会忌惮?
再者,孙悟空之所以不敢贸然出手对付老鼋,是自知唐僧有理亏之处,明明当年与老鼋达成了“口头协议”而且是“响允”也就是当年唐僧答应的很爽快:要向佛祖问他的年寿,可偏偏自食其言,这不是撕毁“合同”吗?尽管那是口头上的,但好歹也是领导,怎么也不能说话像放屁一样吧?且看唐僧听了老鼋的问话之后的表现:“沉吟半晌,不曾答应。”这压根就是不好意思的表现!连大领导都知道自己先有错,孙悟空焉敢对老鼋痛下杀手?
那么,以孙悟空之前的性格,虽然不下杀手,那么起码也得教训一下这个目中无人、不知报恩的家伙吧?怎么当时一点生气的姿态都没有呢?这就要联系孙悟空当时的背景了——第一,孙悟空已经进入了正式权力体系,做什么事当然得瞻前顾后,自然不会像以前那么冲动去喊打喊杀。第二,孙悟空历经八十难,实践出真理,他明白了“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没后台的都被一棒打死”的道理,老鼋既然敢对此时已经加官进爵的他们发飙,说明了老鼋的“后台”是可怕的,孙悟空不想再折腾了。
当年在通天河被灵感大王欺负的老鼋是何等的狼狈不堪,可一旦咸鱼翻身,得到领导的重用,便占据道德制高点来对付唐僧,根本不念当年的“夺回府邸”之恩。而老鼋的“合法加害能力”之所以如此的强大,完全是因为“元规则”盛行,老鼋明白,道德是一种力量,背景更是一种力量,审时度势,这些力量加起来构成的隐权力是强大的,唐僧师徒当然不敢招惹。不过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老鼋太不知进退,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难怪修炼了千年也修不成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