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生于公元678年,字子寿。西汉留候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第十四世孙。唐朝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
张九龄写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几乎每年中秋节的大小晚会都会用这句诗开场,这句诗简单明了,意向深远。
张九龄祖祖辈辈皆为官,他七岁能文,十三岁那年就给广州刺史王方庆写过信,王方庆看了信非常欣赏张九龄,说这人将来一定会有作为。
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长安,广西和广东属远州,能从这里凭借个人的努力走向权力中心,非一般努力可以完成。张九龄才智过人又勤奋好学,于唐长安二年(702年)进士及第。次年宰相张说被贬岭南,路过韶州时专门看了张九龄的文章,赞不绝口,说其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
唐景龙初年(707年),太子李隆基选拔人才,亲自策问,张九龄应策过关,升右拾遗。
张九龄性格直率不太适宜做官,史籍记载他“封章直言,不协时宰”。什么意思呢,就是和当朝宰相姚崇政治理念不同,两人常常争的面红耳刺,在这里应该不分对错,张九龄的岭南文化和姚崇的北方文化有隔膜,遂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归养后也没有闲着,恳请朝廷开凿大庾岭路获准后,张九龄亲力亲为,呕心沥血的将路修成。
由于张九龄的功绩,开元六年(718年),张九龄再次召入京为官,职务几乎每年升一次,直到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再度官复宰相,由于张说十分欣赏张九龄,又因两人同姓,论谱叙辈一聊,十分投机。张说随后向皇上大力推荐张九龄,开指担任要职一中书舍人内供奉,等于最高权力机要局。
张九龄并未因此而巴结张说,反而多次提醒张说:“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诅谤起矣”。可惜张说当时风头正盛,听不进去张九龄的劝解。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授中书侍郎、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宰相职责主理朝政,人生登顶。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谗言,将身为尚书右丞相的张九龄贬谪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此时己是年逾花甲之人。为相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也不顾皇上的面子,执意要按律杀掉安禄山。“乱幽州者,必此胡也”,唐玄宗听不进去,竞然糊涂地放虎归山,导致发生了后来震惊朝野的“安史之乱”。如果唐玄宗听了张九龄的劝谏杀了安禄山,那么杨玉环或许就不会死。
张九龄在荆州写下了一首巜望月怀古》,他对天敞露心怀,格局高远地写下:
海上生明日,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隆基前半生命好,性格果断,开元天宝年间国运昌盛,加上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他知人善用但耳根子软,名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依次为朝廷所用,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们都为“开元盛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都没能善终,先后被罢相,晚年不甚了了。
张九龄是唐代宰相里唯一的南方人,唐宋年间,由于历史偏见,宰相不用南方人,张九龄有大才和大运才成为唐代唯一的南方宰相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