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两朝风云南北朝第一猛将高敖曹兵败,为何友军见死不救?

两朝风云南北朝第一猛将高敖曹兵败,为何友军见死不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宠物故事天地 访问量:307 更新时间:2023/12/25 9:17:34

南北朝时期长期混战,出现了许多名留青史的名将。高敖曹便是其中之一,他以善用马槊而出名,是北魏鲜卑军人横行时代最为勇猛的汉人将军。当时鲜卑军队横行天下,对于汉人军队极为瞧不起。可谁都不敢小看高敖曹的军队,甚至在高敖曹面前不堪一击。高敖曹在史书上的名声也极其响亮,不但在兵书中作为使用马槊的代表人物,在正统史书中也被认为是可与项羽比拟的将领。因此后世的军迷对其评价相当高,将其称为南北朝第一猛将。然而这位猛将死得却非常郁闷,他并非是在战阵上被对手所杀,而是因友军见死不救而亡。

事情发生在东魏和西魏对峙的河桥之战中,这场战争也决定了东西魏分裂割据的中原大局势。这场战争中主要是由东魏权臣高欢的军队与西魏权臣宇文泰的军队作战,双方打得非常惨烈,投入了数十万的兵力,最终两败俱伤。而高欢一方却损失了大将高敖曹,这使得在战略形势上出现逆转。

高敖曹出生于渤海高氏,哥哥是北魏司空高乾。因为高乾在高欢和孝武帝元修争权的过程中被害死,所以高敖曹带领军队投靠了高欢,成为高欢麾下最强的将领。实际上在平灭尔朱军事集团的战争中,高敖曹就与高欢有过接触。当时高欢和高乾联手围剿尔朱军事集团,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

在此过程中高敖曹表现出了强大的军事作战能力,不仅超过了高欢手下的六镇鲜卑军队,还力压尔朱兆的军队,战斗能力非常抢眼。正是由于高敖曹的强悍战斗力,高欢和高乾的联军才能以少胜多的击溃尔朱兆的军队,夺取了北魏朝廷的控制权。高敖曹虽然恃才傲物,但他的军事能力超强,所以高欢一直垂涎三尺。高乾被元修赐死后,还派人暗害高敖曹。高敖曹在击败元修的军队后,便率领部下投靠了高欢。高欢对此非常高兴,将其作为自己麾下的先锋大将。在高欢与元修的战争后,高敖曹凭借赫赫战功成为大都督,统领七十六位都督。

可以说当时高敖曹在高欢的军队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其地位非常突出,也很受高欢的看重。高欢给了高敖曹极高的待遇,对其各种条件没有不满足的,很多高欢倚重的重要将领如侯景、任祥等人的待遇都不如高敖曹。在东西魏的战争中,高敖曹多次单独带兵攻伐,与高欢大军互为犄角,是高欢战略中的最重要人物。可是在河桥之战中,高欢面对宇文泰大军的围攻,周围的友军部队却坐观其成败,使其寡不敌众而败退突围。他逃到河阳城后,高欢的侄子高永乐竟然拒绝开门让其入城,使他最终战死河阳城下。

高敖曹之死对于高欢来说无疑是最重大的损失,也让东魏军丧失了对西魏军的兵力优势,战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高欢虽然非常悲痛,但并没有从重处置侄子高永乐,而是只打了两百军棍了事。这样的结果对于很多读史书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也认为高欢是任人唯亲之徒。

对于高敖曹之死的分析,在历史爱好者圈子中有不少的说法。有的说高敖曹功高震主,受到高欢的猜忌。也有的支持史书上的说法,是高敖曹和高永乐私人矛盾所致。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没有直接证据支撑,很难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从史书的描写来看,这两种说法都不可靠,其中原因还是在更深的层次。

史书上虽然说高敖曹之死是因为和高永乐的私人矛盾所致,却并没有直接写出这个私人矛盾是什么,只是笼统的说有旧怨。这种写法完全不符合史书的惯例,非常耐人寻味。高敖曹作为高欢手下第一大将,他的战死必然是震动整个战局的。高永乐作为直接的推手,史书却把具体原因一笔带过,显然是有着曲笔回护的意味。虽然高永乐是高欢非常看重的侄子,但从史书篇幅的重要程度看,还到不了这个阶层。高永乐只是高欢的远房侄子,但其官职也只在刺史级别,而高敖曹是第一大将,史官进行曲笔回护的操作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要解答这些史书中的疑点,只能从史书中去寻找答案。中国古代史书使用春秋笔法的不少,但史官总会留下真相的细节线索,这也成了史书中的潜规则。从有关高敖曹的历史典籍来看,其中有个细节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史书中说高敖曹在东魏的军队中非常的傲慢,甚至是嚣张跋扈。一旦打定主意,不给军中将领的官员任何人面子,除非高欢亲自出面劝说。其中有几个案例关于高敖曹与御史中丞刘贵的,显示出他俩矛盾非常严重。从这些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不小的苗头,高欢战死河阳城下的真相,恐怕就与此有关。

案例是的原文是这样的,“昂与北豫州刺史郑严祖握槊,贵召严祖,昂不时遣,枷其使。使者曰:“枷时易,脱时难。”昂使以刀就枷刎之,曰:“何难之有?”贵不敢校。明日,贵与昂坐,外白河役夫多溺死。贵曰:“头钱价汉,随之死。”昂怒,拔刀斫贵。贵走出还营,昂便鸣鼓会兵攻之。侯景与冀州刺史万俟受洛解之乃止。”从这段话来看,高敖曹与刘贵的矛盾已经非常深了,甚至到了一言不合就拔刀子的地步。刘贵惹不起高敖曹,不但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使者被杀,而且还被高敖曹带兵追击,这就非常不正常的。

从这段话的细节来看,本来在当是只是小事。一开始高敖曹与郑严祖也没做什么正经事,只是在玩“握槊”的游戏而已。可为了这点小事,高敖曹就挥刀斩杀了刘贵的使者,这也太过跋扈了,他简直没把人命当回事。第二天讨论河夫淹死的事情也不是大事,这在黄河边是很正常的。汉族比鲜卑族价钱低,也是惯例。为了这点小事,高敖曹就挥刀追杀刘贵,还不依不挠地起兵追击,这就更加不寻常了。刘贵怎么说也是御史中丞,也是高欢的亲信,高敖曹怎么能如此不客气?最离奇的是,事发后高欢并没有反应,是侯景和万俟洛出来平事的。

由上述细节来看,事情是发生在黄河边上的,而且是在北豫州地域。这个地域正好是与后来的河桥之战有着重叠的区域,因此可以推测这个事情应该发生在河桥之战前。作为军中的第一大将高敖曹与御史中丞刘贵发生了冲突,按理说出面平事的应该是高欢。可高欢居然不见人影,事后似乎也没有反应,这就非常离奇了。如此推算,要么高欢不在军中,要么不便于出面。从这个案子来看,似乎两种情况都可能。可是从侯景和万俟洛的行为来看,极大的可能性是高欢不便于出面,因为涉及到鲜卑和汉族是否平等的问题。

高欢虽然是汉人,却是靠着六镇的鲜卑起义军起家的,按理该站在刘贵这一边。刘贵虽然姓刘,其实是匈奴人,其家族是在刘渊掀起五胡乱华时改的汉姓。刘贵与鲜卑贵族之间关系极好,向来是他们利益的代言人。而高敖曹却是渤海高氏的后人,向来以汉族门阀自傲,与鲜卑贵族不和。高欢本人又是渤海高氏后裔,他一出面就成了两面不是人。河桥之战在即,鲜卑和汉族军队必须要团结,才能应对接下来的大战。因此高欢不便于在刘贵和高敖曹之间站队,只能派侯景和万俟洛出面平事,用和稀泥方式把事情处理了。

从实际情况看,明显是刘贵吃了大亏了,以匈奴人的习性他会忍气吞声?在这个案子中涉及到的人物,除了高敖曹是汉人外,刘贵是匈奴人、侯景是羯族人、万俟洛是鲜卑族人。而后来坑害高敖曹的高永乐虽然是汉人,却是在六镇长大的汉人,是严重鲜卑化的汉人。可以说这些人物中,除了高敖曹,其他都是鲜卑贵族集团中的重要角色。刘贵吃了这么大的亏,高欢和稀泥不出面,这些人恐怕也不会善罢甘休。从河桥之战时让高敖曹孤军面对宇文泰大军的围攻,可以看出明显是这些鲜卑贵族集团故意坑害高敖曹的。

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如果高敖曹之死是鲜卑贵族集团故意借刀杀人,难道他们就不怕高欢事后追究么?从史实来看,高欢事后的确没怎么追究,就是打了高永乐两百军棍表示一下而已。说不定这两百军棍都是演戏,从高欢后来对高永乐的态度看,这种情况可能性很大。

实际上这些联手坑害高敖曹的鲜卑贵族集团人物都不简单,在地位上都是能够豁免的角色。刘贵是高欢的心腹,两人还是儿女亲家关系。在高欢还没有带兵打仗时,刘贵和高欢已经是朋友。刘贵是个万金油,和各方关系都不错。高欢能够得到尔朱荣重用,能够收复六镇鲜卑军队,都是靠刘贵奔走。

余下的除了高永乐的侄子身份外,侯景也是高欢的布衣之交。万俟洛起于六镇起义,在高欢和尔朱兆斗争最为激烈时,带着军队叛投高欢,扭转了高欢对尔朱兆的劣势。这样的人物在高欢的阵营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们又都是鲜卑贵族集团的核心。对于高敖曹的死,高欢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可他的根基却不是河北的汉族军队,而是六镇的鲜卑族军队。所以对鲜卑贵族坑害高敖曹,坐视他被宇文泰军队围攻而死的情况,高欢也没法处置。他只能继续演戏和稀泥,否则就会动摇自己的根基,那后果将变得更加严重。

标签: 高敖曹

更多文章

  • 于谨维:与高圆圆分手后娶了圈外老婆,还生了个儿子,他很开心

    历史人物编辑:大菲标签:于谨

    有一次大师问于谨维:“你有喜欢的人吗?”看到大师脸上好奇的神色。于谨维连忙摆手,“师父,你听谁的,我没有喜欢的。”师父看脸色,你说我信你?”大师又问:“既然没有人喜欢你,那你把这枚戒指给了谁呢?于谨维在工厂工作时,曾请师父为他制作一枚戒指。戒指是银色的,很小,但制作精良。于谨维说:“是代我爸送给我妈

  • 于谨伟:情断高圆圆爱上圈外女友,出道20年不温不火,如今咋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百合爱星座标签:于谨

    或许相比于谨伟这个名字,观众还是对其原名的印象更加深刻。作为“国民女神”高圆圆的前男友,他当年身上所带有的光环也丝毫不差。从《男才女貌》中的“刘浩东”到《偏偏爱上你》中的“林重光”。又或是《食来孕转》中的一人分饰两角的“杜一鸣”和“沈谷雨”。于谨伟无疑用演技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只不过可惜的是,他兢兢业

  • 于谨伟情断高圆圆爱上圈外女友,出道20年不温不火,如今咋样了

    历史人物编辑:妙芙说美食标签:于谨

    也许比起于谨伟这个名字,他的原名更能打动观众。作为“国民女神”高圆圆的前男友,当年的他气势如虹。从《男才女貌》书里的“刘浩东”到《偏偏爱上你》书里的“林重光”。或者有人演的“杜一鸣”和“沈谷雨”《食来孕转》。于谨伟无疑用演技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只是可惜,几十年努力拍戏的她,最后留给观众的却只有“女神前

  • 宇文泰稳固关中,于谨献计“钓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于谨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贺拔岳没有听从宇文泰的建议先收拾侯莫陈悦,反而被他所害。遇害后,贺拔岳的军心涣散,军队乱成一团。有人要去找贺拔胜来收拾残局,有人却认为贺拔胜比较远,远水救不了近火。他们附近的宇文泰能够服众,于是去找了宇文泰。宇文泰声讨侯莫陈悦,发兵收复

  • 李振广: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变量,不排除台海出现中低烈度有限冲突

    历史人物编辑:海峡导报社标签:李振

    “中美关系面临一场自1972年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变局,在高强度针锋相对的对抗下,虽然中美关系之间发生直接的高烈度冲突可能性不大,但在台海地区发生中低烈度冲突不是不可能。或者说,大陆与美国支持下的台当局之间发生高烈度的有限冲突可能性大幅提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教授认为,台湾问题将是中

  • 情缘未尽镜归人亦归-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破镜重圆”

    历史人物编辑:王王美食屋标签:乐昌公主

    隋初,丞相杨素府上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落魄男子,他佝偻着身子,喘着粗气,手里紧紧的握着半块铜镜,眼睛拼命的往内宅里搜索,似乎在找着什么人。这时,内宅里冲出一位倾国倾城娇喘吁吁的女子,手里也握着半块铜镜,两块铜镜拼在一起,竟然丝毫不差的契合。一旁的杨素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老夫不做这棒打

  • 自古女人爱前夫,乐昌公主被迫嫁了丞相,还是和前夫破镜重圆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乐昌公主

    中国古代诗词《羽林郞》有一句就是“男人爱后妇,女人爱前夫”。古代的女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爱前夫的,尤其是那种因为战乱或其它原因被迫分离的夫妻。这里就讲讲乐昌公主和她前夫破镜重圆的故事。乐昌公主本是南北朝陈国陈宣帝的女儿,南朝后主陈叔宝的妹妹。她容貌端庄秀美,才色冠绝,举止大方,雍容华贵,而且有很深的文学

  • 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下嫁平民,难道皇室族人没有反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西瓜唠车标签:乐昌公主

    历史上公主都难以逃脱政治婚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很少有公主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更何况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历史上陈叔宝之妹乐昌公主竟自己决定婚姻大事还下嫁给了平民。乐昌公主,陈宣帝之女,南朝后主陈叔

  • 南北朝著名诗人江总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孙婷婷标签:江总

    南北朝时的青溪,或许还未遍植辛夷。江总撑着手杖,立在了旧时宅院的门前。他的白发用一根玉簪挽起,眼眶里似乎还藏着热泪。可最终他什么都没说,只是蘸好墨水,提笔写下悲凉的诗篇:红颜辞巩洛,白首入轩辕。乘春行故里,徐步采芳荪。径毁悲求仲,林残忆巨源。见桐犹识井,看柳尚知门。花落空难遍,莺啼静易谊。无人访语默

  • 22岁的梁朝太子萧统,从不近女色,不料却对一名尼姑一见钟情

    历史人物编辑:梦想美食标签:萧统

    公元522年,22岁的太子萧统,在江阴故山对一名尼姑一见钟情,此消息震惊朝野,要知道太子可是从不近女色的。萧统是梁朝的太子,他不但长得帅气质好,而且才华横溢,更主要的是宅心仁厚,深受百姓们的爱戴。按说,这绝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储君人选,可让人头疼的是,他竟从不近女色。老父亲梁武帝无奈之下,就派萧统去江